丧葬
自古以来,死亡就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严酷现实。死亡也许是人生中最神秘、最惊心动魄的事件。面对死亡,每一个人应把安详和勇气、生活的力量和慰籍留给活着的人们,这似乎成为人类精神上比宗教还要强烈的需求。因此,关于死亡和死亡以后的事情,从来就是各类宗教谈论的主要话题,也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无不探讨此问题。从遥远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就围绕着如何认识死亡、对待死者演出了一幕幕历史话剧。在民间中早已形成既相近又有区别的各种自成体系的丧葬文化。由于丧葬文化最贴近人类生活,因此颇受老百姓的关切,甚至将其视为最神圣的私事而加以严格管理。这样,就使丧葬文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并逐渐成为一种禁区文化。目前由于殡葬管理的法制化强制化,这些图片在现实生活中将成为历史。 从文字中已读到了一位摄影家敏锐和超前的眼光,假若历代都有象你这样的文人,我们现代人也不会去出巨资研究悬棺的奥秘。但是,一幅照片没说清这段历史,建议去拍成组照。 组照当然有,这里就不展示了,免得节外生枝。 <div>抬棺,这种场面很难得遇到,而摄影师的站位又是如此的到位,尤如是为摄影师演的一样,真是老天在成全这幅作品。</div><BR><div>好照片,赞!!!</div> <div class="quote3"><b>以下是引用<i>雷康</i>在2005-12-15 22:29:13的发言:</b><BR><div>抬棺,这种场面很难得遇到,而摄影师的站位又是如此的到位,尤如是为摄影师演的一样,真是老天在成全这幅作品。</div><BR><div>好照片,赞!!!</div></div><BR><div>拍摄本组片时候,预先我已经踩点,有很多精华片,由于涉及片中人物面部,这里只有遗憾抱歉各位了!</div> <div class="quote3"><b>以下是引用<i>杨正保</i>在2005-12-15 20:27:02的发言:</b><BR>组照当然有,这里就不展示了,免得节外生枝。</div><BR><div>同意。</div> 雷站长的点评非常到位,特别欣赏第二幅。 非常希望能经常在论坛中看到杨兄弟的身影。 [文章转帖]“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无论高寿多少,终了难免一死,俗语曰“人死如灯灭”,“死了,死了,一切都了”。到成年以后的人死亡叫“少亡”或“早丧”,50岁以上的人死了才可以称作“老了”、“病故”、“去世”、“逝世”、“过世”、“殁了”、“老百年了”,讳言“死了”。对非正常死亡称之为“自尽”、“寻了短见”、“寻了无常”、“暴死”、“横死”。在尊卑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连“死”的称谓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礼记·曲礼下》有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以后的书面语言中对“死”的称一谓还有“殂”、“陨”、“卒”、“逝”、“故”、“物故”、“作古”、“弃世”、”捐馆舍”、“仙去”、“不讳”、“归泉”、“归西”、“归天”、“就木”、“数尽”、“返真”、“登遐”、“溘逝”、“疾终”等等。对敌视者或带有戏谑的自谓死,常称作“见了阎王”、“算伙食账”、“蹬腿去了”、“挤了眼窝”、“完蛋了”、‘呜呼哀哉”、“一命鸣呼”、“进了墓坑廊”。 <div align="left"> 由于我们的祖先相信人的灵魂不灭,相信鬼魂的存在,将生养与死葬并列,在特别讲究孝道的观念支配下,对于死者的丧仪极度地重视。古语曰“事死如事生”,就是说,要把一个人的死去当做又一次出生来对待,要让死者的灵魂顺利地从现实世界进人到另一个世界,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到阴间地府去过另一种新的生活。正如《荀子·礼论》所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丧仪以让死者安心无阻地到达阴间,为其营造良好的阴间居住环境,祈祷其灵魂佑护后人为主要内容。当地的丧葬形式全为土葬,讲的是“人土为安”。从整个礼仪过程来看,还贯穿着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这些礼仪来为在世的人们进行宗法制度、恪尽孝道的伦理教育。《论语·学而》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说的就是对父母的丧事要依礼尽哀,并把它提高到有德无德的高度来对待。</div><div align="left"> 当地把丧仪称作“白事”、“埋人”。丧仪的简繁各异,厚薄不同,“善终”与“凶亡”在丧事办理上也有区别。一般来说,富贵者,丧仪馄耀,宾客云集,礼仪繁琐,极尽夸饰;贫贱者,丧仪俭戚,掩尸为主,有的甚至芦席裹尸,草草安葬。处理死者的丧事,可以说是较集中地反映了当地传统文化的很多特点和内涵,形成了一整套有地域特色的丧葬礼仪,或可称作丧葬文化。</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