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进 发表于 2005-6-23 18:17:09

婚礼容易遇上,葬礼却难遇上,好运气!

已经忙完了,但也只有羡慕的份儿了,川西哪里啊。

雨靖松 发表于 2006-8-14 20:23:38

[转帖]凉山盲流现象与彝族人力资源开发

<span class="postbody">凉山盲流现象与彝族人力资源开发 <BR><BR>付彭刚 <BR><BR>导师:东人达 <BR><BR>摘要: 四川凉山民族地区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不少人盲目外流,出现违法、犯罪情况,造成社会问题。笔者认为,对此应注意民族特点,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实现由劳动力向现代化建设者的转化。 <BR><BR>关键词: 凉山彝族;盲流;人力资源;开发 <BR><BR>Blind Movement of Liang-Shan and <BR><BR>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 of Yi Nationality <BR><BR>Fu Peng Gang <BR><BR>Tutor: Dong Ren-da <BR><BR>Abstract: There is amount of labor resources rested in Liang-Shan minority region. Lot of them went out without proper purpose, and break laws and commit, which cause social problems. The author think that the minority' character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develop human resources. So the course of transform om human resource to modernize builder can be achieved. <BR><BR>Keywords: Liang-Shan Yi Nationality; blind movement; human resource; develop <BR><BR>综合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民族的振兴、国力的增强固然与自然资源、人口规模、历史遗产等密切相关,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人力资源开发。而 21世纪的经济竞争,将主要是科技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潜能的竞争。因此,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以素质换物质,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为之奋斗的目标。因为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人力资源是其它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和管理者。 <BR><BR>近 20年来,四川省凉山州的大量剩余青年劳动力,相当一部分盲目外流,进入以成都为中心的大中城市,由于他们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正常谋生就业能力,因此出现了违法、犯罪现象,造成社会问题。 <BR><BR>笔者认为,对此现象应该高度重视,充分注意民族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有成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使凉山实现由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化建设者的转化。 <BR><BR>一、盲流现象中的社会问题 <BR><BR>四川省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凉山彝族社会的发展影响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凉山彝族经济。目前,发展四川凉山经济又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人口较快增长及其所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BR><BR>凉山州人口的快速增长直接影响到彝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据对凉山昭觉县 20户贫困户的调查,超生的达4户,超生计划生育8胎,超生户达20%,超计划生育率高达12%,形成了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凉山人口的大量增加严重地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导致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而人口的增加使社会就业困难加大,农村人口过多,劳动力膨胀,而且农村又吸纳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每年劳动的时间仅为100多天,甚至只有几十天,其余时间多无事可做,往往是游游逛逛,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BR><BR>部分彝族青年整日无所事事,同时又受到地区间贫富差距的刺激,转而自发地追求自己的所谓幸福生活。他们开始从凉山大批大批的往一个中心(成都)赶,这样就产生了彝族人无序迁徙,进而造成人口盲目流动,并因此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的源头与中心就是彝族盲流现象,造成问题的主体则是生活在成都市区的彝族青年。他们因为缺少城市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往往很难找到工作,大多无正当的生活来源。其中一些人以流浪乞讨为生,另一些人则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BR><BR>凉山彝族盲流青年违法犯罪现象是分阶段发展的。自 80年代末以来,盲流彝族从凉山州的昭觉、美姑、雷波、越西、普格等县陆续大量涌入成都。当时,他们主要集中聚集在成都火车南站一带,1993年以后向东迁移,分布在成都市成华区和金牛区分界的吉龙乡、成都火车北站附近驷马桥、小沙河铁路沿线,露宿在田间、地头、街道、树林。他们无身份证明、无外出证明、无正当职业、无生活来源、无固定住处,文化水平低、个人素质差,又有语言障碍,很难在成都找到工作,却又不肯返回原籍。为了维持生计,便成群结队聚结在一起,往往是几十人、上百人纠结成一伙,高峰时甚至多达上千人,大肆进行酗酒斗殴、盗窃、抢劫、流氓滋事、敲诈勒索、强奸妇女、吸毒贩毒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有的还与本地犯罪份子勾结在一起,从一般的违法活动发展到严重的刑事犯罪,使当地群众深受其害。据不完全统计,从1991年初到1997年10月,成都市共发生彝族盲流盗窃、抢劫等各类刑事案件7100余起,价值上千万元,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在盲流经常聚结的地带,社会治安日趋恶化,区区联防,户户昼夜留守,行人不敢早晚出门,妇女不敢带首饰,也不敢带较多的钱物,一些商店、餐馆迫于盲流的反复侵袭而关门,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受害群众深恶痛觉,怨声载道,多次集体上访、请愿,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也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影响。 <BR><BR>彝族盲流青年犯罪的基本类型是: <BR><BR>1、吸毒贩毒。 <BR><BR>随着毒品从云南边境地区经成都偷运到广东、上海等口岸出境,贩往香港、澳门、美国等毒品消费市场,凉山州成为云南入境毒品的主要通道,成都成为国际国内贩毒份子贩运毒品的中转地、集散地之一。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使部分彝族流民走上了吸毒、贩毒的犯罪道路。他们时常在成都一带吸毒、贩毒,成为当地毒品零包销售窝点。 <BR><BR>针对这一严峻情况,凉山州、成都市两地政府通力合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打击吸毒贩毒:( 1)凉山州政府要坚决切断毒源,提高凉山人民的禁毒意识,将禁毒工作作为彝族和凉山地区兴衰的重要问题来看待。(2)凉山州政府与成都政府严格把关,在交通要道多设关卡,决不让一粒毒品流入内地。(3)两地政府应该重视对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青年人的教育工作,在增强防毒意识的同时,将禁毒工作当作一项十分重要的、长期的工作来抓。 <BR><BR>2、入室盗窃、公开抢劫、强奸妇女、强占民房、敲诈勒索。 <BR><BR>近年来,成都市发生的盗窃案中, 38%由彝族盲流犯罪份子作案;成都人口比较集中,往来人口比较频繁,在商品集散地荷花池,经常有人抢手提包、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给人民与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其中大部分是彝族盲流份子所为;彝族有喝转转酒的风俗,然而彝族盲流喝醉之后,经常闹事,甚至强奸妇女;在彝族盲流聚集的成都火车北站,一些居民长期深受其害,不堪忍受其骚扰而外出躲避,寄居亲朋好友,一部分彝族盲流乘虚而入,撬锁入室,将人家的住房据为己有,还随意搞毁;一些彝族盲流依仗人多势众,有的在饭店吃饭赊帐,有的坐车不给钱,有的结伙在长途客车上强行索要财物。 <BR><BR>成都市有关部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1)明确认识,加大依法打击彝族盲流犯罪的力度。(2)加强巡逻盘查,提高对社会的全面控制能力,对来蓉的嫌疑份子彻底盘查,对无证(身份证、暂住证等)人员进行更加严格的询问,该遣返的决不姑息。(3)专案侦查,在危险地带、作案频率高的地方布控、设点,防案件于未然,从而真正达到减少犯罪的目的。 <BR><BR>3、对抗执法、无理取闹。 <BR><BR>一些不法彝族盲流认为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政策是软弱可欺,竟煽动不明真相的彝族盲流到成都市政府机关静坐示威、集体上访、对抗执法;少数人甚至纠集群众到美国驻成都领事馆告“洋状”,造成极其恶劣的国际影响。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少数地区、部门、单位的一些公务人员,将人口的正常流动与无序流动,违法犯罪问题与民族矛盾、纠纷,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依法办事等问题混为一谈,是非不分,无原则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致使公安部门在办理刑事案件时产生顾虑,担心因此而诱发敏感的民族问题,工作十分被动。并客观上使一些不法彝族盲流产生错觉,认为他们违法犯罪公安机关不敢管,也管不了,因此气焰更加嚣张,行动更加暴力化、公开化,甚至多次围攻打伤值勤公安干警,以各种借口聚众闹事,要挟政府和单位。可以说,一段时间内错误认识导致的处理不力,助长了盲流犯罪的升级。 <BR><BR>为了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应着眼于普法工作的实施,应加大普法的力度,使人人懂法,人人守法,人人护法,为解决犯罪问题提供先决条件;成都市公安部门应坚决贯彻依法治国的方针,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将依法治国原则与民族特殊性背景辨证地相联系,在依法治国的根本前提下充分尊重民族特殊性。 <BR><BR>二、凉山彝族人力资源开发 <BR><BR>造成上述严重社会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凉山彝族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才致使大量青年外流。因此除了加强依法打击彝族盲流犯罪的力度以治标外,还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到大力开发凉山州人力资源上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彝族盲流青年的外流与犯罪现象。 <BR><BR>笔者认为,在凉山州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可以考虑“内销与出口”两种思路。 <BR><BR>所谓的“内销”就是:凉山州彝族农业产业化,兴办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独具风情的旅游业。 <BR><BR>1、农业产业化能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和配置。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创新。其核心是:围绕某一主导产业和相关的若干骨干产品,将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起来组合为一个新的产业体系,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从而加强了农业的竞争力,使大多数彝族青年能够守着自己的土地,不必外出打工也能完成致富的梦想。 <BR><BR>2、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乡镇产业。凉山州彝族人民应充分注重自己优秀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如彝族“火把节”。同时也应该注重凉山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由于历史的、地理条件的某些原因,凉山地区有着保护完整的生态环境,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以此吸引国内甚至国外的游客来旅游观光,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以达到致富奔小康的目的。 <BR><BR>与之相应的是“出口”。这里所指“出口”是第三产业──服务业。就是将彝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进行集中培训,使之培养成为具有一定服务理念和服务技术的人才,并由政府出面,广泛联系就业岗位与组织输出渠道,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力”,真正的使凉山剩余劳动力有组织、有计划地输往外地。 <BR><BR>参考文献: <BR><BR> 吕友清:《人力资源与四川丘陵地区经济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BR><BR> 白兴发:《彝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BR><BR> 池子华:《流民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BR><BR> 任杰:《中国西部概览》,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BR><BR> 查培轩:《西部大开发与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BR><BR> 杨健吾:《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城市民族工作中应当重视的一个问题──以成都市为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第十三次年会(2003)《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论文摘要》。</span>
        <style type="text/css"></style><span class="postbody"></span><span class="gensmall"><BR></span>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8-15 12:26:36

<div>从人力资源开放角度来考虑彝族流动人口管理,这才是有建设性的正确的而且是唯一正确的思路。不然加拿大为什么没有“人事部”,只有国家人力资源部呢。</div><BR><div>至于“无理取闹”,说得不客气点,作者的指责才是无理,说客气点,就是概括得太简单化、太自以为是了。另外,“告洋状”嘛,就更难说了。人家为什么会认为告洋状是有效的方式呢?如果前南斯拉夫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族人不向北约告状,那他们面临的,将是种族的灭绝。</div>

雨靖松 发表于 2006-8-15 20:04:32

<div class="quote3"><b>以下是引用<i>Sichuanese</i>在2006-8-15 12:26:36的发言:</b><BR><div>从人力资源开放角度来考虑彝族流动人口管理,这才是有建设性的正确的而且是唯一正确的思路。不然加拿大为什么没有“人事部”,只有国家人力资源部呢。</div><BR><div>至于“无理取闹”,说得不客气点,作者的指责才是无理,说客气点,就是概括得太简单化、太自以为是了。另外,“告洋状”嘛,就更难说了。人家为什么会认为告洋状是有效的方式呢?如果前南斯拉夫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族人不向北约告状,那他们面临的,将是种族的灭绝</div></div>总不能动不动就拿美国来压中国吧?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8-16 13:48:55

<div class="quote3"><b>以下是引用<i>雨靖松</i>在2006-8-15 20:04:32的发言:</b><BR>总不能动不动就拿美国来压中国吧?</div><BR><div>除了那么几个流氓国家,为什么世界其它所有国家都跟美国做盟友喃?你为啥子觉总得人家压住你了呢?你有本事也去压他呀!哦,无论是经济的还是道德的实力都不够,于是就开始"掏光养贿"哈?</div>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8-19 19:51:03

彝族服饰资本化的语境

.&nbsp; 列来拉杜 <BR>  <BR>  集中表现彝族人生活地域、社会历史以及审美情趣的彝族服饰文化是彝族服饰生产的经验总结,作为民族文化的栽体之一,对本民族人有完整的文化表述功能,它由人力、技术、实践经验等组成。在世界经济生产消费一体化的条件下,彝族服饰资本化是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发彝族服饰,使彝族服饰从文化艺术向文化商品转化,在社会化的经济场域中实现文化价值,并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其间要进行文化表述功能的转移,彝族服饰文化对于主流社会的经济文化而言,在地域位置和资金的拥有上都处于明显的弱势和边缘位置。经济主导的现实社会中,要保护和继承彝族服饰文化,首先要发展经济,并积极参与到“主流”社会的文化经济活动中,用历史的思维来处理文化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和文化符号表述功能的转换,把握好文化这种特殊商品转化为资本的规律,把服饰文化优势转为资本增长点进行可持续的发展。<BR>    <BR>  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潮流中有不稳定的元素,不同民族的文化符号通过交流变迁后,重新组合形成一种新文化或称创新文化,其语境也随之发生变化。<BR>    <BR>  主题词:文化资本文化商品整体营销多元文化的交流语境<BR>  <BR>  一、具有民族特征的彝族服饰能满足现代人多样化生活方式需求<BR>    <BR>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由于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网络信息的今天,地球的不同处可能同时发生这样的景象:生活在美国这样发达国家的人坐在电脑前浏览着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跨国公司老总的一个投资项目,就能获得上千万美元的利润,而处于世界经济边缘地区的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村民,还用刻木记事的方法记录着部落里一天的狩猎情况,掌管权势的巫师正指挥族人进行隆重仪式,给人们招魂送魂,他们一天的劳动收入不到一美元。不同民族选择了最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说道有完整的表述功能。人类学家对文化的论述很多,近年来,得到大家共识的是斯卡平的“文化是一个特定社会中代代相传的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包括技术,价值观念,信仰以及规范”的说服。(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它认为文化是一种有技术、知识、信仰的生活方式,彝族服饰作为文化载体之一,是千百年来彝族人聪明智慧的结晶,能在彝族民间传承到今天,说明有它存在的基础,人们生活方式还需要它。第五次人口普查彝族人口总数近800万,其中凉山有近180多万,这是一支强大的购买集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增加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水平,作为民族标识物的民族服饰理所当然成为它们采购首选物,在大凉山的彝族山寨里每逢举行隆重的结婚、丧葬等重大人生礼仪时穿的婚礼服,丧服都是传统的彝族服饰。节庆聚会场合,不同家支的人都要拿出自己最漂亮的服饰盛装出行,届时还要进行赛装比赛,看哪个家支的人穿戴整齐,布料质地昂贵,那个家支就赢得大家的赞赏,受到人们的尊敬。这里的彝族传统服饰与主流文化中的世界名牌“阿迪达斯”,“皮尔·卡达”一样让人羡慕。<BR>    <BR>  人类天生就有好奇的心理特点,这一人类共同的心理特征促使他们对远离自己文化、生活方式的族群和人类生活充满好奇,并想尽办法采取或旅游或考察的手段去接近和解读这些‘有意思“的异域文化,如果没有能力亲历这些文化的原生态去地区,他们也会寻找其他渠道来了解情况,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因此众多探索人为地理为己任,报道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生活生产方式和人生礼仪等内容的媒体和报刊杂志就雨后春笋般出现,并深受读者的青睐,如有上百年历史,保持几百万份订户的美国的人为地理杂志《国家地理》以及1994年在亚太地区开播的Discovery亚洲电视网的Discovery探索频道,Discovery旅游生活等频道,现订户累计到达一亿八千多万,香港凤凰卫视的《旅游》频道都受到观众的欢迎和认可。<BR>    <BR>  长期以来,凉山彝族地区的社会制度,地理位置两方面具备了保持神秘文化的条件,凉山彝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对外界一直充满神秘感。上个世纪初,凉山彝族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很复杂,家支制度为主要特点的社会结构度岿然不动,维系着凉山彝族社会,没有统一的政权,各家支势力各据一方,家支网络铜墙铁壁似挡住外界外族人,进入凉山要为不同的彝族家支付‘买路钱’,这样一方面严重阻碍了凉山与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保留了更多的原生态的彝族文化。偶有大胆踏入者,最后往往就两种情况,可能被掳为奴隶永远留在那里,或成功走出彝族地区,喜欢夸大其辞,宣传彝族地区生活的如何艰苦和彝族的生活方式多么神秘,由此来宣耀自己的能力,成为宣传彝族文化的广播员。历史上曾有许多中外学者或探险家曾涉足凉山彝族地区,并留有丰厚的著作。1906年法国人多罗从西昌穿过凉山腹地,写了《彝藏禁区行》(1999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39年至1940年俄国人顾彼得从康巴藏区来到凉山彝族地区写成《彝人首领》(2004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1943年7月至9月,林耀华率考察团深入大凉山彝区考察,后撰写了调查报告《凉山夷家》(《凉山彝家》)(194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38年11月至1939年7月,我国著名民俗摄影家庄学本在越西、冕宁、昭觉、盐源、盐边各县十二个彝族村落考察。1941年5月,写成《西康夷族调查报告》。<BR>    <BR>  此外,马可波罗访问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著有《东方见闻》,1934年春,中国西部科学院雷马峨屏考察团深入大凉山考察,第二年发表了《四川省雷马峨屏调查记》,1910年,法国人吕真达率考察队两次来到四川彝区和云南彝区,著有《建昌罗罗》、《在云南和东京的崇山峻岭中》,法国传教士马尔丹在四川彝族地区传教二十年,搜集了大量彝族风物和彝文文献成为西方研究彝族文化的学者重要的参考。1939年春,中央庚款董事会组织川康科学考察团,梁瓯第作为考察团成员之一,曾只身深入大小凉山考察,他功成归来后撰写考察报告书,提交给中英庚款董事会。1937年,马长寿率民族考察团赴凉山彝区调查,撰写《凉山罗夷系谱》,1940年7月至11月,四川省教育厅组织二十人的"边区施教团",赴雷波、马边、峨边、屏山彝族地区考察,金陵大学教授徐益棠参加这次考察活动。写出考察报告书《雷马峨屏纪略》,其中徐益棠写有《雷波小凉山罗族调查》,张云波写了《雷马屏峨边区之夷务及倮罗文化概论》,这些学者对彝族社会和文作了不同程度的记录和研究,并用相当的篇幅对大凉山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作了描写,他们对体验彝族文化感到自豪。他们对凉山彝族生活充满好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彝族人的文化与他们自己的相差甚远。<BR>    <BR>  现在的凉山彝族地区地区依然是人们最向往的地方之一,除部分人能到凉山旅游亲自感受古老的彝族文化外,大部分人只能通过影像作品等视觉文化中了解彝族文化。近年来,在国际民俗摄影等视觉作品中,反映凉山彝族民俗生活的影像作品纷纷获奖,如由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与联合国家教科委组织联合举办的世界民俗摄影比赛"人类贡献奖"年赛中,每届都有拍摄凉山彝族民俗生活的摄影作品获奖,从一到四届共有:《椎髻》(作者胡小平)、《大凉山彝族妇女服饰》(作者禤灿雄)、《大凉山彝族民间选美》(作者列来拉杜)、《凉山火把节》(作者胡小平)、《凉山彝族服饰》(作者胡小平)、《狂欢之夜》(作者江涛)、《一个彝族老人的葬礼》(作者李兮)、《彝族最后一个奴隶主的葬礼》(作者肖萱安)。这些作品能够在国际比赛中获奖,除作者高超的摄影技巧外,拍摄内容的彝族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民俗风情也分不开。2004年举行的第四届“人类贡献奖”年赛,共有71个国家的1867位摄影师的3010组27235幅图片参赛,为了表现出区域文化记录力量对“人类贡献奖”,评委由来自7个国家的9位摄影名家组成,在上千组的照片中,中国作者唐跃武的一组反映凉山彝族生活的组照,<BR>    <BR>  《大凉山深处的彝族人》获得人物服饰类的一等奖,在这组作品里有这样的背景说明“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聚居着180万彝族人口,而散居在大凉山深处的布拖、昭觉、美姑一带的彝人,他们生活在海拔2千多米的褐色土地上,至今还较为完整地保持着本民族原创性的文化,在这里,古老传统的生活很少有受到冲击和破坏,他们纯洁而真诚、勤劳而顽强,过着简朴而又尊严的生活。”这些记录照片的内容大多是反映凉山彝族传统生活方式、服饰、礼俗等内容。此外,还有反映凉山彝族人生活的组照《凉山彝人》获得在美国举办的''98年度琼斯母亲国际报道摄影基金最高奖“琼斯母亲”优秀奖章。《白云深处有彝家》获20届中国国际摄影比赛金奖。有关毕摩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的题材也受到关注。从十九世纪开始到今天,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仍然很有吸引力。照片作为视觉符号之一,是最直接的语言,是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中时最容易沟通方式,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老照片”、“图文书”等越来越成为畅销书,视觉文化以其无可抗拒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征服了读者。《摄影批评文化研究》作者曾说:“摄影之所以总是给我们带来某种“真实”的诱惑,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其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太过清晰的表达结果。这使得它们仿佛不是建构的,而是自然化了的”。摄影是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正如海南摄影家黄一鸣说的:“拍摄照片最重要的,就是要能表现我们的生存空间和社会现状,表现身边的普通老百姓,表现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方方面面。”<BR>    <BR>  彝族服饰的的文化魅力,除其具有神秘性的距离美外,在色彩、图纹方面也有普遍的美学功能,彝族传统服饰是千百年来彝族群众的智慧和审美经验的总结,具有人类接受美感的共同心理特征,其表现在彝族服饰中采用大量的黑红黄色,水纹,牛眼鸡冠帽等s形的图纹。从服饰色彩来看,一般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纹样繁多。中年人服装的纹样少,颜色多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雅庄重。老年人则喜欢青、蓝布,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彝族人崇尚黑黄色的审美情趣在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盛装上表现地格外突出,每年的火把节时,山寨的赛场周围,三五成群手撑黄伞的姑娘来回走动、跳着欢乐的朵洛荷舞。穿着艳丽斑阑服装,满身缀满月光一样的银饰,走起路来未来见其人先闻哗哗作响的银饰声,吸引来无数的眼睛。有火把之乡美称的布拖有些地方的女子全身以黑为主,头上是黑或青色的帽子,上身是一件呈长方形黑披毡,下穿黑白蓝相间百褶裙,也构成了火把节的黑、白、黄三色。鲜艳色彩的巧妙搭配,做出酝酿无穷魅力的衣服,具有西洋画重彩效果,上个世纪90年代,四川有位画家画了一系列彝族人物肖像,出版了一本挂历和画展,轰动一时,古铜色的皮肤,穿上各种各样的彝族传统服饰,很有庄严重的古典风格。<BR>    <BR>  彝族服饰文化是彝族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体之一,是彝族先辈的劳动结晶,它包含技术、知识、人才等方面的总合资本,在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的今天,服饰文化是一种可开发为经济增长点的宝贵资源。文化生态的差异促成独特的彝族文化特征,长期以来很少与外界交往,形成文化孤岛,保留有丰富的原生态的彝族传统民俗,成为‘他人’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彝族服饰资本化的可能性和条件之一。<BR>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8-19 19:51:26

二、服饰艺术作为文化商品来营销是服饰资源资本化的关键<BR>    <BR>  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资本无处不在,古典经济学认为,人类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知识经济年代民族文化资本化可以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其条件已成熟,现代庞大的资本体系把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第三世界国家的生产和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共同的全球市场。而在全球背景下的民族发展出现二重性,一方面,政治经济一体化、国际化,国家为了加强在这种趋势的条件下有利于与国际间的交往,在某些行业的标准下要求经济文化均质化。另一方面,民族文化多样性,差异性和个性化的要求,不同的民族要以其的经济,文化的差异化特点参与其中,提升地位,获得更多的权利。(参考陈庆德等《民族文化资本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世界经济的生产销售朝一体化方向发展,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彝族服饰文化,也存在广阔的市场潜力,要把服饰艺术当作文化商品来销售是服饰产业化的关键所在。<BR>    <BR>  中国加入WTO国际贸易组织后,意味国内外市场将连成一体,按照协议的规定,中国政府要逐渐开放包括文化领域在内的市场,并按照国际惯例来做事,中国文化资本化的社会基础已趋完善,知识资本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是一种很有增值潜力的资源,文化资源能转化为经济增长点的观点已得到大家的共识。目前存在的情况是随着全球一体化步伐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强势国家在海外的扩展,他们的文化也冲击着发展中的国家,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在受到了严重破坏,一些传承了上千年的古老文化在机器的轰鸣声中,离开我们慢慢消失,人们在享受的现代工业带来的丰富产品时,也开始怀念那些“过去的,爷爷奶奶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以及“那些有意思的生活方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这些将要消失的乡土文化,欧洲在工业化过程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生态博物馆,把传统文化原汁原味地保护在原来的文化产生存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里。为了抢救将要消失的民间文化,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0届大会通过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名录》,把优秀的民间文化定为人类遗产,名录的保护项目中就有抢救精湛的传统工艺,针织,刺绣等内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也开始实施抢救民间文化的系列工程。为鼓励文化的开发,中国政府还颁布了有关非公有经济投资文化项目的政策,允许民营经济进入部分文化领域。在这些环境下,四川省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政府部门也把开发民族文化作为一大发展经济的资源来开发,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BR>    <BR>  彝族服饰文化转化为经济增长点,就必须把服饰艺术作为文化商品来运转,服饰是彝族人的智慧结晶,它可以给人们带来经济增长,精神领域的文化商品有它的特殊性,文化销售过程其实存在原生态下的文化符号的变异转换,掌握好文化商品的基本特征和资本运行的规律,做好文化定位“这东西在消费者心目中是什么样的”,或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是什么的问题。让彝族服饰从博物馆,文化馆和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下,走入“市场导向”的道路。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知识,是在某个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形成的,其符号有整体的系统性,交往与变迁都有自己的基本规律,离开原生态环境下文化符号系统的指述功能,表现功能和传达功能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文化符号所指功能会转移变得模糊或“误读”。这也是开发“现代彝族服装”必须要注意的问题。<BR>    <BR>  文化作为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但其使用价值功能存在差异。根据现代民族发展的特点既有统一,又有地方性的趋势。服饰文化定位上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保持制作传统的典型彝族服饰,以便满足还生活在原生态环境的那部分彝族同胞的购买力,这部分产品应该保持彝族服饰的传统符号功能:图纹、色彩、款式、布的质地都沿用传统的人们喜欢和熟悉的,形成“一看就能够辨认出”这些服饰适合在什么场合穿,属于那个片区方言的服装等表述功能。另一方面就是准备要离开原生态环境的那部分“现代彝族服饰”,这部分的服装的传统文化符号的表述功能会发生变化,要把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把民族的个性与人类接受美的普遍心理结合起来,网络社会的今天,信息传递速度远远超过人脑接受信息的解码速度,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元多样文化里的人们,对待文化往往采取“所见即所得”的态度。作为意识形态的后现代文化研究者瞻明信认为,后现代文化有四个特点,“没有深度”文化产品背后没有任何强度和情感,只有可消费的形象,“无历史”人们既不是在依赖传统也不抵抗传统,而是把传统“打乱剪贴”在一起,“无时间”集中把文化碎片空间组织起来,时间联系不是外界表现,而是通过个体行动者从内部重构,把世界看成是技术意义上的实体。也就是他们不会去探讨传统文化的原生态下的符号功能(参考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2000年版P219华夏出版社),彝族传统服饰的文化指述也一样,不会对文化符号的表述以及符号系统之间的来龙去脉做深入探讨,服饰元素上“好看的东西”都应该成为“现代彝族服饰”的元素和人们的购买理由。<BR>  <BR>  这在现代艺术发展史上最明显,上个世纪60年代美术界出现了把艺术图案和商品结合起来的POP艺术,把许多“有意思”的图案贴在一起组成一幅画或一个广告牌,出现新的文化语境和表述功能。在音乐上也出现布鲁斯与乡村音乐的流行,这些音乐的原生态文化元素与后来流行世界的音乐元素是不一样的,布鲁斯是非洲黑人的宗教音乐,之所以能流行开来是由于布鲁斯音乐没有固定的规律,那些未经严格训练的乐手、歌手也能很熟练的运用。这些人的表演常常能与听众间形成直接而微妙的沟通。今天的穿戴风格也没有理由可讲,在大城市的街上我们经常看见穿戴多样化的人,他们的衣帽可能来自某个地区是某个民族用传统手工方法制作出来的“工艺品”,他们的鞋裤可能是当今国内外流行的时尚品牌,他们也不可能告诉你这些服饰的原始文化元素“意思”。<BR>    <BR>  彝族服装的准确定位,突出特色解决了准备把服饰卖给谁的问题后,接下来就该怎么做?如何把服装文化按商品的市场规则进行、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问题。国际经济学界经济与文化研究的前沿人物Throsby在其所著的《经济学与文化》一书对文化产业、文化商品、与服务进行过精辟的论述:(1)文化的商品与服务,在其生产过程中包括有创造性,它也具备包括有一定程度知识产权与传播某种特征的意义。(2)文化产业可以认为它是以创造性思想为核心而向外延伸辐射半径的扩大。以“创造”为核心与其它各种投入相结合而组成各类文化产品。文化是有创造性的知识资本,文化商品开发要进行产业链的立体开发,这样形成文化整体势力,广泛的传播影响。“一种形象,一个声音”指的是采用不同的宣传媒体,共同宣传一种商品,所起到的作用大。彝族服饰要树立品牌意识,进行多样化的产品开发,采取整合营销方法进行传播。<BR>    <BR>  整体营销是舒尔茨等提出的现代营销方法之一,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是指制定、优化、执行并评价协调的、可测度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这些活动的受众包括消费者、顾客、潜在顾客、内部和外部受众及其他目标。由于人们几乎对所有的消费产品都存在着巨大的、被抑制的需求,这一时期的商业模式基本上是尽可能快地生产产品,将产品置入分销渠道中,并告诉那些焦急等待的顾客和潜在顾客产品已经上市。在昭觉彝族服饰营销手段还应采用计算机等进行资料数字处理,联合上采用包括:高度个性化的直邮、互动的售点展示、选择性期刊、付费电视、因特网和万维网等新的媒体和形式。<BR>    <BR>  昭觉县把开发彝族服饰作为一项产业来做,还应考虑凉山彝族文化的整体资源以及昭觉优势文化的互补情况,进行链条式的产业开发。凉山地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彝族文化商品化的布局已基本形成,文化定位也开始浮出水面:火把节,毕摩文化,彝族服饰等已成为彝族传统文化的金字招牌,自治州两年一次的国际火把节,美姑的彝族毕摩文化,昭觉的彝族服饰都给人一种彝族文化的整体视觉感觉。彝族服饰开发可以利用这些有利的环境,服饰生产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部分,传统服饰的开发必须采用传统手工制作方法,继承传统文化符表述功能,并与人才培养,人才抢救,市场营销结合起来,传统服装要采用手工完成,不同方言区的服装款式,还应到原文化生态环境中去做,让阿都地区的人做阿都款式的服装,依诺地区的人做依诺款式,圣扎人做圣扎款式形成传统服装生产基地和专业生产人员。选农村里那些手艺突出的人,让他们按照传统的工序和方法做出服饰样品,并鼓励多招徒弟,传授古老的技艺,政府和文化部门要积极配合,帮他们牵线搭桥,联系服饰生产销售的公司和企业,负责把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推销出去,这部分产品的销路除在本地本民族以外,还应有大城市的工艺品商店,服饰教学研究基地,民族文化博物馆,旅游地的游客纪念品等。这样即可以收集有特点的传统服饰,挖掘优秀的民间艺人,宣传传统文化,这些典型服饰的穿着,还起到文化话语权,用彝族的传统思维来理解服饰色彩、款式、图案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向人们诠释原生态环境下文化符号的意义,在文化多样性中起到“呐喊”的作用,吸引人们的视觉和注意力。另一部分必须走产业化之路,并与现代服装生产领域的先进工艺,生产技术,营销理念相结合。这部分彝族服饰文化元素必然会发生“误读”,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时尚观念和争取市场占有率,把传统的彝族服饰解体化后选用那些“有用”的色彩、款式、图案等元素组成新的“现代彝族服饰”,其实,从文化生态和文化表述功能上看,这部分文化实际上可以理解是一种“新文化”,或称为创造性开发的彝族服饰文化。从事这部分服装生产的人必须掌握:包括服装设计,服装信息,时尚趋势,服装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从目前西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看来,要发展文化产业人才与资金是两大拦路虎,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两个缺陷,否则,文化产业化的步伐将会十分艰难缓慢。<BR>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8-19 19:51:48

三、服饰文化是一种可持性发展的整体资源<BR>    <BR>  “在经济学家的研究论文中,资本一词具有“资金”的含义,它不仅指积累的金钱,而且指以往完成的一切可被利用的劳动成果。”(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三联书店,1993年版P236)服饰文化作为人类劳动的成功和生活方式之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资源。服饰文化包括人力资本(老艺人),技术资本(制作服饰的传统工艺)和知识资本(有关服饰方面的经验实践总结)等。与工业时代的其他一次性的矿藏,能源等资源相比,服饰资源有可持性发展的特点。由于存在服饰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的可培训性,制作工艺和实践经验的可传性,服饰知识的可积累性,成为彝族传统服饰资本的鲜明特点。人力、技术、知识三大资本在在服饰开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发展服饰产业,把文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点时,必须培养和保护在文化产品中起创造性作用的人力、工艺技术,以及服饰生产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专利权的经验知识等。<BR>    <BR>  由于民间工艺传承都在艺人间进行,要保护或抢救优秀的民间艺人,成为服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采用声像等现代科技手段记录下他们的手艺和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以及各种服装款式的穿着场合,保留完整的历史资料,为服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民间艺人的才能是传统文化流传的关键,也是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当地文化部门的领导要重视培养服饰文化人才,树立人才是社会财产的观念。“这些才能,对于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P258)。既然人才是社会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提高和改善作为彝族服饰领域人力资本的艺人们的待遇,以及改变传统文化的传播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化速度迅猛的今天,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来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进行可持续发展。<BR>    <BR>  建立民族文化生态村或生态博物馆,将彝族社区独特的文化现象、仪式和自然环境进行整体保护,让古老的彝族传统文化在社区人员活动的动态历史进程中得以储存、传承、延续和发展,为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供珍贵资料样本。把保护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是目前在资金与物力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云南省的做法“把文化生态作为乡村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文化资源作为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把文化产业作为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做”,广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经济,开发传统文化,必须把建设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做。作为存在于生活方式中服饰文化,可以在原生态地区建一些民族文化村或称生态博物馆,针对某个专业领域,比如所地民俗生态文化村,重点保护开发所地的传统服饰、和“朵罗荷”歌舞。依诺民俗生态村着重依诺服饰、毕摩文化、银饰加工的保护与开发。圣扎民俗生态村要开发圣扎服饰、擀毡、织布、漆器工艺等。 <BR>  <BR>  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和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这种将自然生态资源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实行整体保护的新型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在欧洲逐渐兴起。1971年法国在一座工业小城建立了第一座生态博物馆,随后欧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建了生态博物馆,目前,全世界已建成300多座生态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1997年在贵州六枝特区梭嘎苗族村产生。用这种方法来保护传统民间文化效果明显,越来越被世界各地的人们采用。<BR>    <BR>  建立‘民族文化生态村’或生态博物馆方法是对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注册登记。选些传统文化保留比较好的村寨,对传统文化领域的人才、技艺、产品等资本进行统一管理、定位、经营,并引导他们走文化商品之路,结合旅游开发进行策划营销,把经济扶贫和文化发展有机结合,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其中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培养投资,要制定宽松的人事环境社会基础,人才的培养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学习传统工艺技术,找老艺人传授最有特点的工艺,传授方式可以对一个专门搞彝族服饰文化的‘民族文化生态村’(生态博物馆)的人们集中培训或采取固定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也可在职业学校或农民学校里开设传统工艺课程:如做漆器、金银饰、手工艺术品、旅游纪念品制作等。还要给他们讲述这些‘古老的东西’能变成金钱的方法与原因,当今社会民族传统工艺品的市场情况,让他们心里产生预期的生产目标,鼓励帮助他们走富裕之路。二是对服饰产业化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设计制作、市场营销、政府文化部门领导进行培训,针对这些人对彝族传统文化熟悉,又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经验等情况,选派他们到服装学院等高等院校和专门机构去进修,把他们培养成为精通传统文化又有现代管理知识的文化策划人、产业经纪人。自从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肯定人力资本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后,世界各地都重视人才培养,重视社会中个人知识的拥有量。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整体的知识程度又极为重要。“人的整个性质和特征都取决于他们存在的社会之中”(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三联书店2003年版P11)。要培养人才,鼓励人才。政府部门要采取措施,扶持和引导优秀的民间文化传人成为“传统文化示范户”成为文化经济的带头人,要扶持文化蕴涵深厚的乡村作为文化产品生产的“专业村”走向市场,组织特殊技艺、特色产品申请专属权,形成品牌获得有形或无形资产增值。<BR>    <BR>  彝族服饰文化是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的综合体,在知识经济的年代里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民族心理趋于共同化已成事实,彝族服饰文化是彝族社会实践经验总结的知识,对于广大的彝族同胞来说具有文化符合的固定表述功能,步入市场领域后,彝族服饰表述对于全球共同的文化心理又有不稳定的符号意义,随着创新后“现代彝族服饰”的大批量工业化生产销售,以及消费群体族别、范围的扩大改变,彝族服饰原生态下的符号表述功能和彝族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在慢慢消失和改变,它的语境也发生变化,服饰文化可从局部的生活方式改变为全体的生活方式之一。<BR>    <BR>  <BR>  列来拉杜,中国民族画报社高级记者<BR>&nbsp;<BR>  源自:彝族人网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10-16 20:01:14

彝族源于羌?

. 唐虎 <BR>  <BR>  彝族,一个崇巫尚武的神秘民族;一个在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一个曾经雄霸大西南──川、滇、黔的强大民族。就是这样一个对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优秀民族,它的族属问题,它来源于何处?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断。<BR>  <BR>  有人认为彝族与古越族同族;有人认为彝族来源于西藏高原;还有“濮人”说、“僚人”说、“卢人”说,也有国外学者所持的“高加索人种”说等众多学说;但最为公认和流行的是“彝族源于古羌人”这一学说。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就是这一学说的主要创造者和支持者,他认为:“彝族渊源出自古羌人。”李绍明等许多学者也均认同这种观点。但随着当今考古界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对彝汉古籍文献及西南地区彝族、羌族的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彝族源于羌”这一说法逐渐被证明是片面的、错误的。<BR>  <BR>  要想弄清“彝族是否源于羌”?首先我们要知道何谓“彝”?何谓“羌”?现如今我们所用所写的彝族的“彝”,是一九五六年毛主席在北京与彝族干部商议,将当时所用的“夷”字改为“彝”,取房子“ ”下有“米”有“丝”,有吃有穿之意,象征兴旺发达。从此“夷”改为“彝”。而在这之前的汉文古籍中均写作“夷”。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古音读‘聂’。”这与今天彝族人民自称“聂”、“聂苏”、“诺”、“诺苏”、“能”的读音相吻合。而“羌”《说文》解释为:“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也载有:“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从人,因以为号。”因此可知,夷“从大从弓”,羌“从人从羊”,且一东一西,何以谓彝为羌?<BR>  <BR>  再者,羌何时南迁?南迁的是羌的哪一支?据司马迁《史记?秦本记》中的记载:“秦献公初立,(即公元前384年)欲法其祖,出兵灭狄嵵戎。羌无弋爰剑之孙卬则恐于秦国攻伐,率羌人南迁。”《后汉书?西羌传》也有:“至爰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夡,兵临渭首,灭狄嵵戎。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觽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巂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及秦始皇时……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北却觽狄,筑长城以界之,觽羌不复南度。”根据以上古籍得记载,我们因此可知羌人南迁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221年左右。而南迁的羌人是由“忍”的季父“卬”所率领的“其种人”。在南下之后,其后裔“各自为种”分为“越巂羌”、“广汉羌”和“武都羌”等三支部族。他们与由“忍”和其弟“舞”所率领得留在“湟中”的羌人远离“不复交通”。到了秦始皇派遣蒙恬“筑长城以界之”(约公元前221年左右)以后,“觽羌不复南度。”那么,当羌人南下以前,在今天彝族广泛分布的川、滇、黔等广大西南地区是否空无人迹?哪些民族又生活劳作于此?随着考古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对甲骨文的破译,我们了解到:早在殷商、周朝甲古卜辞中就有“蜀”及周武王伐纣时“蜀人”参战的记载。1986年在广汉发掘出的“三星堆”遗址,以及随后在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发掘出的“金沙村”遗址等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的不断发掘和研究,也证明很早就有多个不同的民族(“夷”系统民族)生活于广大的西南地区。另据《西南彝志》记载:夏、商时,勤劳的彝族先民就已经建立了以岷江流域、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古蜀国;以滇池区域为中心的古滇国等部落联盟制国家,并且羌人南迁时与当时生活于今茂汶地区的土著夷人──“戈基”或“果基”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羌族史诗《羌戈大战》就记述了那段历史:羌人首领“阿巴白构”率部南迁,同土著“戈基人”相战。戈基人非常强悍、勇猛,羌人不敌。在危急之时,天神“阿爸木比塔”托梦羌人用白石打,可胜;托梦戈基人用麻秆打,可胜。次日交战,羌人大胜。从此羌人代代传唱此事,并且将此做为祭神经。羌人白石崇拜由此兴。《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也记载了岷江上游茂汶一带在西汉时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显然这里所记述的夷与羌是各自不同的民族。羌何以为彝之祖。<BR>  <BR>  据彝族经典古籍《西南彝志》、《勒俄特依》和《送魂经》等彝经的记载。彝族父子连名谱系已有三百余代,如以25年一代计,仅父系社会就已有7500多年的历史。而羌人从公元前384年南迁起算也不过2390年左右。另外,古籍和彝经均说彝族发源于今云南境内,彝族死后送魂也是送入云南昭通、大理点苍、昆明滇池一带,未发现有往北方送魂者。故,从北方南下的羌人何以能“生”彝?彝怎为羌之裔。<BR>  <BR>  最能直接证明“羌”是“羌”,“彝”是“彝”的是两个民族间各自不同的风俗、生活习惯和文化。根据《史记》和《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人是:“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被发为俗。”;“不立群臣,无相长一。”的游牧民族。而彝族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被描述为:“此皆魋(椎)结,耕田,有邑聚。”或是“皆编发”;《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里记为:“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址,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囏,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巂、昆明诸落,西极同师,东北至叶榆,地方数千里。无君长,辫发,随畜迁徙无常。自巂东北有莋都国,东北有冉駹国,或土著,或随畜迁徙。自冉駹东北有白马国,氐种是也。此三国亦有君长。”“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絜白不受垢污。”从上面的古籍中的记述来看,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而易见。还有,彝族有着古老的文字──“古彝文”。根据现今众多专家学者的论证,古彝文有着至少9000年的历史。生活在各地的彝族支系都有彝文、彝经,包括迁入长江以北及更远地区的夷人先民都在当地留下了古彝文遗迹。而羌族却没有文字,更没有传世的书籍,只有口传的传说和神话、史诗。<BR>  <BR>  综上所述,彝族和羌族是各自不同的两个民族。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羌人南迁之后,大部定居于今凉山州和甘孜州、雅安市之间,与土著的“夷”系统的各部族发生了战争和文化交流,相互间渐渐融合。特别是南下羌人分支中的“越巂羌”,同“巂”、“昆明”等夷人部族交错而处,来往密切,并相互通婚,繁衍后代,相互学习,并在生活习惯和生产劳动方式上逐步改变和融合,逐渐从事农耕。另一部分与藏族融合。一部分在茂汶及周边地区延续至今,成为今天的羌族。<BR>  <BR>  那么,彝族真正的源流在哪里呢?著名学者张增祺在其所著的《中国西南民族考古》中认为:“今天的彝族的族属源流非常复杂,彝族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共同体,他的族源中包含了古代横断山区若干不同族系的古代不了,甚至可能包括一些来自中亚迁徙而来古部落成份。”“古代‘昆明’是近代彝族的主要组成部分。”著名历史学家蒙默则认为:“彝族是大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从旄牛徼外南迁至云南的‘昆明夷’,与以‘濮人’为主的土著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昆明”为彝族之祖先在彝族传说中也有所反映,民国《贵州通志》引《兴义志》曰:“初,秦时有孟(传说中彝族的始祖)者事邛君,邛君邑之。西汉初,其种类繁盛,由泸入滇以西,地方千里,咸为所有,是为昆明夷,《史记》所云‘巂’、‘昆明’也。”这段地方志显然系出于当地彝族的传说,说明在彝族自身传说中同样是将其祖先追溯到古代的“昆明夷”。因此,我认为我们彝族是一个以“巂”、“昆明”、“什数”、“夜郎”、“靡莫”等众多古代“夷”系统部落为了主干,在不同时期逐步融合了其他迁徙而来的民族或部落,(如:羌族)逐渐形成的一个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川、滇、黔等地的民族,一个由多民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BR>  <BR>  <BR>  唐虎,昭觉县文化旅游体育局<BR>&nbsp;

巫达 发表于 2007-4-10 17:31:52

彝族风味餐厅与彝式菜的创造

<div align="center"><font face="幼圆" size="6"><strong>彝族风味餐厅与彝式菜的创造</strong></font><BR>⊙ 巫达/文(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div><BR><div class=quote3>  〔摘要〕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以一个彝汉杂居区的县城为考察对象,讨论了彝族饮食文化的涵化与变迁以及从这些现象所反映的彝区社会现状。作者认为彝族风味餐厅的产生与彝式菜的创造(invention),是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彝族人透过彝族风味餐厅的彝式菜来表达其族群和文化认同;而其他民族则是通过彝族风味菜来表述对于“上流社会”的认同。<BR>  〔关键词〕人类学、彝族、饮食文化、族群认同、文化认同、涵化</div><BR><div><STRONG>一、引言</strong><BR>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是一个彝族占多数的县份,彝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汉族人口占四分之一弱①。甘洛县彝族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村落为单位的社会,没有形成以商业为目的的集镇。因此,从前没有以彝族菜式为主的“彝族风味餐厅”。近年来,随着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发展地方经济,甘洛县出现了打着“彝族风味”旗号的餐厅。这类餐厅以彝族风味菜作为招牌,用以吸引顾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主要针对顾客对象及其口味,对传统彝族菜式进行创新成为彝族风味餐厅业者的策略。这种对彝族传统菜式的创新,附带推动了彝族文化的生产(production)。<BR>  在一个多族群多文化的环境里,文化涵化与文化变迁是一种必然。在彝族和汉族杂居的社区里,受汉文化的强势影响,彝文化产生了涵化现象并发生了变迁。可是我们常常忽略涵化(acculturation)和变迁的情况,从而在介绍一种文化现象的时候,往往着力于静态描述,而忽略它的动态变迁的方面。静态描写可以清楚地展现彝族菜式的选料、加工、烹制等方面的内容,在读者眼前呈现彝族饮食文化的内容。可是,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问,到底什么是彝族饮食文化?彝族饮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彝族菜式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是自古就有的,还是最近才出现的?也就是说,我们还是缺乏对彝族饮食文化的涵化和变迁方面的探究和讨论。本文拟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新市坝镇为个案,以该镇近几年出现的彝族风味餐厅为对象,列举数种被创新的“彝族风味菜”进行介绍与讨论。拟对彝族传统菜式与“创新”后的菜式之间的选料、制作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探讨当代凉山彝族的文化涵化与变迁过程。这种过程的讨论旨在对人类学的涵化与变迁理论提供一些个案补充。作者作为一个彝族人,是基于个人的亲身感受、访谈和参与观察的结果完成本文的。②</div><BR><div><STRONG>二、新市坝镇饮食业的发展<BR></strong>  新市坝镇是甘洛县政府所在地。1956年以前,现甘洛县辖地属于原越嶲县(今越西县)辖地。1954年民主改革工作队进驻新市坝,1955年对甘洛地区进行民主改革。1956年12月15日从越西县划出北部地区成立了甘洛县。县城是一个新兴城镇,故取名“新市坝”。甘洛县是一个以彝族人口占多数的县份。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字,甘洛县总为人口178,757人,其中,彝族125,814人,汉族49,874人,藏族(尔苏人)3,024人。甘洛县共有36个乡镇,从各民族在各地居住分布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彝族聚居区,汉人很少甚至没有汉人,比如阿尔乡只有38名汉人,石海乡只有19名汉人,海马乡只有13名汉人,沙岱乡只有3名汉人,波波乡汉人和藏族加起来只有3人,阿嘎乡4人,格古乡没有汉人。一种类型是彝汉杂居,比如田坝镇和玉田镇的部分村组的情况;另一种类型基本上是汉族聚居区,汉人占多数,彝人占少数,比如田坝镇中心,海棠镇中心,启明乡,埃波洛乡,两河乡等。甘洛县建县以后,搬到县城居住的农民主要是田坝、海棠等地的汉人,没有彝人搬到那里居住。由于工作的需要,甘洛县城里面陆续增加了彝族居民,他们主要是政府职工和工厂工人,是所谓有城镇户口的人。从“城镇户口”的角度看,汉族和彝族居民数量差不多,但是从整个居民的比例来看,甘洛县城是一个主要是汉族占多数的城镇。<BR>  新市坝这个地方从前是一个荒山地,听老人说那是一片青冈树林,还时常有狼出没。1954年选了这个地方作为驻扎工作队和军队的基地,慢慢形成后来的县城──新市坝镇。开始建城的时侯,进入这个区域的主要是军人、建设者和来自田坝、海棠两镇的汉族居民。但是,县城周围几公里开外就有彝族居民,于是,甘洛县城成为一个类似岛屿的“文化岛屿”,是区别于彝文化的汉文化岛屿。由于汉人政治经济的强势原因,使甘洛县城汉族居民慢慢与西部十五公里外的田坝镇和四十多公里以外的海棠镇联成了一片,后面这两个镇是汉人聚居的镇。甘洛县城的汉族居民,除了外地到那里工作和“支边”的以外,多半是从这两个地方移民到新建成的县城的。从经济上来看,甘洛县城的经济也跟这两个镇非常紧密。仅从蔬菜供应来看,由于甘洛县城依坡地而建,可耕地有限,不足以供应县城的蔬菜需求。而周边的彝族人没有种植蔬菜到市场上去卖的意识,于是县城的蔬菜供应主要靠田坝镇的汉族居民。海棠镇处于古驿道的旁边,是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在通县公路③和成昆铁路④修通之前,海棠镇是甘洛县境内最为主要的商业集散地。甘洛县的物资供应必须依靠这个镇。<BR>  在甘洛县建成之初,新市坝镇只有几间茅草房,整个县城的商业贸易都非常薄弱和缺乏,更不要说是餐厅。当时的贸易情况,甘洛县干部杨晓波有这样一段介绍:<BR>  1954年为了配合党政军开展甘洛地区的工作,由越西县贸易公司派出了两个流动贸易组到甘洛。1956年正式成立甘洛县贸易公司。当时甘洛刚建县,民族矛盾深重,工作难以开展。党和政府根据彝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贸易为先导,以经济往来增进政治联系,把民族贸易作为民族工作者的开路先锋”作为指导思想,基本上建成了比较配套、能够初步适应全县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商业网络,保证了全县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民族改革的胜利完成。〔3〕<BR>  甘洛县的饮食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图表一反映了甘洛县整个县的餐厅数目和从业人员的数目。这个表格里最为明显的是个体餐厅的迅速发展。个体餐厅从1957年的零纪录,发展到1995的374间,从业人员发展到440人。(P159)<BR>  图表一:甘洛县1957-1995年间餐厅数目和从业人员资料表<BR>  (注:其中餐厅的计算单位是“个”,从业者的计算单位是“人”)</div><BR><div><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border="0"><tbody><tr><td valign="top" colspan="2" rowspan="2"><div align="justify"></div></td><td valign="top" colspan="2"><div align="justify">1957年 </div></td><td valign="top" colspan="2"><div align="justify">1965年 </div></td><td valign="top" colspan="2"><div align="justify">1978年 </div></td><td valign="top" colspan="2"><div align="justify">1980年 </div></td><td valign="top" colspan="2"><div align="justify">1985年 </div></td><td valign="top" colspan="2"><div align="justify">1990年 </div></td><td valign="top" colspan="2"><div align="justify">1995年 </div></td></tr><tr><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餐厅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从业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餐厅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从业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餐厅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从业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餐厅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从业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餐厅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从业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餐厅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从业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餐厅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从业 </div></td></tr><tr><td valign="top" colspan="2"><div align="justify">国有餐厅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2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10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1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5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3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18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2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43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3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35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4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28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3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17 </div></td></tr><tr><td valign="top" colspan="2"><div align="justify">集体餐厅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8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24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11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43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9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56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18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149</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5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44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1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3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0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0 </div></td></tr><tr><td valign="top" colspan="2"><div align="justify">个体餐厅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0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0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2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8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1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3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0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0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257</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343</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257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339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371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423</div></td></tr><tr><td valign="top" colspan="2"><div align="justify">合计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10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34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14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56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13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77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20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192</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265</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422</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262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370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374 </div></td><td valign="top"><div align="justify">440</div></td></tr></tbody></table></div>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五·一”凉山彝族行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