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澄 发表于 2004-9-19 19:09:16
6.那英亮相。以一曲西北风《山沟沟》成名。早年,她多模仿苏芮,《山不转水转》使她名动神州,奠定了她内地歌坛“大姐大”地位。此后10年里,那英垄断了国内所有最佳/最受欢迎女歌手奖项。子澄 发表于 2004-9-19 19:09:50
<div>7.世界新闻摄影图片展。1月5日在北京举行,人潮汹涌,挤垮展板。 8.宝洁。宝洁带着飘柔、舒肤佳等产品来了,它掀起了到外资公司工作的欲望。</div><BR><div> </div>子澄 发表于 2004-9-19 19:10:45
9.脑体倒挂。摆个摊就成“万元户”,而脑力劳动者月均收入只有172元。北京地区招收89级研究生,计划招收8600名,但报名人数不足6000名。 10.王朔年。王朔的4部作品在这一年被同时搬上银幕,文学界、电影届、评论届不约而同的称1988年为“王朔年”。这位真正把握了北京话本质的语言天才,复活了大批鲜活的市井流行语,并以反弹琵琶的方式借用了习惯性话语,用调侃的方式来躲避崇高,从而消解了中国文学严肃、正经的刻板面目。他创造的“我是流氓我怕谁”、“过把瘾就死”、“千万别把我当人”、“一点正经没有”等语录,已成为坊间的日常用语。从纯情篇的《空中小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动物凶猛》到谐谑篇的《顽主》、《一点正经没有》、《谁比谁傻多少》、到后来的《无知者无畏》、《美人赠我蒙汗药》,王朔旗帜鲜明的民间语言风格,影响了一代人说话和写字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他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眼光。王朔的小说让老一代文人找不着北,其中一位这样评价王说:“明明是对非道德现象表示忧虑,他非说你是在建立道德理想国不可,你追求信仰,他说你弱智。你呼唤精神,他说先得解决温饱。你反对物质主义,他说你世俗,反现代化。”子澄 发表于 2004-9-19 19:12:44
<div>1989年: 1.模特职业化。首届“新丝路”模特大赛结束。 2.港台明星引进年:大批台湾歌星的盒带正式引进,形成自邓丽君以来第二次港台歌曲输入的高潮。王杰、童安格、姜育恒、张雨生、千百惠、小虎队、红唇族、谭咏麟、梅艳芳等港台歌星风靡一时。</div><BR><div></div><BR><div>小虎队</div><BR><div></div><BR><div>王杰</div><BR><div></div>子澄 发表于 2004-9-19 19:15:41
<div>3.王菲出道。正式闯荡歌坛时,她还是那个叫“王靖雯”的女孩,模仿邓丽君。然而,当她使用“王菲”一名后,就变成了流行风向标,从熊猫眼、蝴蝶妆到晒伤妆,无一不令人惊艳</div><BR><div>4.席慕容热。那时年轻人有两件大事:背英语、背席慕容的诗。 5.名片热:最时髦的小纸片,有身份的象征。 6.宫廷风。《周刊时事》1989年2月24日报道,“宫廷风”正在席卷中国,一家酒厂的老板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为其产品题了“宫廷酒”3个字;在传统式样的黄色点心盒上印着“清宫御点”或“宫廷糕点”等字样,在商店的茶叶柜台上,陈列着标有“御用珍品”字样的茶盒;供应宫廷菜肴的高级餐厅位于北京北海公园之内,餐厅门外悬挂着“宫廷风味”的招牌,风景区出租皇家风格古装,以供拍照。此风不断延伸到电视剧里—满目皆“帝王”,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从亡国帝王题材,以清朝为主,逐渐向兴国帝王转变,如康熙、干隆,2003年,汉唐盛事的帝王题材颇为热门</div>子澄 发表于 2004-9-19 19:16:39
1990年: 1.麦当劳登陆,大人、小孩都想潇洒一回,尤其是食指之成瘾毒害了儿童。 2.“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围城》使婚姻关系变得耐人寻味而复杂,钱老先生展示了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难题。子澄 发表于 2004-9-19 19:17:25
3.第一部国产泡沫剧。《渴望》是知青时代最后的回光返照。刘慧芳和宋大成深入人心。子澄 发表于 2004-9-19 19:18:39
<div>4.“传销”日盛。继雅芳后,第二年,安利和仙妮蕾德也闯进中国,传销的模式流行起来。这3种外籍品牌受到青睐。 5.“毛泽东热”和“红太阳热”。1970年代和1980年代截然不同</div><BR><div> </div>子澄 发表于 2004-9-19 19:19:22
<div>6.夜总会。在深圳、广州出现。揭开了毒害意志薄弱男人和女人的序幕</div><BR><div> </div>子澄 发表于 2004-9-19 19:20:09
<div>7.诗人时代的终结。 汪国真的诗先以手抄本形式风靡全国。5月21日,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出版,连续5次印刷,印数达15万册,成本年十大畅销书之一。紧接着有出版了《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等,仅中国友谊出版社就出版了9种《汪国真诗文系列》。出版界将这一年称为“汪国真年”。 大学频频举办汪国真诗歌赛,而汪本人走穴四处演讲,并声称要拿诺贝尔文学奖。 但狂热转冷后,评论界认为,汪国真的诗歌内容肤浅,是思想的快餐,有人评价说,他的诗歌实际上是将千百年来的各种至理名言,以押韵分行的更浅白的表达出来而已。两年后,汪国真淡出人们的视野,1993年,他练起书法,鲜有公众活动,2001年尝试突围失败。</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