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3940|回复: 5
 3熊猫
 杨正保 发表于: 2005-5-30 23:42:49|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汉族习俗] 巴中民俗系列:汉族民间舞·《翻山饺子》

 [复制链接]
  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记载,四川汉族民间舞有39种85个节目。《翻山铰子》就是其中之一。《翻山铰子》是一种挥舞和击打铰子(铜质小镲)的男子舞蹈。建国前,主要分布在平昌县的西兴、响滩、白衣和相邻的营山县老林、双河一带。建国后,逐渐扩展到邻近的渠县、通江、南江、巴中等地。《翻山饺子》源于何年?据平昌县高峰乡艺人厥清太(1926年生)口述:“我师父是龙岗乡的苏兴太(享年七十八岁),八岁时向本县一位民间艺人(佚名)学吹唢吶和刷铰子。他教出来的徒弟,都是又会吹唢吶又会刷铰子……”又据营山县老林区艺人谢元照等忆述:“早年有一个叫聂信忠(又名聂老五)的人,到平昌做生意,从胜漆的民间艺人那里学打《翻山铰子》,以后带回他的家乡──营山县老林区明德乡,开始在当地传播。殁于1944年,享年六十九岁。”根据以上调查,按师徒传承代数的时间推算,最迟约在清咸丰七年(1857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平昌和营山两地已有《翻山铰子》的活动,距今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
民间舞·翻山铰子民间舞·翻山铰子

  翻山铰子的表演,艺人称作“刷饺子“,在唢吶和锣鼓的伴奏声中,铰子手(表演者)合着节拍,挥动双铰,不时放长或收短铰上所系的绳子,忽而甩过头顶,忽而绕过腰腿翻旋飞转,在各个不同部位击打,展现出种种优美的舞姿和造型。动作舒展灵活、刚健粗扩,气氛欢快,十分红火热闹。深受山区人民喜爱。由于技巧性强,一般以单人表演为主a以后发展了双人、三人和四人等多种表演形式。近年来回各地艺人竞相创新,把在平地上的打铰动作。搬到方桌和长凳上去表演,并吸收融合了一些其他艺术技巧。形成了“高台铰子”-这一新样式。为了有所区别,便把原在院坝、堂屋、路途等平地上表演的饺子统称为“平地铰子”。在每场表演中,各种形式交替进行,使演出更加丰富多采。《翻山饺子》的基本动作,根据放长和收短铰组做打效动作而区分为“长绳铰”和‘短绳铰”两个类别。其打法,大都由打、擦、翻、转四种方式构成,约共有四十多个动作。大多数动作都冠以形象化的名称,如:白间亮翅、风吹杨柳、团鱼晒壳、青蛙晒肚、朴地蓬花、跑马射箭等等。舞蹈的动律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往复的动体:《翻山铰子》的主体动作,是舞者挥动两面铰子,翻来复去地击打而舞。动作与动作之间不停顿、不间断,形成一种循环往复式的动律。而这种特有的动律,又总是沿着“8”字形线运动,起到舞蹈动作或动作组合之间的连接、重复、变换和过渡的作用。这种在复式的动律,使舞蹈具有圆润、流畅的美感。2、对称的动态:打铰动作,多在左右、前后、上下等对称位置间变换。这使舞者的体态具有明显的对称性特征。如:上身的前俯后仰;腰部的左右侧弯、扭转;肩部的前后摇摆以及眼睛和头部的来回转动。这种对称性的动态,增大了动作与动作间的对比度。尤其在长绳铰表演时,对比更为强烈,气势更显得豪爽奔放。3、均衡的节奏:《翻山铰子》表演时,无论动作怎样变化,也无论延续多久,其进行的节奏,总为中速,均匀而平稳。常常是一场表演长达二、三十分钟,而铰子的敲击,始终是合着2/4的节拍,一拍一次,从容不迫。但在均衡的节奏下,动作却时大时小,时起时伏,动静相济,显示出张弛和跌宕,不但没有单调平直的感觉,反而觉得别有情趣。
《翻山铰子》表演动作《翻山铰子》表演动作

《翻山铰子》表演动作《翻山铰子》表演动作

《翻山铰子》表演动作《翻山铰子》表演动作

《翻山铰子》表演动作《翻山铰子》表演动作

  《翻山铰子》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只在迷信职业行当中传承。如:苏兴太,厥清太,聂信忠等人都曾从事过迷信职业。他们在祭神、驱邪等活动中,常常以铰子作为法器,边打铰子边作法事。在婚嫁和丧葬礼仪中,他们又是一套吹打班子,当地称为“八仙鼓乐师”。厥清太忆述说:“解放前,吹吹吶刷铰子的叫做‘八仙鼓乐师’,又叫‘大班师’。相传起源于八仙中的韩湘子。过去,送殡、擡花轿、看坟地、大小红白喜事,都请我们这帮人来干。唢吶子进丧房,给死人凑兴嘛!那时候,鼓乐师就是吹一阵唢吶刷一阵铰子。在过去的年代里,由于艺人社会地位及职业的低下,加上本身“只传本家不传外族”等俗规的限制,《翻山铰子》的传承十分缓慢。它虽在祭祖娱神的同时,尚具有庆喜和娱人的一面,但因受局限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表演的人数只有一至二人;套路和动作少而简单。形式也只有短绳铰一种。建国后,《翻山铰子》以其欢快热烈、刚健粗旷的气质受到广大山区人民的喜爱,它的娱乐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逐步发展成为“跳喜不跳丧-的特定形式。在解放初期的土改中,农民们庆祝翻身时,《翻山铰子》抒发了他们无比强烈的翻身感,曾被誉为“翻身铰子”。经过一段时间传播和发展,成了当地最受人喜爱的民间舞蹈,婚嫁时请铰子队来助兴,已成为当地一种乡俗。因而当地有“离了和尚不念经,离了铰子不送亲”的说法。1955年,《翻山饺子》在四川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中,作为川北地区特有的舞种,以其优异的技艺而获奖,大大促进了该舞的发展。此后各地纷纷建立起半专业性质的表演队,铰子手的人数也成倍增加。由于各地及队与队之间的竞技和交流,使铰子的表演技艺不断提高。随着长绳铰动作和高台铰子逐步形成和发展,各地铰子队逐渐出现了各自的不同风格,如平昌县即有三个各具特色的队:以谭周发为代表的队,以动作准确、优美见长;以厥清太为代表的队,戴着面具表演,诙谐而风趣;以何树恒为代表的队,舞姿刚健,动作舒展,他的大铰子(直径约20厘米)表演,尤为别致。而营山县以谢元照为代表的队,则以大方挺拔而另树一帜。近年来,各地铰子艺人广泛收徒传艺,精心培养了一大批十三、四岁至二十多岁的新生力量。他们天资聪敏,基本功扎实,刻意钻研高难技艺,成绩突出。如:平昌县的杨永明、周泊基、厥作贵,营山县的谢世平、肖先群、罗华全等,都是一些后起之秀,他们对《翻山铰子》的继承和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翻山铰子》的伴奏曲牌较多,已收集到的约有三十多首。所有曲牌均为了节拍。其中经常使用的只有一小部分,如:“花引子”、“南瓜花”、“丝瓜花”、“浪淘沙”、“长阴调”等,其余则用于烘托气氛。一些曲牌大同小异,或仅有个别音符有所改变。伴奏乐队一般由唢吶一至二支,小鼓、小擦、小锣各一个组成,曲牌可任意变换或反复。打击乐无独立的曲牌,只配合唤吶敲击节奏。伴奏和舞蹈基本按中速进行,无明显的快慢变化。

  目前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让人越来越感觉变味了,搞不明白了,成了花里呼哨的做秀。
《翻山铰子》变种:巴山铰子《翻山铰子》变种:巴山铰子
《翻山铰子》变种:巴山铰子《翻山铰子》变种:巴山铰子
《翻山铰子》变种:巴山铰子《翻山铰子》变种:巴山铰子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杨正保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杨正保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杨正保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杨正保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杨正保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杨正保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丧葬|主题: 11, 订阅: 0
 罗松涛 发表于: 2005-6-4 23:50:43|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4月,财大的董老师说准备抽时间来平昌拍摄“翻山铰子”,下次来,一定找杨兄了。
 楼主|杨正保 发表于: 2005-6-5 00:44:27|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民间拍不到了呢,不容易拍摄了,只能在舞台上拍摄了的。
 leikang 发表于: 2005-6-2 00:17:36|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好图文
 楼主|杨正保 发表于: 2005-9-9 13:57:53|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8月底,平昌县组织110人创编排练的民族民间舞蹈《翻山铰子》表演团,代表巴中市参加在雅安举办的四川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蜀风神韵》民族民间艺术巡游展演活动,经过省上专家以及观众投票,《翻山铰子》舞蹈在参加此次活动的14个州市、25个代表团体中脱颖而出,获得四川省第三届旅发大会民族民间艺术创新“金奖”和民族民间艺术展演巡游“组织工作奖”。
 南野 发表于: 2005-9-20 15:38:34|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好好呀,为家乡吐气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1-20 03:25,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14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