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影客网 学术文献历史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0-4-19 21:39|查看: 80|评论: 0|来自: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月

浅述藏族的吉祥奇数现象

每一个民族对于数字都有自己不同的概念,使用时也有喜爱和禁忌,数字之迷信,普天下都存在。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在数字的使用或选择上也毫不例外。藏族人崇尚奇数,把奇数看做吉祥数,在奇数中特别崇尚“三”、“九”、“十三”等,现浅述如下:


一:奇数“三”

藏族的文学作品、宗教生活、日常生产生活中,“三”的象征含义尤为广泛而深刻。自古以来,藏民族十分注重婚嫁的日期,要使婚事办得圆圆满满、顺顺当当,夫妻婚后和和睦睦、白头偕老,就必须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到女方家说媒日、择定婚期、新娘启程的时间、成大礼的时间等等都要请佛教法师占卜算定,而且这些日期一般都是一、三等奇数,数字的选用大都是三、六、九,尤其重视三与九。在双数中,只有六这个数被视为是三的倍数,故在使用时也可以不忌讳。

“三”在婚俗中使用比较广泛,选择吉日一般为初三;给客人敬酒是三杯;喝酒前用无名指蘸酒向上、中、下三方弹三次;迎亲路上设三道祭坛或三道木排栅栏;绕煨桑炉转三圈、叩拜三次;婚期一般为三天;喜客选派一般为三、六、九人,等等。

祝婚词中还有一曲唱出三种身份的人须分坐三席,如:

颂过了美酒香茶,!’再把M座宾客歌一曲。!’在金子般的帐房里,!’上席铺有锦缎垫子,!’中席铺有氆氇垫子,!’下席铺有羊绒垫子。!’请智慧老人坐上席,!’祝福雪山永峥嵘,!’请心灵手巧的姑娘坐下席,!’祝福孔雀永远展彩衣。

由此可知,在婚俗中,藏族对数字的选用视单数为吉祥,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追究其源,是苯教文化中数字影响之所在。

青海果洛民歌中唱到:山坡顶上有三匹马,!’三个阿克骑着美,!’三面阳坡上有三群羊,!’三个孩子放着美,!’三条沟里有三眼泉,!’三个姑娘舀着美。

此外藏族唱的吉祥歌词中也少不了“三”。如:岭阿岭是檀香的,!’檀香岭上引孔雀;!’檀香树香味为第一,!’孔雀羽美丽为第二,!’此地富饶为第三,!’祝三全三M永吉祥。

藏族人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每当迎宾送客时要唱《三杯酒》即敬酒歌,歌里唱到:第一杯美酒献给三宝,祝愿三宝吉祥如意;第二杯美酒献给父母,祝愿父母吉祥如意;第三杯美酒献给朋友,祝愿朋友吉祥如意。

朋友们相聚或迎接宾客时,要向客人敬三杯酒,客人即饮酒者必须先喝一口,主人斟满;客人再喝一口,主人再斟满;客人喝完第三口,最后满饮一杯,藏语叫“松斟孝答”,意为“三连杯”或“三斟亮底”。

苯教将宇宙分为“天、地、地下”三部分,天上住着赞神,地上住着年神,地下住着鲁(龙)神,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就有“上有天神亲指使,中有年神发宏愿,下有龙神主约誓”的劝唱词;另如:“三白”(酥油、奶、奶酪)、“三畜”(马、牛、羊)等等;骑士的弓、箭、刀被亲切地称为随身携带的“三眷属”;宗教有“三世佛”──过去迦叶佛、现在释迦牟尼佛、未来弥勒佛;生死轮回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民间象征永恒不灭的日、月、星为“三星辰”,等等。这些都为数字“三”赋予了具体形象,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也是人们崇拜之缘由。

藏族的家庭生活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就是“锅庄”,在堂屋的火塘里有用一种专门石料打制成的“之”字形的三个“甲布”(锅庄),也有用铜打制成的三角锅庄,都是用来支撑锅的。藏族人外出劳动,立三个石头支上锅,生火煮饭。

藏族常把美好的事物用“三”这个数把它们连结在一起。在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就称古代岭国有三大神、三大佛、三大寺、三大部落、三大圣人、三大妃以及三大婢女等等。据史诗介绍,格萨尔大王乃三大救主所化生的岭国王室三大族系的后裔,他战功累累,声名赫赫,在臣民面前自诩是威镇三界的天尊,引导三地的上师,腰系三眷属的统帅,赡部三地的主宰。这些说法,不仅把“三”这个数字连接美好,还赋予它威武、崇高的气概。藏族也常常用数字“三”来表达吉利或表示某些象征,尤其是在藏传佛教中,有不少名词用“三”作词缀。比如用“三”来象征日、月、星三光;用“三”来象征天上、地上和地下,把宇宙分为三个部分;用“三”表示无量寿佛、尊胜佛母和白度母,是谓“长寿三尊”;用“三”来概括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种不同的修持途径,并将三种途径比作乘坐的三种车,是谓“三乘”;为表达对佛诚心皈依而终日礼忏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的祷告,这佛、法、僧是谓护佑平安的“三宝”,以及表示信徒对佛、法、僧“三宝”归顺趋奉的“三皈依”等等,都为数字“三”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藏族人的酒器必须是银碗或龙碗,碗口三方还需沾三点酥油,以图吉利。

藏族习惯称粮食为“珠嘎若查松”(vbru~dkar~nag~khra~gsum),系藏语译音,意为黑、白、杂拌粮三类粮食,即:麦类名白粮,豆类名黑粮,豆麦混合名杂拌粮。


二:奇数“九”

藏族把“九”视为吉祥喜庆的数字。藏族的崇九之风,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祖有九兄弟。据苯教典籍中记载:桑波本赤与曲坚嫫结合生下九男九女,九兄弟分身出九个女伴作为妻子,九姐妹分身出九个男子作为丈夫;这十八对夫妇是苯教的世界,这里单数九象征吉利。而苯教典籍和传说中的九,往往又与宇宙本体天界的构造有关。苯教认为:天有九重,地有九层;藏族在藏历新年要做有九种粮食的饭;藏族以九为神数,天上有九头曜神;藏族的经典又分为九乘经论,苯教这一理论是藏族崇拜单数的另一原因。九又是多、无穷、所有的代名虚数,有一切之意。同“九头牦牛的毛一样多”系多不可数之意;如是九十九那就多得不得了了。

藏族历史上前后涌现出了上千个著名翻译大师,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九大译师(即三老,三中,三少)。

赤松德赞时期举行的一次动物献祭活动中,苯波祭司要承担各种职能,其中参加祭祀的要有九名苯教学者。

因为藏族人对数字的使用以单数为吉祥,为了祈求平安,牧民们的集会、出行以至一切比较重大的活动,都要安排每个月上半月的单日里进行。藏族朋友碰杯时,第一次碰三杯,第二次再碰三杯,连碰三次,三次各饮九杯,这样才表示是朋友之间相互尊重。

神话里更有许多以九为尊的事例,在著名的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多处描写到格萨尔向敌人射击时,要用九支神箭。有一处写到格萨尔大王骑着赤色马来到一个大草场上,牧羊人为他“备了九只绵羊、九只山羊、九层铠甲、九个铜锅、九个鞍木,共四十五个靶子。”格萨尔大王从九万利箭当中抽出一支,“搭上箭,拉开弓,一箭射出,闪电般地红黄火焰遮天盖地,如同燃烧鸟毛一样,射到沙滩,中了靶子,又复光辉灿烂,声震天地,回到箭袋。”这是对胆略、英武和力量的歌颂,给人以壮美的享受。

说“九头牦牛拉不动”,即稳如泰山;说“九种人”,意为众生;说“九种需要”,是指一切需要。


三:奇数“十三”

藏族视十三这个数字是个吉祥神数。关于数字“十三”,藏族民间有如下一些传说:公元!《41年,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到拉萨时,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其中有一项就是赛马,松赞干布也亲自参加比赛,不过他只得了第十三名,因此“十三”就成了藏族的吉祥数字,故在藏族赛马中只奖励前十三名。藏族史籍中的许多历史事件都与十三有关联,在《白史》、《西藏王统记》等史籍中记载,吐蕃王朝的立国赞普松赞干布于十三岁时登基为王,其子贡日贡赞也是十三岁登基,其孙芒松芒赞也在十三岁登基;赞普朗达玛的孙子墀松德赞和贝柯赞为吐蕃王朝最后一代赞普,他也是十三岁时登基的。苯教认为天界有十三层,佛教认为第十三层是佛祖的教化地,三千大千世界的中心。意大利藏学家杜齐曾说:“在苯教及其它教派中,‘十三’被视为一个神圣的数字。在藏族地区,人们在习俗上都把十三岁认为即已成年,可作为正式一员参加社会活动,等等。

《格萨尔王传》中描写到的“岭国”(格萨尔的故乡,泛指古代藏族地区)是“世界的中心”,“玛域”(rmayul)──黄河源头,又是岭国的中心。岭国就是以“玛域”为核心向四周扩展而成的。在黄河源头有三个湖即嘉仁湖、鄂仁湖、卓仁湖,分别是嘉洛、鄂洛、卓洛三大部落的寄魂湖。环绕这三大圣湖,群山起伏,雄伟壮观。其中有十三座山峰,傲然高耸于群山之上,是岭国的保护神,当地群众称它们为“十三山神”。每年夏秋之交,藏族群众都要转山转湖,煨桑祭神,这种古老的习俗保留至今。

在安多、康巴、卫藏三大藏区涌现的八位著名《格萨尔》艺人的说唱生涯都是从十三岁时开始的。“从以上列举的八位‘神授’艺人的情况看,‘十三’这个年龄对他们是个‘神圣’的年龄。正是在这‘十三岁’的时刻,‘神’在梦中首次‘授’给了他们史诗的内容,使他们与史诗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这个‘十三’显然是‘吉祥’、‘神圣’,接受‘神授’及‘智门’得到开启的象征。”

格萨尔十三岁时称王,坐上了岭国国王的宝座,这在他的一生中是个非同寻常的转折。十三岁之前,他和可怜的母亲被岭国统治者放逐到黄河沿岸的荒野,靠乞讨和挖地鼠为生,饱尝了人间疾苦。而十三岁称王以后,便成了“南赡部洲雄狮大王”。格萨尔赛马称王那天正好又是‘十三’日。

史诗中描述:在‘十三’这个吉日,赛马场上支起了千顶白色宝帐。宝帐右边插起十三杆神矛,左边插起十三支神箭,上空扬起十三面旗幡,帐前设起十三个煨桑台,请来了十三个诵经的喇嘛。格萨尔坐骑──马的体外有飞毛十三根,中部有风脉十三道,体内有神龛十三所,这匹神马的尾巴附着十三位战神。这些都是格萨尔无敌于天下的象征。格萨尔原是天界白梵天王的神子,他下凡时曾手持十三朵白花,向前迈了十三步,然后跌坐入禅发愿道:“愿我十三岁时,成为一个证得十地的菩萨,作一个拯救六道众生的上师。”神子最初不愿下凡。遂投入龙女胎中成为龙子。天女在龙宫中寻见龙子后,以十三个白石子在龙子居住的地方作了记号。后来,神变大鹏凭十三个白石子找到了神子,神子却又变成了一只青蛙。青蛙被大鹏叼上高空掉到下安多地方时,蛙头碎为十三块,变成十三座神山;蛙脑撒在十三处,形成十三支山系;蛙皮形成十三个平原;蛙骨形成十三道石崖;蛙毛变成十三棵神柏;蛙血形成十三个湖泊;蛙魂形成一个十三岁的雪山天女的儿子。这个儿子后来投胎人间,就是吉祥救世主格萨尔。在《门岭之战》中,玉拉遵命率五万大军到门国边境与格萨尔会合,向格萨尔献上十三种铠甲,十三种宝盔,十三种神箭,十三种宝弓,十三种茶叶,十三种骏马。交战中,岭国杀死门国大将十三人。格萨尔率十三名勇士,从十三层地下挖出躲在巨石中的门国辛赤王魂铁蝎。那铁蝎在被消灭之前,它轻轻一动,便晃动十三层天,十三层地。

在《格萨尔王传》中,有关十三的数字非常多,如:十三种殊胜、十三种特殊工巧、十三座寺院、十三尊佛尊、十三座宝塔、十三匹白马、十三首欢歌、十三座雪山、十三个平原、十三个湖泊、十三道石崖、黄河边十三棵神柏树、十三顶帽子、十三件衣服、十三匹绫绢、十三顶伞扒、十三顶帐房、十三只猎犬等等不胜枚举。

在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十三,具有吉祥、神圣的蕴意:格萨尔在降生时手执十三朵白花,向前走了十三步,并发誓十三岁时成为菩萨,果然在十三岁时赛马得胜,娶珠牡,登位称王。他身体也和一连串的十三相连:他有十三位王妃、十三位保护神;他的乘骑赤兔马,体外有飞毛十三根,中部有风脉十三道,体内有神龛十三座,马尾上还附有十三位战神;他所在的岭国更有十三座雪山,十三道山崖,十三个湖泊,黄河边十三棵神柏,十三种殊胜,十三种特殊工巧,十三位护藏地神,十三位山神,十三位马主,十三位马牧,十三匹白骏马等等。这一连串的十三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打开《格萨尔王传》的首部《天界篇》也能发现一系列的十三:提到了十三位护法天神,十三位护藏地神,西藏的十三位山神,礼物有“此有藏身宝十三件,夜光宝珠十三只”;在祭祀战神时更用了一连串的十三:

要作集轮供颂诸战神,/金树玉柏清香木,/十三座焚烧烟灶要建筑;/战神业绩为首诸旗帜,/十三面吉祥战旗要升起;/因此沙门大敞诸法事,/十三种修幅诵经要建立。/有福王中米钦伦珠为首者,/祥瑞舞蹈要绕十三常/有佳运的甲洛贡桑母姨为首者,/发愿歌咏要唱十三章。/冰糖红糖等为首甜蜜食,/十三盘油炸果子要摆上。/藏土一定呈祥瑞兆,/林图一定要昌盛。

《天界篇》在使用十三这个数字时有个明显的倾向,即在有关神或神事的情况下才出现。意大利藏学家杜齐在其著名《西藏和蒙古的宗教》一书中,在论述“赞普一旦当其王子到了能骑马的年龄(也就是十三岁时),(自己)就放弃了(做王的)权力”,接着说:十三“这一数字表示了尽善尽美和纯洁”。是的,在藏族看来,十三就意味着神“尽善尽美和纯洁”。这种观念源于古时的本教。在本教神话里,天有十三层,本教的祖师辛绕十三岁时被鬼神牵引游遍全藏,十三年后才返回人间传教;苯教每年要举行若干次祭祀大典,要宰杀牦牛、绵羊、鹿等成百上千;为人招魂时也要宰杀牲畜一至数百头。牲畜被宰杀后被卸成十三块才献祭。而有名的布达拉宫也有十三层;格萨尔也是个被神化了的英雄人物。人们之所以创造神,是为了把自己所意识到或向往的能力和品质借神来体现,神力也就表现为人对自身的潜力的挖掘和显现,神化最终还是要人化的。这里还有个问题值得探讨,即十三岁这个年龄是吉是凶的问题。一说十三岁是个吉利年龄,吐蕃赞普的儿子十三岁能骑马时就要回天上去;王子十三岁时就接替父王登上王位;藏族牧区男孩长到十三岁时要举行成丁礼;民歌里也唱赞十三岁:

说大不大刚刚十三岁,/说小不小罢刚十三岁,/十三岁少年去了康定,/当了商人罗布桑布的小伙计。

由于在神话中天被描绘为由十三层组成,第十三层天正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所描绘的那个琼楼玉宇彩云间的极乐世界,那里是灵性永存,没有欲念的宁静、永恒的佛土,故十三是个吉利无比的神圣数字。在吐蕃时代,藏族先民为招魂宰杀牲畜祭献时,按照当时苯教的训诫,只能把牲口胴体分割成十二块,加上头共十三块,多了少了都不行。在古时,卫藏地区有十三个万户领地,公元12!《8年元太祖忽必烈还任命了卫藏的十三个万户长。在史诗《格萨尔王传》中,雪域雄狮大王格萨尔不仅用神力征服妖魔,也用神力征服女性,他有十三位贤惠而又美貌的王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布达拉宫,缘山而筑,盘蹬而升,袅袅十三层。这些事实都说明藏族对数字十三的崇尚由来已久。

今青海省的湟水北的乐都、互助、大通、门源和甘肃省的肃南县东部,天祝永登等县,过去称“华锐”,华锐是一古老的部落。华锐──“英雄的地区”,他们正好分布在大通河,庄浪河,湟水等三条河流域。在这三大流域中,座落在大通河流域的大通十三位山神是最为有名的一组山神。《大通十三位山神之烟祭》一文中说:他们是“护持福善的十三位酋长”,是以牧区十三座高山命名,闻名的大战神而被迎请。即:一是他们生前是大通河流域十三部落的部落头人即酋长;二是他们死后是以大通河流域的十三座山峰命名并加封的山神,是他们各自管辖部落群体的大战神。举行赛马,取悦于山神,参加赛马的选手,牵马顺时针围绕拉布则宫转三圈之后步入赛场,列队在起跑线上等候温则吹海螺发号。赛马结束后对优胜者进行奖励,尤其对获得第十三名的选手要重奖。据传很久以前,华锐部落有英勇善战的十三个兄弟,其中最小的弟弟才华出众,勇敢过人,他在一次自卫战中英勇献身。为了纪念他们,在每年祭祀山神的赛马会上对获得前十三名的选手进行奖励,尤其对获得第十三名的选手加一条哈达,表示敬重,同时属民们借此机会表示他们对华锐十三战神保卫本土的感恩之情。

在藏区随处可见的佛塔一般都是十三层,藏族的“嘛呢石堆”有“朵崩久松”(即“十三嘛呢石堆”)之说。

除上述之外,关于十三在《格萨尔王传霍岭之战》中还有一种说法:总管王的儿子、少年英雄昂琼要去迎战霍尔侵略军,但其父亲、亲友、未婚妻及将军们都纷纷劝阻说:“昂琼今年十三岁,逢凶煞灾星主管流年。”“谁知他今年正好十三岁,人生流年正逢凶煞。”昂琼不听决然出战,结果中了晁同奸计,战死沙常十三岁流年不利,是个凶年,诸事都应提防。其实,所谓十三岁流年不利并非来自十三这个数字,而是源于本命年这个风俗。民间流传人逢本命年就由凶煞恶神主管流年,在藏区各寺庙僧众届时要为逢本命年的活佛举行法会,诵《消灾经》、《长寿经》等,祈祷消灾免祸,健康长寿。


四:骡马编制中的奇数

藏族习惯将骡马的编制数也定为奇数,马帮为了便于管理,骡马也有编制;九匹为一群,由群头负责。九匹中挑选一匹为头马,额顶佩戴红布底黄色火焰图案标记,耳后挂红绣球,脖系六个铜铃,鞍插一面镶边锦旗。三群为一伙,由伙首负责,选一匹伙马带头,额佩黄底红色火焰图案毡绒标记,耳后挂四尺红布绣球,脖系八个铜铃,鞍插一面红底镶边锦旗。全部骡马组成一帮,选三匹健走识途好马,组成头骡、二骡、三骡带队。头骡打扮异常华丽:额佩黄红色火焰图案金绒标记,标记中央缀圆镜一面,周围六面小镜环绕(共七面镜),套嵌镶珠宝的纯银笼头,系九个铜铃,头顶系六尺红布绣球,耳后佩牦牛尾红缨一对,中央绣帮主姓氏。祖旗为红底金边方形锦旗,正中缀两根锦鸡羽毛,象征前途锦绣大路通达。头骡是马帮的“门面”,极受赶马人宠爱,装饰与众不同,正如《赶马调》中所唱:“头骡打扮玻璃镜,千珠穿满马笼头,一朵红樱遮吃口,脑门心上扎绣球”。


五:头饰中的奇数

青海湖北面的刚察县哈尔盖乡的藏族的头饰──玛登,独具特色。除了将头发梳理成传统的两根辫子以外,还兴头顶留一个叫“绕瓦”的小辫子,“玛登”就是套在这三条辫子上的头饰。最能显示“玛登”风格的就是嵌在红布带上的银质碗形“阿垅”,“阿垅”多为当地手工艺人打制而成,直径为5CM左右,“阿垅”表面刻有龙、凤、如意、吉祥八宝等图纹。它的最顶部嵌有“擦”(即玛瑙或珊瑚等),色彩斑斓,夺人眼目。“阿垅”在三条辫子上的数量不等,中间“绕瓦”上的“阿垅”为最大,镶嵌的“擦”也是最昂贵的,数量可以是三个或五个;总之,居于中间的“阿垅”为最大。其余两条辫子上的“阿垅”数量要多于中间那条辫子的,一般为五个或七个(它的数量有一定的宗教意义,为奇不为偶)。


六:占卜中的奇数

藏族占卜中的吉祥数为奇数。在占卜活动中,数字示吉凶,而且很重要,如念珠占卜法:卜者口颂祈文,将念珠放在两手掌心,求卦者任意抓住其间一段念珠,然后三个一组往中间数,其剩余数目为一、三是吉,六却是大凶。藏族经常用骰子来作占卜,占卜时,占卜者掷出骰子后,根据掷到的点数与签上所列的点数参照后决定吉凶,一般用三个骰子。!”!》为大吉;5、!》、9、11、13、15为吉;8、18为中,趋吉;3、4为中;14为中,趋凶;4、!《为凶;12、!”!《为大凶。


七:其它奇数

在西藏的寺院壁画中,大都有对赛马的描绘,如桑耶寺壁画中的赛马,绘有十九匹骏马,在骑手的鞭策下,奔腾向前,给人以紧张激烈之感。汉族有八骏图等。

此外还有七等奇数。赤松德赞时期,为观察藏族人能否守持出家戒律,在西藏桑耶寺第一次出家修行的是七人,这就是命试从静命论师依说一切有部出家的七人:巴色朗、巴赤协、白若杂纳、杰瓦却阳、款鲁益旺波、马仁钦却和藏勒竹。藏传佛教史籍中对初试七人名字不同的说法颇多。

藏族人去世的第七天要举行诵经,去世的第四十九天要进行较大的诵经活动。

藏族对单数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载:藏族历史上的著名桥梁设计专家唐东杰博组织了能歌善舞的七兄妹四处募化,为给藏族地区架桥梁而积资,并且每完成一座桥就由这七兄妹表演歌舞以示庆贺,很快就修起了十三座大桥,这七兄妹成了后来藏戏的奠基人,唐东杰博是藏戏的创始人。

藏族比喻性格倔强的人如:他说到哪里去,前面有九十九座大山也挡不住;他说不去,用九十九头牦牛也拉不动。比喻意志坚强的人如:在水里泡了九十九次,没有把他淹死;在火里烧了九十九回,没有把他烧焦。

藏族的佛塔不分大小从上到下由十一个部分组成:1、树叶状部分,代表最细微要素──心; 2、代表太阳; 3、代表月亮;4、伞状部分,代表风;5.圆锥部分,代表火;6、圆形部分,代表水;7、供佛像的龛;8、平面部分,代表土;9、以阶梯状代表心灵发展的四个阶段;10、雕刻的狮子(佛陀的象征);11、代表坚固的“地基”。

藏传佛教用的金刚杵亦是单股的,梵语叫伐折罗,原是印度的兵器之一,后被密宗吸收为法器。佛教密宗用金刚杵代表坚固锋利之智,可断烦恼、除恶魔。因此它是代表佛智的,有不性、空性、真如、智慧等含义。金刚杵有独股的、三股的、五股的、九股的等多种,一般以五股的为多见。金刚杵图案在藏传佛教寺院里触目皆是,在图案和曼荼罗上还常见两个金刚杵垂直交叉,呈十字形,称为金刚交杵。

人们还常用五。如婚礼入席后,每人要喝五道酒,即媒酒、问酒、知酒、接酒、喜酒。选派喜客时至少有五人,其次为九人,最多十一人,禁用偶数。

在藏历新年,寺院的僧人要向活佛、经师等人呈献用干果混装的礼包,包内的干果可以是一种、三种、五种、七种、九种、十一种,最多为十三种,但绝不取双数。这些实例都说明,藏族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凡是与数相关的,都必须要遵循崇单忌双的原则。

凌立,康定民族师专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13:14, Processed in 0.2184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