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影客网 学术文献历史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0-4-19 20:36|查看: 48|评论: 0|来自: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藏族天葬习俗的起源与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死亡是所有来到这个世间的人都要经历的,不可逃避,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的一生就是由生到死,生是生命的开始,死是生命的终结,因而死亡与出生对人类同样重要。“先民真正困惑、感兴趣的是人的死而不是生。”故各民族的人都对死亡十分重视,人死后都要举行隆重的葬礼,并因此而形成各种各样的丧葬习

俗。丧葬习俗,实质上是社会文化的折射,活着的人举行各种活动和仪式性的行为,对死者表示哀悼,对尸体进行处理,体现的是这个民族在一定历史阶段中对灵魂、对生命、对生与死的认识。

在藏族的死亡观里,无论是丧葬活动的观念、行为、器物、还是从临死、丧仪、葬法到死以后祭祀的整个过程,无不渗透着藏族传统文化的气息。在形式上,有天葬、土葬、石葬、崖葬、塔葬、树葬、肉身葬等多种葬式。其中,天葬尤为独特。


一:天葬的起源

天葬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葬俗。“由于人类起源的地区不同,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不同区域居民的不同经济生活,不同风俗习惯”。丧葬作为一种民族风俗现象,它的形成离不开这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在野蛮时代,人们对尸体的处理方式是随意性的,或弃之于原野、或置之于山洞、任其腐难烂、任禽兽食之。根据一些文献的记载,有的学者们认为在远古的西藏社会,曾经出现过“原始天葬”或“自然天葬”。根据一些藏族历史文献的记载,藏族天葬习俗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以前。据《红史》记载:古代苯教把世界划分为天、地、地下三个部分,其中天神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吐蕃的第一代赞普和他以后的六个赞普都是顺着天梯降到人间的天神之子,并且都是在完成天神授意的人间事业之后,又顺着天梯回到天上,这就是历史上说记载的“天墀七王”。天葬之说也就被人们宣扬得更加神秘了。

“天墀七王”死后是如何从人间“消失”的? 其实这不是什么秘密,乃是国王的巫师、侍卫们为了避免国王尸体被人们发现而将其秘密运至最险要、最偏僻的地方藏匿。但唯独没有逃脱兀鹫的视野。兀鹫属于大型鸟类,一般栖息于高寒地带,就国内而言,多见于青藏高原,它们一群或两三只、或单独一只不等地常在白昼翱翔于崇山峻岭之上空,视力很强。当巫师们将国王尸体秘密地安放于深山僻壤中时,或许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合之缘故,一批突如其来的天使- 兀鹫,竟然把国王尸体不留余地地啄食精光。天从人愿,国王尸骸运回天界的神圣使命,最终由兀鹫来意外地完成了。从此,兀鹫便成为唯一能将国王尸骸带到天界去的又一具有神奇功能的“天神”。

但到了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时,天葬这一神秘的习俗就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土葬便开始被人们所熟悉。止贡赞普被篡夺权位之后,尸体被装入铜边的棺木,抛进雅砻藏布江中,由于止贡赞普是在大庭广众中当场死亡的,使“攀援天绳,逝归天界”的神话难圆其说,只能说天绳已断,以后的赞普无法再走前王的归宿之路了,其子只好修建王陵埋葬父尸。但佛教传入西藏后,又形成了另一种天葬形式,即今天仍流行于藏区的“尸体饲鹫”天葬习俗。“天墀七王”的“天葬”是源于本教的观念,而后来流行的天葬习俗则是源于佛教的理念。

天葬的实行与藏传佛教的兴起及印度文化的输入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学者根据汉文史籍《大唐西域记》中关于天竺(古印度) 有“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三日野葬,弃林饮兽”风俗的记载,认为西藏所行之天葬风俗源于印度古代的“林葬”、“野葬”。而不是藏民族祖宗传承的本土仪式。在藏文史籍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并明确地说天葬之俗是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由在藏区创立希解和觉宇两教派的著名印度僧人唐巴桑杰带来的。据说他在西藏传法时,大力提倡这种葬俗,并亲自到天葬台为死者超度。由于佛教徒们认为把遗体献给鹰,这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罪孽,且利于灵魂转世,因而认同了这一葬法,逐渐在藏区流行成为一种风俗。

虽然“印度起源说”的观点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然而“印度起源说”中的天葬与“弃尸葬法”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弃尸葬法”是仅仅是对尸体野葬之俗,没有深层的宗教文化内涵。而天葬是属于佛教布施行为的一种特殊方式,死者将自己最后一点东西──死亡了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有形的秃鹫和那些无形的神灵。藏族人向来对兀鹫十分敬仰,并称其为“神鸟”,严禁捕猎。在天葬中人们借助兀鹫实现了肉体的解脱,达到灵魂的升华。同时,把无用的尸体施舍给秃鹫的结果,会使那些被秃鹫为食的虫食等其他小生命少了一些伤害,多了一些生存的机会。因此用自己无用的尸体去保护有用的小生命,被视为功德无量的善业。藏族在天葬中具体地表达的是藏传佛教的“慈悲”和“空”的理念。因此,虽然天葬源于印度,但是在藏区却融入了藏族自己的理念与方式,成为一种富有藏族本土特色的丧葬习俗。

此外,对天葬台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藏族对天葬台的选定是要由密宗大师根据慧眼能力和风水而选定的,而“弃尸葬法”则是随意性的,只是处理尸体的一种方式。


二:天葬的过程

天葬,藏语称为“杜垂哦杰哇”意为“送尸到葬潮,也称“恰多”,意即喂鹫鹰。当人死停放和念经期满以后,把尸体送到天葬场。天葬场多数是在离寺不远的山腰上,这些山腰都是较有名的。有的天葬场有一块大而平整的岩石,有的天葬场仅是一堆石块,有专门从事天葬的僧人被称之为天葬师。

天葬台周围经幡四周翻卷,把天葬台怀抱在中间,天葬师守在尸体旁边,他举起海螺,朝天空吹响海螺,然后,在燃起柏烟,摇动铃彭,开始为死者送念超度经。随着柏树的浓烟升如空中,远处的盘旋在天空的秃鹰便落在天葬台不远的地方,接着铺天盖地的乌鸦也纷纷落在天葬台周围。


三:对天葬习俗的价值分析

1. 从传统的角度看,天葬风俗与佛教教义十分吻合,是与佛教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一种藏俗。行天葬是最高境界的施舍。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信徒未来能否成佛得道的关键,而“布施”之中的最高境界是“施舍”。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以后,灵魂便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而肉体只像一件衣服一样再无用处。但死后将尸体喂鹰,又算是人身的最后一次善事,作为“布施”施舍给其他生物也算是发挥了其最后的价值。在藏族地区,像《摩诃萨陀舍身饲虎》的动人故事几乎都是家喻户晓的事情。它们是对天葬意义最好的解释.《摩诃萨陀舍身饲虎》中叙述到,王子摩诃萨陀在竹林中看见一只生了七个虎崽的母虎奄奄一息,就要死去,王子顿生佛心,自己身体不过是千百次投胎的依次,也逃不过生老病死留着有何用呢? 还不如把身体喂了饿虎,当老虎吃完了王子,只剩下一堆白骨,突然,大地震动,江河波涛翻滚,天上乌云蔽日,空中喜降花雨,五彩缤纷,诸天神一致赞颂这悠扬大喜之事,王子魂升上天界,成佛了。

上面所叙述的这则故事对天葬作了再好不过的解释。天葬就是一种最彻底的施舍,天葬并不是死者要借鹰的翅膀把灵魂带上天界。在藏族的丧葬文化中,灵魂和躯体是两个各自独立存在的概念,无论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 对死亡的认识或者藏传佛教信徒中对死亡的解释,都是把灵魂和躯体截然的分开,天葬这种丧葬方式把尸体喂鹰,只不过是这个死者的最后一次施舍,灵魂已经离开了的躯壳,让它喂鹰,就是发最后的一次慈悲。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秃鹫和那些无形的生灵,从而在此生的最后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情。

2. 从现代的角度看,不管是天葬还是土葬,纷纷呈现出多色彩的雪域各种葬俗,在本质上反映的都是追求未来幸福的幸福观。土葬阻滞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阶级对立,财富悬殊提供了舞台,增加了劳动人民的负担,成为一种社会逆流。一个人在死亡后,如果进行土葬,不光是生前占用了一定的空间,而且死后也同样占用了空

间和土地。人们本来可以利用这片土地来进行开发,由于建了坟墓,所以阻碍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开发利用。埋葬于地下的尸体,经过长年累月,尸体腐烂,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土地是有限的,而人口却是在不断的增加,同时死亡率也在不断的增加,死亡的人多了,所要占用的土地也就越来越多了,因而土葬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天葬较之土葬更简便、更适合。天葬不需要费人力、财力去装殓,不占用一块尺寸荒滩旷野,不占用一星土地一寸空间,也不让活人耗费精力和时间,更不影响世上同胞的生存发展,包括空气的污染、水源的纯净等等,造成生存空间的紧张,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发展之时,藏族地区的天葬,则是对大自然的无私奉献和最好的保护,而不是对大自然的索取。尽量提供方便使生活着的人健康平安。把有限的空间留给其他生灵。


四:天葬习俗对藏民生活的影响

藏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藏族的丧葬习俗是与藏族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天葬里有佛的慈悲、爱心、利众、施舍的观念在里面,应该肯定的是它们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共性很多,人们对死的观念也几乎是一致的,正因为佛教的慈悲之心在天葬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绝大多数的藏族人选择这一葬仪的原因,在藏族丧葬习俗中,天葬师藏族人民最能接受、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是藏族地区使用最多的一种葬仪,丧葬文化十分贴近人民的生活颇受藏族人民的关切。藏族的丧葬习俗反映出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协调程度,人类不仅担负着如此开发和利用好大自然资源的问题,还负担着如何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问题。藏族有珍惜生灵的观念,无形地保护着自然。

英珍,四川省社科院康藏研究中心实习研究员

孙晓青,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4-30 14:03,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