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宗教信仰在藏民的生活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早期,他们崇信万物有灵,万事万物都被他们赋予了感情和生命,太阳、雪山、动物、植物乃至于满地的石头都被他们视为有生命的神秘事物。他们认为灵魂不灭,人死以后有灵魂,人死是灵魂离开身体的表现,灵魂往来于阴阳两界,或徘徊于死者的住所附近,而父母之魂能保佑自己不受恶鬼的侵害,所以要不断地祭祀。藏族先民对自然界和祖先的崇拜几乎到了狂热的程度,原始宗教活动使他们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充实,进一步使他们产生了表达内心情感和幻想的冲动,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服饰成了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头部装饰是整个人体中最能吸引视线的地方,藏族人民对头部的装饰尤为精心,藏族妇女爱在辫子上加各种装饰品,而各式各样的藏帽成为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最初的头饰与原始宗教信仰息息相关。藏族头饰处处笼罩着一种自然和祖先崇拜的神秘色彩。
藏族头饰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细加观察,你会发现他们对某些颜色有着特别的偏好,这些色彩往往有着祖先和自然崇拜的象征意义。 在藏族人眼中,白色象征圣洁、纯净、美丽,是一切美好和善良事物的象征,白云下的雪峰、白色的羊群、乳汁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藏族的神话传说中,相传阿尼玛卿山神披白衣,骑着白色的骏马,挥动牧鞭在白云上面放牧,他有无穷的智能、慈善的心肠,震慑群魔,保护着黎民百姓,其它的神灵大都着白衣或化身为白色动物。著名的格萨尔王是头戴白盔,身着白甲,手执白刀的英雄。藏区原始宗教苯教和藏传佛教都尚白,苯教认为“白色代表善良”,藏传佛教认为白色是吉祥色。在佛教进入藏区前,苯教的僧侣都穿白色袢裙,戴被称为白顶盛冠的高帽。佛教噶举派的创始人玛尔巴及其后传的高僧皆穿白色袈裟或衫裙。佛教金刚舞里的白神更是白衣白袍白面具,有时善法也称“白法”。 白马藏族妇女喜爱用白羊毛制成的白毡帽,帽上饰有小铜珠,已婚妇女在帽子上插羽毛。头饰中的白银制品更是品种繁多、造型各异。青海河湟一带的藏族妇女头上戴的“顾董”,就是一种用洁白的海螺或象牙制成的圆形装饰品。四川康巴藏区的一首民歌中有这么几句:“理塘头饰要我说,大小银盘头上套……巴塘头饰要我说,银丝须子额上交”。安多藏族牧区妇女多喜爱在发套上镶嵌以雕镂精细的银盾和银牌饰,如青海海南州的妇女将多个菜碟大小的银盾排列在发套上面,大的有如汤碗,一套银盾重达二三十斤,非常华贵。 黑色是与白色形成强烈对比的色彩,四川大小金川流域的嘉绒藏族就喜用黑色。尚黑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图腾崇拜色,地处“牦牛文化带”的嘉绒藏族先民被称为“牦牛羌”,牦牛是这些部族的图腾,他们相信牦牛作为图腾的外化形式,具有巫术的功能,牦牛的黑色自然也就成了图腾色。嘉绒藏族妇女的头帕独具特色,底色多为黑色,上面用彩色丝线绣有精美的图案。 除了黑、白两个无彩色之外,藏族服饰中还喜爱运用红、黄、绿、蓝等彩色,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红色表示空间护法神,黄色表示土地,绿色表示河流,蓝色代表天,白色表示白云。其中尚红的观念在史前便是普遍现象,也许因为血是红色的。史前人便把血的颜色──红色视为生命与力量的象征,常将某些器物、死者的身体及随葬饰物染上红色,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松巴乡石棺墓中就出现了红色饰珠。藏人“赭面习俗”(在额头上涂上朱红色)直到吐蕃松赞干布时期才被革除。云南迪庆藏族妇女用彩色丝线缠在头发中,外包大红头巾,已婚妇女喜戴红绸套头。黄色的琥珀、绿色的松石、红色的珊瑚、蓝色的孔雀石等皆是妇女们常用来戴在发辫上的装饰之物。
藏族是世界上信仰最虔诚的民族之一,它崇拜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渴望得到保护。青藏高原的原始宗教~苯波教便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宗教,于是山有山神,水有水神,那些长于神山圣水的一草一木,一贝一石都有了灵性,将它们佩戴在身上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头饰质地有宝石、珍珠、水晶、珊瑚、琥珀、象牙、贝类、金、银、铜、木、骨、皮、毛线等。宝石历来是藏族人民的珍爱之物,吐蕃时期官吏的章饰规定有一等瑟瑟,二等金,三等金包银,四等银,五等铜,六等铁等大小两类,共十二级。“瑟瑟”据一些专家考证认为是绿松石或蓝宝石。石头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藏区,随处可见嘛呢石堆、摩崖石刻,生活中常见石锅、石碗,还有石头堆砌的民居。印有圣迹的石头更是被寺庙当作镇寺之宝供奉。越是稀有的石头越珍贵,并越具有宗教意义,宝石不仅是富有的象征,还是一种信仰和精神寄托,人们将崇拜的信物带在身上,认为这样就能抵挡邪恶、驱除病魔。这些信物多是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象自然有眼的石头能在中间穿线挂在身上,眼越多越珍贵。 卫藏地区拉萨、日喀则一带有一种“巴珠”头饰,就是以布扎成架子,架上串缀有上万颗珊瑚、珍珠、绿松石等物,非常珍贵。青海玉树妇女在头顶戴蜜蜡或琥珀珠,别有风味。安多牧区妇女的发套多用绿宝石、珊瑚、玛瑙、贝类等串联而成。康巴石渠牧女喜爱在头顶饰几颗碗口大小的黄色琥珀,琥珀上再点缀一颗蓝色孔雀石,发辫上挂满绿松石或红珊瑚。在牧区,不光是女子爱好装饰,男子也不例外,甘孜州炉霍藏族男子用牛毛将头发加粗,再缠上红、绿绸缎盘在头上,其上用象牙、绿松石、红珊瑚、玛瑙等物装饰。
藏族头饰作为服饰文化的一种符号载体内涵丰富。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也可以说是形象的史书,它的形制记述着藏族古老的传说和史实。 藏族人冬季喜爱戴狐皮帽子。据民间神话传说是感激古代一只狐狸,它帮助一个青年战胜了凶残的国王。而元朝大司徒绛求坚赞著的《朗氏家族史》里,记载着绛求坚赞被萨迦王朝俘虏时被戴上了有尾巴的狐皮帽。可见在藏族历史上有尾巴的狐皮帽是狡猾耻辱的标志,有时还把狐尾垂在临阵畏缩的战士头上。所以今天戴狐皮帽时,要把尾巴剪掉。 藏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的金花帽,帽体用氆氇和皮毛,帽顶多用金银丝缎为面,并镶上花边,非常漂亮。帽檐一般有四片毛皮,女帽的四片帽檐一样大,戴的时候多把前后两片折进去,留左右两片在外面;男帽一般左右片小,前后片大,戴时习惯只留前一大片在外面,其余三片折进帽里。关于它的来历,传说是文成公主设计制作的。有一天文成公主陪松赞干布在布达拉宫看舞蹈表演,她看见西边的山峦上有彩云飘绕,好似一位武士戴着美丽的帽子。她由此产生了灵感,用金银丝线缝制了一顶帽子,并在上面镶上了水獭皮,戴在松赞干布的头上,松赞干布显得特别精神,大家都拍手称好。由此,金花帽从宫廷传到了民间,一直流传至今。 白马藏人的插羽毛毡帽的来历,也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白马人是很强大的,后来衰败了,被敌人困在深山里。深夜敌人偷袭,眼看白马人就要遭殃了,一只大公鸡对天长鸣,惊醒了白马人。为了感激公鸡的救命之恩,白马人将公鸡毛插在帽子上。但据阿里古格壁画遗迹及有关历史资料看,公元七世纪吐蕃军队仪仗队头戴的礼帽,就是鸡翎毡帽,而白马藏人可能沿袭了这一传统习俗。 有些地方妇女的头饰很奇特。四川松潘一带的妇女头戴一种手工缝制的布袋,用琥珀、玛瑙、珊瑚等装饰。据说布袋象征魔石和蛇。当年修建布达拉宫,屡建屡塌,松赞干布请一卦师占筮后说:“因为女人污秽,惹怒了天神,只有让所有女人戴上魔石和蛇,天神才能息怒。”有些地区妇女头戴“巴珠”头饰。用布扎的三角形和碗形饰物,据说是根据宗喀巴的背架和木碗的形态制造的。宗喀巴年轻时进藏拜师学习,身上只带了木碗和背架,途中求食受到女人的嘲笑。宗喀巴说:“这是圣物,你们应该戴在头上。”人们后来崇拜他,真将木碗和背架之形戴在了头上。 另外还有一些头饰带着明显的怀祖意识。青海河湟一带的藏族妇女仍保留着先祖“披发覆面”的习俗,将细辫覆在脸的两侧。青海隆务河流域的藏族男子在节日期间戴的围穗红缨帽,呈尖顶斜檐状。据说来源于元代蒙古族官帽的演化,西藏僧帽中的“白夏”帽最早是由印度王国赠给宁玛法王莲花生而流传下来的。甘孜州德格、昌都一带的妇女在前额顶戴一个由银或青铜铸造并镀以金,中间镶有红珊瑚的“梅朵”,相传为格萨尔王妃珠牡所佩戴。
藏族头饰在人的不同阶段,如成人仪礼和结婚前后,妇女有较大差别,有其特殊的寓意,其中一部分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密切的联系。 卫藏地区姑娘到16、17 岁时,要择日举行成年礼,把童年型头饰改为成年头饰,即把单辫改梳双辫,戴上“巴珠”头饰,再围上“邦典”彩裙,众人向姑娘献哈达以示祝贺,再前往寺庙礼佛。安多方言区姑娘的成年礼一般在临嫁前一天举行,父母要为女儿准备华贵的服装和头饰。请僧侣念经祈福,改变头饰换装后,先拜神佛,再跪拜父母,女伴们还要为姑娘唱歌祝贺。其中甘南夏河一带藏族女子的头饰,突出地表现了年龄特征。6、7 岁的女童头梳3条辫子续上羊毛绳子,上面系一块金属片红呢辫饰。待长到12、13岁时,辫1条9股的粗辫。16、17岁的女子四周的头发都往下梳,从靠脸部结小辫,再从脸正中分开用黑线拉向背后,系上由银币、珊瑚、贝片等组成的带穗的大红呢辫饰。这三种头饰又称幼童式、处女式和婚龄式。 头饰还能显示婚育特征。有的地方藏族分娩期及以后,要有红色丝带或棉带缠在帽子外面,表示自己已经生育。青海河湟一带新娘子出嫁时戴的长辫筒和大头面习俗追溯到明代中期。辫筒是挂在胸前的一对饰物,镶有提花银牌或贝类做的花饰,长约2尺,在空隙处有各色丝线绣成的条状花纹。大头面宽约7、8寸,挂在身后长可垂到下衣边,上镶银牌或海螺。一般是到了婆家之后才佩戴,两边的细辫放在前面,表示孝敬,然后磕拜公婆。婚后只戴辫筒,并将其放在背后。甘肃卓尼农区未婚少女要辫梳3条辫子,系红丝绳。已婚妇女只辫三条辫子中间的一条,其余的两条直到腰下方才辫结,系黑丝绳,中间的辫子上挂一串有十二生肖图案的银牌。甘肃天祝藏族已婚妇女的发套比未婚女子的发套长得多。四川阿坝州松潘农区藏族妇女成婚后,头上要盘镶有琥珀的小避布袋,这种古代头饰今天仍能见到,如在大型的庆典中妇女们就要装扮成古代头饰,藏语叫“果然”。 有的地区的头饰有其特殊内涵。如青海玉树地区藏族妇女以头饰表示自身状况,头顶戴一琥珀者为少妇,取下头顶琥珀者为寡妇,取下前额两侧琥珀者双亲去世,前额两侧琥珀旁有两颗松耳石者则双亲、丈夫均亡故。一些牧区已婚妇女三条大辫子末稍的银盾从左至右一一对应父亲、丈夫和母亲,如哪条辫子上没有了银盾则说明相应的亲人已去世。四川木里县的藏族妇女若削去长发则表示她已有45岁或是丈夫过世了。 总之,藏族先民把对天地自然的理解,祖先的崇拜融入了头饰文化中,随着时间的沉淀,这些原始宗教信仰因素逐渐成为人们的审美习俗而传承下来,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丰富着灿烂的藏族服饰文化。 申鸿,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服装专业讲师、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