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丛俊儒 王炜将自己专门放置藏品的小院命名为“70年代基地”。这个43岁的中年人从收藏军挎开始,收藏范围越来越大,老式电影放映机、农具、老电话等都在他收藏之内。王炜说,他收藏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回忆,他希望有一天其藏品能够被陈列展出。
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相信对“挎子”,也就是带边斗的三轮摩托车不会感到陌生。在家用轿车尚未普及的年代,挎子曾风行一时。如今,这种车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它成为收藏爱好者们收藏的对象之一。 王炜目前正在收藏这种挎子,具体说,是军挎。这些军挎就放置在老家的小院里,他特意给它们搭起一个棚子。军挎分上下两层放置,共20多辆,它们一律车把平直,线条粗犷,如同一匹匹“战马”蓄势待发。 王炜说,上世纪70年代,正直青春年少,那时自己曾有机会坐过挎子,是警挎,那种乘坐感觉,用现在的话说,很“拉风”,“但当时绝没敢想到以后会拥有它,因为那个年代,能拥有一辆这样的车,绝对是一种奢侈。”也就从那时候起,他对挎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07年,王炜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有人骑挎斗,青春的记忆就此被打开。他开始四处打听、淘换这种老物件,终于在某二手车市场,购得一台。那是一辆“长江750”,是1992年在南昌生产的。他说,当把这辆军挎弄回来的时候,那种心情相当兴奋,是无意间圆了自己的一个梦。为了能让这台军挎重新焕发青春,懂得机械维修技术的王炜,把军挎从头到尾将零件更换一新,并重新给它喷漆。从此,王炜对军挎的痴迷一发而不可收。“军挎与警挎等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的马力大。”王炜说,自己对淘换的这台“长江750”感情很深,“只能自己骑。” 王炜说,这几年,他不断从网上、从朋友处、从一些旧货市场寻找、打听哪里有军挎出售的信息。为此先后跑到山东、湖南、重庆、山西等地淘换。有挑上眼的,就购买下来,靠物流拉回家。短短几年,他先后添置了20多辆军挎,有了一定规模。其中年代最久远的一辆生产于1958年。 王炜也是“石家庄挎子联盟”的成员之一,他说通过军挎结实了不少朋友,大家一起进行技术表演,搞一些交流活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王炜的收藏范围不止于军挎,除此之外,电影放映机、各种已消失的农具、老电话等都是他的收藏对象。他是个精力旺盛、涉猎广泛的收藏者。 王炜说,2006年左右,他去合肥,在一个朋友家看到琳琅满目的电影放映机,那都是朋友自己收藏的。“什么样的都有,还有无声电影,而且朋友的这些收藏还曾被展出过。”他说当时自己看到很“震撼”,因为自己家恰好也有两台。朋友的收藏历程,给了王炜启示,回到家后,他也开始对电影放映机包括电影胶片的收藏上了心。目前他先后收藏了7台放映机,包括外国进口的自动上片放映机,16毫米胶片放映机和25毫米胶片放映机等,外加收藏了1000多张电影胶片,专门用一间屋子存放,算是小有规模。 同时,他对已经消失了的各种农具也产生了兴趣。用来碾粮食的石碾、用来打水的辘轳,应有尽有。王炜笑称,在别人看来都是一些不值得一提的"破烂",到自己眼里就成了有收藏价值的“宝贝”。 "其实我是在收藏一种回忆,收藏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历程。"王炜说。
王炜目前拥有自己专门的藏品放置地,那是农村老家的院落。他将那个院落称为“70年代基地”。这个院落如今小有名气,成为王炜与朋友之间的交流场所。 走进这个院落,仿佛时光倒流,瞬间定格在过去年代。古色古香的青砖铺路,20多辆军挎陈列在院子一角,院内石碾、辘轳、水车,以及各种农具摆放有序。正房内,陈列着他收藏的电影放映机、摇把电话、煤油灯、探照灯、纸糊的针线筐、100多年的家用柜子、条凳……简直是一个小型展览馆。“有这些老物件,我平时在这里坐一坐,看看就舒服。确实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王炜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普遍都有一种怀旧情结,他通过塑造这种环境,让更多的同龄人找到共鸣。 说起这些年的收藏经历,王炜颇有一些感慨,他说收藏给他带来了快乐,通过收藏这些东西让他找回了当年青春的生活点滴。 尽管在收藏上,他花费了不少金钱和精力,但他觉得很值。“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能让下一代了解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家人也很支持。”他说。 王炜说,他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自己所收藏的东西,能够陈列展出,给参观者带来惊喜。 |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