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影客网 文化艺术文学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9-13 02:47|查看: 97|评论: 0|来自: 东方早报

淳子:《张爱玲的都会》

上海,是一座绝无仅有的城市,它不是巴黎不是都柏林,亦不以文学驰名,但文学的确是这个城市重要的人文景观。张爱玲在这个景观里面是一棵树,清贞冷艳。这里的文字,是一个女人与一个城市的邂逅,是一部城市地图。

女作家淳子

女作家淳子


淳子简介:
上海籍女作家,著有散文、小说、剧本二百多万字。一九九三年,跟随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剧组,遍寻张爱玲在上海的印迹,进而发现张爱玲的作品竟是一部自我扩充、仿制、挪用的城市地图。于是,兴兴轰轰,把张爱玲与城市的关系作为一门显学来把玩。因为玩得认真,倒也自成一家了,并写作出版了散文体学术专著《张爱玲地图》、《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

回到伊斯坦布尔,去王宫附近的浴场洗土耳其裕书包里,一本帕慕克的自传作品《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淳子,遍寻张爱玲在上海的印迹。

淳子,遍寻张爱玲在上海的印迹。

路灯亮了起来,雨很细,很密,悄无声息,是上海春天,毛毛雨的样子。蜿蜒的电车轨道,爬行在鹅卵石路上。想起张爱玲对上海有轨电车的描写──譬如两条游走的水蛇。

法国作家雨果经常坐在公共马车的顶层,横穿巴黎,为的是观看自己居住的城市。

张爱玲则站在七楼阳台上,享受着都市的镜像、声音和味道。

1944年,张爱玲上街买菜。街道,空气,骑自行车的小孩,篮子里的青菜和豆腐,高一声低一声的家长里短或者讨价还价,或者无伤大雅的男女调情……张爱玲用丹田之气,描摹了一张社区扇面,轻轻一摇,抖落下来的,满是人情,满是市井。

《张爱玲城市地图》

《张爱玲城市地图》

张爱玲是细节的魔术师。拿一本她的书,去她曾经生活过的具体的物理空间,不仅可以拼贴出作者的生活场景,亦是研究其作品、研究城市历史的一把钥匙,一个灵媒。张爱玲以个人化、地域化、家族化的叙述,构成了对摩登上海、传奇上海的文学的、文化的想象。

小说《心经》,上演在张爱玲居住的常德公寓,浴缸、煤气、冰箱、客厅、电梯,押着的,是都会西化生活的韵律。

《半生缘》,描摹的,是上海弄堂,石库门里小市民居家的样本。

《雷峰塔倒塌》,被父亲禁闭的大房子,在苏州河边,100多年了,是李鸿章送给女儿的嫁妆,铺设出上海开埠的端倪。

在写了一辈子的长篇小说《小团圆》里,圣玛利亚女中的小教堂、罗马h廊、苏格兰风笛和穿短裙的士兵、奶油蛋糕、臭豆腐、辣糊酱、三轮车、自行车;绣花鞋、外国坟尝爱俪园、舞厅、唱片、明星、跑马尝咖啡馆、电影院、租界、公园、宋美龄结婚的欧洲大华饭店……大量的、顺手拈来的都市细节,是个体经验的咀嚼和吞吐,也是引导我们超越私人领域而扩展到作为整体背景的上海都会生活的一本新旧参差的对照记,让我们感受到了活着的温存。

短片小说《封锁》,故事发生在空袭时刻的一辆电车上。学界认为,如果没有都会生活的上海,没有电车,没有日本占领时期孤岛的独有的变节,《封锁》就失去了叙述的可能。

《色戒》的写作时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细细琢磨了30年,50岁才发表,是张爱玲作品中最精炼的宝石。她的一生,她的城,都淹没在字里行间,越捞越深。

张爱玲黯然离开英语世界,重回华文文坛时,已是中年。滚滚红尘,沧海桑田,往事不愿提起,却要常常想起,一贯的看透、苍凉里,是对上海的重新出发。女特工刺杀汉奸的历程,严格按照上海地图绘制。去过多年,一些场景记不分明了,特地写信给香港的上海朋友宋淇,一丝不苟,求证故事发生的具体位置。

张爱玲的好比一个标准镜头,架在上海,不动的,里面持一份悲悯和凌厉。

导演李安在拍摄刺杀失败、封锁戒严那场戏时,对于原著的描述,一个字也不肯轻易放过──平安大戏院,凯司令咖啡馆,静安寺路,西摩路,西伯利亚皮草行,绿屋夫人服装店,玻璃橱窗里的木头美人,印度珠宝店的英文招牌,红绿白三色的纸风车──吹哨拉绳封锁。

三轮车车夫刹住车子,回头对王佳芝一笑,千头万绪的慌乱迷乱之中,王佳芝一句:“愚园路。”

车夫问:“回家?”

奢侈的一问。

是的,她要回家。愚园路,张爱玲的真实地址。

其实哪里还有家?无论王佳芝,无论张爱玲。

张爱玲每完成一个作品,就像建立了一个的堡垒,人走了,楼倒了,街道消失了,文字荒凉,却不可撼动。

城在,她在。城不在了,依着她的文字,也还可以找到这个城。

爱尔兰人因为偏见,曾经错失文学大师乔伊斯。后来,他们用行走、朗读的方式重新找回乔伊斯。乔伊斯惊世小说《尤利西斯》中的主人公布鲁姆,在都柏林漫游的街道、面包店、咖啡馆、炮楼,直到现在都还伫立在书中描写的地理位置上。《尤利西斯》称得上是一部都柏林的导游图。重温这部小说,也就是在重温都柏林的生活历史、爱尔兰民族精神的历程。

帕慕克在35岁的时候,曾经梦想写一部《尤利西斯》风格的小说,描写伊斯坦布尔。后来他写出了《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等一系列作品,并且获得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

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尽管在美国的四十多年里,会得住廉价公寓、吃披萨、洗碗、听广播里肯尼迪遇刺的消息,但她写作的时钟依然锁定在上海。她依附于这个城市。

张爱玲是一座孤岛,不愿意见人。但是她说,上海人还是可以见见的。

上海是张爱玲的最初,也是她的最后。她是,还没有离开就已经想念了。

〓 相关链接

张爱玲的城市地图

拿一本张爱玲的书,去她曾经住过的房子,就如同一个片场,书是旁白,亦是戏码,人物在文字的安排下全都活动了起来,且都有了着落。

本书是本散文集,感性色彩鲜明,完全是淳子的个性化写作。因为淳子不是学院中人,她可以不受学院清规戒律的约束,在《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中自由自在地挥洒她那优美而又略带忧郁的文笔,尽情写下她的查考、思索和奇思冥想。淳子从小在上海长大,对上海特别是对上海的过去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这种浓烈的“怀旧”之情也在《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中清晰地体现了出来。也许可以这样说,淳子用了数年时间费心费力,追寻的正是她心目中的张爱玲。她通过这本《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倾诉着她对张爱玲的挚爱,同时也倾诉着她对上海的怀恋。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13:14,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