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第10届香港国际文学节举行。非官方主办的独立文学节,在内地还很鲜见。而聚焦英文写作、国外作家的文学节,就算冠上“国际”二字,在缺乏英文写作传统的香港,对比人山人海的香港书展,固然是小众之娱。 苏童的“洋粉丝”正在找苏童签名
以《甲骨文》、《消逝中的江城》为国内读者熟悉的美国传媒人何伟(Peter Hessler),本已应邀出席香港、北京、上海三个异曲同工的国际文学节,带来他的中国三部曲之末本《驾越中国》,可惜“因私事”未能成行。但一周之内,文学节仍迎来了极具票房号召力的人物:文学节总监麦丽莎告知,已改编有同名电视剧的畅销小说《第一女子侦探社》作者亚历山大-麦克考尔-史密斯此次来港,共“出场”四次,每场都是一票难求。另一位门票早早售罄的则是2008年被英美文化杂志共选为“全球百大知识分子”之一的印度学者古哈的两场演讲。 此外,改编为同名电影的小说《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作者路易斯-德-伯尼埃尔,刚访京的普利策小说奖得主朱诺特-迪亚兹等的活动,都能见火爆的现场。到场者很多是作家的“粉丝”,而他们关心的问题,也大都与文本贴近。 文学节上少不了朗诵会与演讲。但香港国际文学节让伦敦文学节创始人蕾切尔-福尔摩斯也称“学到不少”的长处在于:尽可能让现场观众参与到讨论中。因而你能看见英国《金融时报》主办的“大辩论会”上,辩题为“中国2020年将成为超级大国”,台上虽然各坐着正反方,但主持人会先请台下观众举手表态。在正反方立论与驳论后,“话语权”马上转移到了观众席上,大家与台上嘉宾形成互动。 英文写作与阅读在粤语社会中虽属小圈,但文学节尽可能分散活动场地:大部分是需门票的沙龙式讨论,设于香港艺穗会、酒店里,能容纳约200位观众;也有免费但需预约的大场地,如香港大学、香港大会堂。
曼氏亚洲文学奖的“幕后推手”正是香港国际文学节的主办。去年的“新科”获奖者是中国作家苏童,他也就成了本届文学节上其中一位重点“明星”,在艺穗会有一次沙龙式对话及签售,在香港大学也有一场满座的讲演。 调侃自己是“著名的不得奖作家”,苏童回忆拿奖那天紧张得很。沙龙上,安排了苏童获奖作品《河岸》英文译本的片段朗诵。在之后的问答中,可见现场有对苏童慕名已久的外国“粉丝”,也有因读过《河岸》追过来的新相识。有外国读者提到小说英文译名《救赎船》的由来,苏童回答,那完全是商业化的操作。“英国的出版社说:‘不能用《河岸》,太平淡了,谁会去买!’” 有读者问及,《河岸》是在英国出版社还没看到书以前就决定要出的,也就相当于写作与翻译同步进行。苏童与译者葛浩文如何合作呢?苏童就怪不好意思起来:“我一边写第二稿,给了他第一稿。到把第二稿给了他,我又在写第三稿。葛浩文让我在电脑上把改订过的标识出来,可我又不会。结果把他气疯掉了,很长时间都没理我”。 也有读者提到苏童的文字风格“很欧化”,令苏童自称“很沮丧”:“被评价为什么什么化的文字都是不够成熟的。好的文字应该‘不着一墨,尽得风流’”。 不知是不是文字风格深得人心,活动后签售时,排队的清一色是洋读者。 本版采写 本报特派香港记者 张璐诗
香港国际文学节由非营利的香港国际文学节注册公司主办。从2001年开始,文学节每年邀请香港与国外的作家,在10天里参与各项演讲与论坛活动。邀请的作家主要以英文写作,而且都与亚洲有所关联。不过近年来,文学节也请到了不少文坛大腕,包括去年到港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2006年的爱尔兰诗坛巨匠希尼,以及两届英国布克小说奖得主约翰-班维尔和基兰-德赛等。与香港书展不一样,文学节并没有主会场,而是分散在城市的不同角落。
今年,文学节邀请了80多位作家到港。其中有代表作为《第一女子侦探社》的英国小说家亚历山大-麦克考尔-史密斯、《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作者路易斯-德-伯尼埃尔、普利策小说奖得主朱诺特-迪亚兹、《中国震撼世界》作者、《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詹姆斯-金奇、马来西亚裔作家欧大旭,以及中国作家苏童和慕容雪村等。另外,文学节还请来了2008年英美主流媒体共选的“全球百大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印度学者拉马禅德拉-古哈。 |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