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对著历史书籍囫囵吞枣,不如由兴趣开始,学习的效率与意欲可能更佳,范季融便是由我国的艺术品收藏切入,对我国不同年代的史实、文化、生活有更透彻又深入的追溯与探索。现于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首阳吉金:胡盈莹、范季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展览,展现了青铜器于我国古代生活所扮演的角色。 边收藏边看文献 范季融与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及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周亚,早前接受本报记者简短的专访。 范季融是一位谦厚的学者,谈吐温文尔雅,提到他收藏中国文物,却流露出一股热爱的激情,他说:“我这是一种病态收藏了!也是狂的嗜好!自幼受西方教育成长,藉著青铜器,能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我是抱著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认识的心,去收藏青铜器。” 范季融发觉,西方对中国历史或文物的研究,大都“不可靠”,“最早的时候,那时还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根据英国的研究,以为青铜器只是汉代的产物,后来在安阳发掘出商代的青铜器,又加上二里头的发现,更对青铜器追溯到夏朝,感觉没问题。只是国外的一般学者,都不承认,觉得中国在夏朝没有那么精深的工业,我用这种很笨的办法学历史,也算是有成绩的,就是了解到夏代有青铜器。靠自己的眼光去藏,每个年代逐点收藏,由夏至汉,一路收藏,一路看文献。” 在收藏的过程中,范季融身边有不少文物“军师”提供购藏意见,令他领悟不少知识,例如已故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便是很出色的顾问。范季融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于荷李活道文物店,购得西周中期晋国鼎,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自此便开始收藏青铜器,原来,范季融至今已捐赠了数百件文物(包括陶瓷及青铜器等)给上海博物馆。 这次展出的青铜器,范季融由美国带往上海整理,于上海博物馆展出后,来到香港展出,这是他收藏的百多件青铜器之中一大半,当然,这毕竟是私人收藏,范季融谦称也有漏掉的部分。“我收藏的青铜器,每个年代都包括,但有时候还要看机缘。我们中国人很创新,因此每个年代的青铜都有不同的风格与制法,在收藏的过程中,我最有兴趣看到那些铭文。” 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林业强介绍展品时说,这次展品中年代最久远的是夏代晚期二里头时期的“青铜爵”,爵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之一,也是当时礼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器物,形制是模仿陶器的款式,一般只有在贵族墓中才能发现。 七十展品多有铭文 文章来自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现场又展出三座秦公鼎,是春秋早期的作品,特色是变形的两条龙纹上下相接,中间有兽目,称兽目交连,在秦以外地区未有发现,鼎的内壁铸有铭文“秦公作”、“宝用鼎”,估计“秦公”是指秦襄公或秦文公。 林业强又介绍了一支“商鞅铍”,顾名思义,也就是战国中晚期秦相商鞅所监造的武器铍,铍的用法如茅,铍上刻有铭文“十六年大良造庶长”、“鞅之造毕湍侯之铸”,记录了铸造时间、地点及制造者名字与封号,至今发现商鞅监造的兵器共有六件。 整个展览七十件展品,大部分皆有铭文,共分五个部分,包括有“青铜铸造的诞生与发展”、“青铜器上的族徽”、“青铜器上的铭文”、“历史的见证”及“后期工艺之创新”,现场又用模型介绍青铜器铸造的过程与技巧。 “首阳吉金:胡盈莹、范季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展览,即日至八月二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举行。 |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