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蓬溪诗存》感言 李朝正 胡君传淮,惠寄其编选之《蓬溪诗存》一册,展卷读之,欣喜若狂,亢奋之极,至宝获之,爱不释手,复读数遍,受其启迪,特赋感言以志之。 一 传淮治学精神,精力奉献,为人称道与敬慕。 一地一域,一县一州之志书,间有在《艺文志》辑有“文存”、“文征”、“文类”、“诗征”、“诗存”、“诗文辑存”等名目,多为载于《艺文志》末,以彰一地一域人文渊薮之兴隆。如《灌县文征》14卷(1933年)、《新繁文征》22卷(1947年)、《南溪文征》4卷(1932年)、《简阳诗文存》8卷,续2卷(1927年)。而较大型的、卷数浩繁的有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100卷(1943年)、《成都文类》50卷(宋庆元五年~1199年)等。前人编撰如上书籍,都是多人而为之,很难一人毕其事功的。以《成都文类》而言,参与这项工作的有四川安抚使袁学友,府学、军学、州学教授何惠固、扈仲荣、杨汝明、费士威以及掌书记宋德之等近10人,个个都是饱学之士,满腹经纶,历时几年才竣事,足见劳神费心、倾力专注之状。 《蓬溪诗存》乃 二 《蓬溪诗存》的多元意义与潜移作用。 今日捧读《蓬溪诗存》,来年或推迟一段时间有可能读到《蓬溪文存》。依据现在的弘扬传统文化态势,胡传淮同志又精力充沛,兼具撰著之才,这个希望或会成为现实。记得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李卓吾在与袁宏道扯谈著书立说时所言:“我老头子一生都肯让人,唯有著书一事,不敢谦让。我自信,在著书立说方面,实实在在地有二十分胆量、二十分的见识和二十分的才力。”的确,李卓吾著书满家,有十余种惊世之作传世。 《蓬溪诗存》一书的意义是多元的,不是单方面的。 首先,社会效益的不可估量性。社会效益,属于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范畴,它对社会的文化发展指向及民俗、民风的改变,起着推动或阻碍作用。《蓬溪诗存》对于一地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彰显,其认知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古代蓬溪的民风民俗是“农务耕凿,乡里族党,颇相亲睦,俗为近古。”(《四川通志·风俗志》)这种民众的亲近和睦相处,不分党派民族,共同营建古朴淳良的风气,应当说是蓬溪的一大特点。况且,蓬溪又号为“文献名邦,梓东邹鲁”,显然,这与乡民们的奋进、开拓、创新的社会意识是息息相关的。《蓬溪诗存》的问世,就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虽然它属于社会文化中的一种现象,而这现象寓意着社会文化将促进社会更加文明进步,能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其次,带动旅游文化事业发展,赢得可观的经济支撑。从旅游文化的角度而言,蓬溪并不丰富,旅游景点也比较少,其名胜古迹,也只有宝梵寺壁画进入了《中国名胜词典》。如高峰山、佛子寺、定香寺、鹫峰寺等,在《蓬溪诗存》中各代诗人都有描述,这些都有开发价值。山、水、路、寺、观、宫、楼台、溪河、树木等在《诗存》中,都是诗人描写和抒发情景的对象,这些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能从各个不同时代的诗人所作的诗中,真实记录了它的真实面貌,如甘冽的井水:“比户获美饮,颂君皆一辞。 最后,能补《蓬溪县志·艺文志》之不逮。 《蓬溪县志》分别有康熙、乾隆、道光、光绪、民国本,即便盛世修史的新志,于艺文志来说都是水上警察,各管一段,难有贯通齐备的。姑以蓬溪志祖潘之彪的《蓬溪县志》而言,其书编辑简略,体例以事定篇,不具史法,记载之事仅概述大略而已。又兼之书成即遭兵燹版毁,印本流行不多,此志今原本不多见,故成难得的稀有地方志。于下所编纂的各版本的《蓬溪县志》艺文一部亦极简略,佚文佚诗多有未采其内。《蓬溪诗存》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县志的不足,无论是诗的作者和诗的首数之众,远超蓬溪各志。于此,涉及过往蓬溪的人、事、物、景、典章制度、地域风貌等,凡志书未载,便可在《蓬溪诗存》中释感,使《诗存》具有补充、延伸、增广《县志》的意义,又有可供方便查阅的工具书功能,乃一书多用,方便后人。这不但是蓬溪一地之事,也关涉着巴蜀文化研究及弘扬传统文化,辟了一道取途就近,免走弯路的方便之门,为他人踏上坦途修了一道便利之桥。 三 作为 《蓬溪诗存》虽然有遗漏与错讹,但瑕不掩瑜,小错在所难免。正如宋人赵抃《成都古今集序》云;“若夫知之有未至,编之有未及,则亦一人之功不可以求备。”《蓬溪诗存》仅一人编次,耗时费功可以想见,书已面世, 二OO六年三月写于四川大学竹林村一止斋 《蓬溪诗存》,胡传淮编选,2005年出版 (作者李朝正系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写作研究会副会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