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文章来源:科学网
由俄罗斯富翁Yuri Milner领衔资助的“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S)11月9日揭晓2016年获奖名单,此次颁发的奖项有生命科学突破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数学突破奖、物理学新视野奖、数学新视野奖以及青年挑战突破奖。“科学突破奖”单项奖金高达300万美元,远超诺贝尔奖,堪称科学界“第一巨奖”。
在生命科学突破奖方面,共有5位科学家获奖,每人各获得300万美元奖金。他们分别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Edward S。Boyden,美国斯坦福大学的Karl Deisseroth,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John Hardy,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Helen Hobbs,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Svante P??bo。他们的研究领域涉及光遗传学、阿尔茨海默症、心血管及肝脏疾病、古DNA测序等。
在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方面:共有5个团队获奖,将均分300万美元奖金。他们分别是:由王贻芳领导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由Atsuto Suzuki领导的日本KamLAND合作组,由Koichiro Nishikawa领导的K2K和T2K长基线中微子振荡实验,由Arthur B。McDonald领导的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台,由Takaaki Kajita和Yoichiro Suzuki领导的超级神冈探测器合作组。
数学突破奖则授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Ian Agol,奖金300万美元,表彰他在低维拓扑和几何群论方面做出的贡献。
新视野奖授予有潜力的年轻科研人员,获奖者将获得10万美元奖金。2016物理学新视野奖授予三组科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B。Andrei Bernevig、麻省理工学院的Liang Fu和斯坦福大学的Xiao-Liang Qi,表彰他们在凝聚态物理学方面做出的贡献;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Raphael Flauger和斯坦福大学的Leonardo Senatore,表彰他们在理论宇宙学方面做出的贡献;日本东京大学的Yuji Tachikawa,表彰他在超对称量子场理论方面做出的贡献。
2016数学新视野奖授予三组科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Larry Guth,表彰他在辛几何、黎曼几何、调和分析及组合几何学方面做出的贡献;伦敦帝国理工的André Arroja Neves,表彰他在纯量曲率、几何流及Willmore猜想方面做出的贡献;第三组新视野奖授予德国伯恩大学的Peter Scholze,被其谢绝。
2016青年挑战突破奖授予美国俄亥俄州北罗亚尔顿高中的Ryan Chester,他因制作了帮助更好理解相对论的科学视频而获奖,他将获得25万美元的教育奖学金。
“科学突破奖”是由俄罗斯亿万富翁Yuri Milner等企业家共同设立。他联合的企业家有美国遗传技术公司前CEO Art Levinson、谷歌创立者之一Sergey Brin、23andMe公司创立者Anne Wojcicki,Facebook创立者Mark Zuckerberg及其夫人Priscilla Chan,以及中国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夫妇。
据悉,该奖旨在奖励在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给他们提供更自由和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每年的获得者将加入评选委员会,参与下一届获奖者的评选。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上提名获奖候选人。候选人没有年龄限制,而且每个奖项的获奖人数和个人获奖次数也没有限制。
目前为止,对于该奖的设立,一些科学家的情绪是矛盾的。一方面,很高兴得到关注和认可,另一方面,不确定大奖是否是促进科研的最好方式。不过前几年的一些物理学奖得主已经用奖金设立了基金,用于资助博士后、博士生和科学教师。(科学网 梅进/编译)
中国科学家获“科学突破奖”:他们到底干了什么
源自:新浪科技文章来源:蝌蚪五线谱
先来一条快讯──由俄罗斯富翁尤里·米尔纳领衔资助的“科学突破奖”于2015年11月9日揭晓2016年获奖名单,此次颁发的奖项有生命科学突破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数学突破奖、物理学新视野奖、数学新视野奖以及青年挑战突破奖。
为什么蝌蚪君要隆重介绍这个奖呢?
因为“科学突破奖”单项奖金高达300万美元,远超诺贝尔奖,堪称科学界“第一巨奖”。
“科学突破奖”是由非盈利组织“突破奖基金会”(Breakthrough Prize Foundation)负责评选和颁发。2012年,俄罗斯亿万富翁、互联网企业家尤里·米尔纳出资创立了“基础物理学奖基金会”,意在表彰世界范围内、在基础物理学领域中做出了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其奖金数额为300万美元。随后,米尔纳进而联合了几位深具影响力的硅谷精英,包括马克·扎克伯格、谷歌的创始人之一塞吉·布林和中国著名企业家马云(没错,就是马云)等,共同增设了生命科学奖和数学奖,获奖者也将各自获得高达300万美元的奖金。据悉,这是目前全世界在科学领域里的最高额奖金,超出诺贝尔奖的奖金两倍有余,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巨奖”。
300万美元奖金还不是重点,重点在这里──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作为大亚湾中微子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大亚湾中微子项目是什么?这个项目是利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来进行研究的实验项目,是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领衔的一个国际化的研究团队。
那么,大亚湾中微子项目取得了什么成果呢?
2012年3月,时任大亚湾发言人的高能所所长王贻芳代表大亚湾国际合作组公布了中微子的θ13的数值,这是在中国本土首次测到的基本物理学参数。当天,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发来贺电,称“这是物理学一个有基础重要性的成就”。
中微子分为3种,分别是电子中微子,缪子中微子与陶子中微子。它们在飞行过程中会不断地相互转化,θ13就是刻画这种“变脸”的概率。这一数据很小,但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被精确测定。
蝌蚪君曾独家专访大亚湾中微子项目发言人曹俊研究员,他多年来一直与王所长一起工作。
曹俊给蝌蚪君介绍说:“根据量子力学,这3种不同类型的中微子相互转化,这说明中微子有质量。”
中微子从大亚湾核电站出来以后,其行为其实与杨氏双缝干涉的光类似。我们都知道,光的双缝干涉存在极大极小现象。对中微子而言也是类似的,在特定的干涉距离上,某种中微子出现的概率有一个极大值──类似与光的双缝干涉光强的干涉极大。大亚湾中微子探测装置就安装在这个特定的“极大值”处的。
目前,中微子项目得到“科学突破奖”,说明国际物理学界高度重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所取得的成绩,也为未来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舆论基础。江门中微子的物理目标是探测出这3种不同中微子的质量顺序,就好像比较出3只飞行中的蚊子到底谁最重谁最轻一样。如果这一目标实现,那么江门中微子实验将取得比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更大的成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