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漩涡里飞出悲壮的歌
──记宜宾泥溪中心医院王友方舍己救人的英勇事迹⊙ 虞斗 杨斌 本报记者:廖时权
苍天无情空落泪,绿水有恨徒增悲。6月13日,这是一个让四川宜宾县泥南乡火箭村近千村民刻骨铭心的日子:一名儿童在岷江边嬉水时失足落水,危急关头,学生、工人,农民、渔民纷纷跳下汹涌咆哮的岷江,孩子得救了,但老共产党员、宜宾县泥溪镇中心医院医生王友方却不幸遇难,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唱响了一曲舍己救人的赞歌。
一个小孩落水了,漩涡里托起一个英勇救人的群体。
在生与死的选择中,王友方大喊“不要管我,快去救小孩!”
临近端午,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岷江象一匹奔疆的野马。
6月份正是宜宾县泥溪火箭村坝上的收割晒烟的时候,大人们都在地里忙着收割晒烟。孩子们也像平时一样,在坝上玩耍,或者三五成群到江边玩耍。6月13日(星期日)4点刚过,岷江河又涨水了,泥溪镇中心医院退休检验师王友方象往常一样拿着鱼网来到拦河坝上捕鱼,在不远处,杨万平、王吉成等几个十岁左右的小孩正在江边高兴地嬉水。王友方还对小孩们说“小心点点玩哟!”。谁能想到,悲剧就在几分钟后发生了,王吉成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掉进了江中,为了救同伴,杨万平和另一个叫邱谢的小孩毫不犹豫的跳下了水里,向王吉成游去,由于江水太猛,转眼间,王吉成就被冲到了下游,杨万平也被冲向了下游。在岸上的小伙伴们大声叫喊“救命啊!救命啊!”,听到呼救声,王友方回头一看,孩子们已经到江心了,他连衣裤都来不及脱完就跳进了汹涌的江水中向孩子们拼命游去。一米,二米……渐渐王友方感到自己体力不支了,人往江中沉去。
这时,来江边玩的退休职工黄锦清看到王友方在江水中一沉一浮的,知道王友方可能要出事,他赶快跳下水向王友方游去,在湍急的江水中黄锦清拉住王友方,他们使劲的向岸边游,渐渐黄锦清也感到体力不支。后边的王友方大概看出了这种情况,他对黄锦清说:“不要管我,快去救小孩,救小孩要紧。”
这时闻讯赶来的村民黄永权手拿两块木板向黄锦清丢去(黄永权不会游泳),黄锦清抓住了木板,回头一望,王友方却不见了……。正在这十万火急的时候,老船工黄宗贵也闻讯赶到了河边,看见,江心一个黑点一上一下,他快速跑上船,向江心冲去,一看,是杨万平,他来不及多想一把把杨万平提上了小船又赶快把船开到了黄锦清身边,救起了黄锦清。而此时在水上已经看不见王友方和王吉成的踪影,但他还不死心,还是驾着船在周围努力的寻找……
当地村民来了,泥南乡党政负责同志也来到了出事地点积极组织搜救,上千的群众聚集在河两岸,人们期待着奇迹的发生,5点30分王友方的尸体打捞上了,人群中哭声一片,王友方走了……
一个大人“走了”,舍已救人的形象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
在平凡的一生中,王友方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王友方今年58岁,生前在泥溪镇中心医院的工作,由于家住在对岸泥南乡火箭村,所以每天上班他都要从泥南坐船到泥溪去上班。他一生非常节约,中午很多时候舍不得吃午饭,年轻时,由于他水性很好,也是为了节约,他常常从泥南游过岷江到对岸的单位上班。他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加班工作,从不向单位提要求,本来根据他的实际情况,他完全可以给单位申请一间小屋在中午时午休,但他害怕给单位添麻烦,一直没有提出这个要求,中午累了,就在检验室的长凳或者椅子上睡觉。他与同事关系融洽,关心同事,主动给同事调解纠纷,深受同事得好评。
同事朱淑芳一提起王友方,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她说:“王友方对病人非常和气,由于他搞的是检验,同病人面对面的时候较多,有时个别病人由于心情不好,向他发脾气,他从来不会冒火”。邻居刘绍容满眼含泪的说:“他真是个大好人呀,常常帮左邻右舍免费看病,邻居里,谁有困难,他都是去关心、帮忙。”听周围的群众说,在1991年的时候,他就曾把一个掉进水里的小孩救上了岸。泥溪镇中心医院童院长说,王友方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在六十年代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党性很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在年度考核中,还多次被评为“优秀”,真是一个好同志呀!
十岁的杨万平流着眼泪说,“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王爷爷,我每年都会到王爷爷的坟上去看他的。”,
周围群众说,王友方生前从来不赌博,不抽烟,也不喝酒,没事的时候就练练毛笔字。在王友方生前的寝室里,一张很旧的床单早已起了几个窟窿,一床旧棉被没有被套,在他床的对面,是一张非常简陋的桌子,桌子上面,堆满了他生前练字的旧报纸。旧报纸上的字,刚劲有力……
苍山依旧在,人已去亦远。在泥南,岷江水将依然如故的静静的流着,活着的人也将继续勇敢的活着,但是他们将永远记住王友方这个名字,也将永远记住在这场灾难中奋不顾身的人们。他们的事迹将永远在人们的中间流传。 支持廖兄的好文章。如上网时间没有问题,希望廖兄来主持本站的“宜宾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