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斌 发表于 2004-8-22 03:13:33

<div>1941年</div><BR><div><img src="http://www.phoer.net/data/attachment/forum/dvbbs/2004-8/20048223111223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div><BR><div>叶挺将军</div><BR><div>  1月4—13日 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共9000余人奉命北移,在茂林地区遭国民党顽军7个师的围攻,“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广大指战员虽经浴血奋战,但终因弹尽粮绝,除两千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顽军谈判被扣,项英遇害。皖南事变是蒋介石密令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立即领导全党全军在政治上进行坚决反击,在军事上作了迎击顽军新进攻的充分准备。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打退了第二次反共高潮。</div><BR><div>  1月20日 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div><BR><div>  12月8日 日军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同时对日宣战。日军为巩固在中国的占领区,作为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加紧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蚕食”;国民党顽固派也加强对我根据地的封锁和围攻,使得我根据地日趋缩小,财政经济极端困难。为此,中共中央于17日发出《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提出实行“精兵简政”。这对我党我军渡过难关,坚持敌后抗战起了重要作用。 </div><BR><div><img src="http://www.phoer.net/data/attachment/forum/dvbbs/2004-8/20048223131787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 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将军</div>

曹斌 发表于 2004-8-22 03:14:02

<div>  <b>1942年</b></div><BR><div>  2月25日 约10万人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开始进入缅甸,协同英、缅军对日作战,使日军遭到沉重打击。</div><BR><div>  5月31日,远征军因战局逆转而开始撤退。至8月初,一部退到印度(改称驻印军),一部撤至滇西边境。</div><BR><div>  5月1日 日伪军5万余人开始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拉网大“扫荡”。经过两个月艰苦斗争,我军作战272次,毙伤敌1.1万余人。与此同时,我根据地也遭受严重摧残,仅在敌人“清剿”阶段,被打死打伤和抓走的群众即达5万余人。整个根据地被分割成若干小块,部队活动异常困难。</div><BR><div>  12月12日 《解放日报》发表《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号召各部队学习359旅垦荒经验。大生产运动由此而全面展开。大生产运动为根据地军民长期独立坚持敌后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div>

曹斌 发表于 2004-8-22 03:15:54

<div>1943年</div><BR><div><img src="http://www.phoer.net/data/attachment/forum/dvbbs/2004-8/2004822314382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div><BR><div>交通破袭</div><BR><div>  6月18日 胡宗南在洛川召开军事会议,调动部队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我党我军坚持反顽斗争的一贯方针,在华北粉碎了李仙洲部对冀鲁豫边区和鲁南根据地的进犯,在华中全歼了进犯淮北根据地的韩德勤部,并沉重打击了进犯苏南、鄂豫皖根据地的顽军。同时,从华北抽调部分兵力增强陕甘宁边区的防御力量。由于我党我军态度强硬,措施有力,加之国内外的舆论压力,蒋介石被迫停止对陕甘宁边区的进犯,第三次反共高潮遂被粉碎。</div><BR><div>  9月8日 意大利宣布投降,并投入同盟国一方。从此,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实际上解体,日本法西斯更加孤立无援。</div><BR><div>  10月24日 中国驻印军入缅对日军实施反攻。 </div><BR><div><img src="http://www.phoer.net/data/attachment/forum/dvbbs/2004-8/20048223153333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div><BR><div>秧歌剧《兄妹开荒》反映了大生产运动</div><BR><div>  1944年5月,驻守滇西的中国远征军也开始对滇西的日本占领军发起反攻。</div><BR><div>  1945年1月27日,中印公路完全被打通,两军会师于芒友。至3月,反攻胜利结束。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解放缅甸领土8万余平方公里,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div>

曹斌 发表于 2004-8-22 03:17:07

<div>  <b>1944年</b></div><BR><div>  1月1日 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关于1944年的方针》。此后,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伪军相继发起春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各根据地军民不断歼灭日伪军,攻克敌军据点,开辟了一些新的抗日根据地。</div><BR><div>  7月1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训军队的指示》。我军经过练兵运动,进一步加强了组织性和纪律性,增强了团结,提高了战术、技术水平。 </div><BR><div><img src="http://www.phoer.net/data/attachment/forum/dvbbs/2004-8/200482231642384.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div><BR><div>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div>

曹斌 发表于 2004-8-22 03:18:56

<div>  <b>1945年</b></div><BR><div>  1月1日 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争取胜利早日实现》的新年献辞。此后,八路军各部为执行“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战略任务,发动春季攻势,为我军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div><BR><div>  4月23日──6月11日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会议号召解放区军民实行军事战略转变和准备全面反攻。</div><BR><div>  5月8日 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至此,欧洲战争结束,盟军作战重心迅即东移,全力对付日本法西斯。</div><BR><div>  7月26日 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28日,日本政府表示,对《波茨坦公告》不予理睬。</div><BR><div>  8月6日 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1颗原子弹。</div><BR><div>  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并于9日出兵我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div><BR><div>  8月9日 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第2颗原子弹。</div><BR><div>  同日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div><BR><div>  8月10日至11日,朱德总司令发布受降及对日展开全面反攻等七道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纵队遵照命令,展开全国范围的大反攻,取得辉煌胜利。据不完全统计,我军在战略反攻中,共毙伤俘日伪军35万多人,收复中小城市250余座,解放了大片国土。在朱德总司令发布命令,指示我军向被我包围之敌发出通牒,限期向我们投降之时,蒋介石却下达命令,要八路军原地驻防待命,令国民党军积极推进,令日伪军维持地方治安。</div><BR><div>  1945年9月9日,南京举行中国战区受降仪式, <img src="http://www.phoer.net/data/attachment/forum/dvbbs/2004-8/20048223182810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div><BR><div>日本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签署投降书议</div><BR><div>  8月14日 日本照会中、苏、美、英四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div><BR><div>  8月15日 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div><BR><div>  9月2日 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8月13日发布通告:由于“日本实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字于投降条约之后”,故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div><BR><div>  9月9日 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对华投降书上签字,并向中方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div>

罗晖 发表于 2004-8-22 10:36:50

<div>好东东!!!</div><BR><div>现在的年轻人真该好好看看!!</div>

彭媛媛 发表于 2004-9-9 13:31:22

解读去非笔下的抗日传奇人物──日阿拐

解读去非笔下的抗日传奇人物──日阿拐彭 媛 媛读者诸君且先随我来耐心品读下面去非先生写的关于日阿拐一生的传奇的诗歌《南庄战役 ──永不屈服的日阿拐》:一、出征 百合花别在勇士们刺青的胸口 斟满小米酒,饯行的竹筒在行列间传递着 巫师念完祷词,把山猪血洒入火堆 勇气自灰烬中升起,一阵血腥的轻烟 雄壮激昂的战歌低回于山谷间 回音里,每个人的情绪涨满如勒紧的弦弓 弯刀高举过肩,在朝阳下雪亮似火炬 头目日阿拐大声宣读日本人的罪行 “他们都是邪恶的人面蜘蛛,张挂着律法的网罟 昨日向我们骗取麦黍,今日强夺我们的土地 明日又将挑开皮肉,饮我们的鲜血止渴、、、” 二、突击 “第一支箭射入敌人的胸膛,在血泊中找到答案 勇士们向南庄守备队进击,弯刀溅起鲜血、、、” 哥哥抹去嘴角的酒渍,脸颊升起红晕 酒精把他的身影雕成一头勇猛的云豹 “这些日警平时作威作福,当我们砍下他们的首级 他们的思想与肉体分开着,影子留在原地忏悔” 如果我就是那支射出的箭,在敌人的胸膛里 我会快乐地唱着歌,大口大口地喝着血、、、 三、父亲 炮击过后,在硝烟弥漫的前缘阵地里 父亲找到安息的所在,茫然的我 不知生命该如何燃烧才能释放出潜在的能量 当我抚触父亲焦黑的尸体,那曾经热烈燃烧过的树身 皮肉是揉碎的叶面绝望地裂开着 两颊间被炮火舐吮过的那枚刺青比月星还灿烂 夕阳余辉自云层撒落,拂过青翠的山峦和远近的沃野 我开始相信除了无惧无畏的牺牲 燃烧自身的发肤为熊熊火把,再没有任何 足以抵抗漫漫长夜,照亮这片土地和苦难的人民 四、战士 那些在血战中倒下的战士,被落叶和苔藓收埋 魂魄渗入幽暗的土层,春雨过后 抽长的新芽锐利如刀枪突出地表 仿佛鲜明的标竿自记忆中站出来引领我们 在枪林弹雨间,在炮口的巨大阴影里 坚定如盘石,牢牢固守着每处山径和隘口 坚决如晨星抗拒黑夜,在敌人重重包围 仍然不能憾动我们的海拔高度 季节推移山林不断翻出新绿,充满爱恨死别 我的童年,是乱石间激昂的爬藤 在风雨中,在排炮的烟硝里匍匐成长 我以敌人的鲜血黔面,把长矛刺入他们胸膛 于狂啸中挑碎他们的腑脏,当我抓起敌人的首级 站在山崖上,我想我会像苍鹰冷冷地怀念着 在我把他们的皮肉筋骨撕食殆尽之前 五 闪电 战争,这只贪婪的手,一再向我们索去亲友 要我们仿佛秋后褪尽枝叶的丹枫,毫无遮拦地活着 领略孤单和天地的苍凉,但我们不会停止反抗 我们的弯刀锋棱犀利饱满着血气 适宜收割麦黍小米和敌人的首级 我们的血液掺进复仇的硝石,无比的辛辣无比的激荡 高山之族火的后裔,我们是不曾冷却的燧石 燃烧成一片熊熊篝火,在黑暗的地平线上 我们是鬼没神出的云豹与黑熊 要敌人在迭宕未已的回音里肝胆俱裂 撕开阴霾的天空,我们是山林间 穿梭来去的闪电,时隐时显但永不熄灭、、、然后我们一同走进去非君关于日阿拐一生的传奇经历的历史小说《萤火虫飞呀飞》,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小说 具有浓郁时代特色。故事讲述了日阿拐一生的传奇经历,通过对日阿拐一生的叙述,在读者面前艺术的再现了历史上台湾的南庄事件也叫做“日阿拐事件”,我想,作者在写这个历史剧的时候,一定是想告诉后人要勤奋上进,不忘历史吧。那么,先让我们来看看这段历史,以及作者怎样表现这一历史主题的呢?历史上的日阿拐是赛夏族的传奇人物。他原是汉人,八岁随父母来台湾,在中港﹝竹南﹞登陆后,父母因为水土不服而病死,由一名亲戚来扶养,后来这位亲戚将他卖给赛夏族的日有来当养子。日阿拐资质聪明,阿拐天资聪敏,个性刚毅,具有领导能力,深获山胞的爱戴,被拥为总头目。日本据台时期日本人将樟脑事业当作台湾的主要财源,于是清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有三位日人进入南庄山区和日阿拐订立了经营樟脑的契约。后因日人违反契约内容,意图侵占山胞的土地。又以三本杀害日阿拐的儿子长贵和请愿家属为导火线,激起山胞族人立竿而起。在日阿拐的领导下,于光绪二十八年对南庄守备队展开突击。日据政府也调集正规部队数千人,并以新式武器残害山胞,山胞奋勇抗敌,战况十分惨烈,最后因山胞势单力薄而失败,这就是所谓的“南庄事件”,也叫做“日阿拐事件”最后日阿拐坚持不愿投降,率领少数族人退入加里山区,日人对山区地形不熟悉,所以不敢贸然进入,对他也莫可奈何。日阿拐隐居因未能击败日本人而深感遗憾,心情悒郁不平,终于在光绪二十九年病逝。 去非君的小说以赛夏族的传奇人物日阿拐为载体, 以联兴庄和日本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信夫与美兰之间的恋爱故事为主线,沿着这两条叙述线索,通过不断的矛盾冲突,环环紧扣,将故事推到高潮,演绎出一幕生与死,爱与恨这个文学上永恒的主题,小说中那感人的爱情故事和悲惨的英雄壮举,让读者悲喜忧欢。作者以人情为经,以幻想为纬,幽明杂陈,时空变幻,给读者勾勒出一个奇丽幽秘完整生动的传奇历史故事。 《萤火虫飞呀飞》的独特魅力之一是语言的运用,语言基调是神秘、细腻、优美、苍凉的。作者的语言对历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使故事表现得富有张力,从而使作品充满了悲绝的意味,读后让人唏嘘不已而又回味无穷。对语言的挑剔使得他的小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与震憾力。在小说中大量运用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这类对话在作品中几乎每个章节都有,并将人物语言镶嵌在叙述语言中。在这些文字里,作家以简练的手法写了信夫和日长贵的对话,虽然没有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进行描写,但却把几个人的性格特点从对话中表现了出来。如在第三章中:初识日美兰中的一段对话:“美兰,你来得正好,小哥替你介绍一下。”长贵向美兰招手,美兰微笑着走过来,身上散发的青春气息,仿佛山中幽雅的一叶兰。信夫先是楞了一下,眼睛为之一亮,两眼直盯着日美兰,随即发现自己的反应有些失态,连忙端正身体,深呼吸一口气。 “这位是三井会社的书记,佐久信夫先生,是见过世面的青年才俊哦。”长贵郑重其事地介绍。信夫从座位上起身,点头行礼:“幸会,幸会!”。 “信夫君,我这个妹妹可是我父亲的掌上明珠。”长贵强调说:“不过,她性情温柔,一点大小姐的娇娆气息也没有。”信夫腼腆地说:“令妹天生丽质,信夫刚才有点失态了。”日长贵神情愉悦:“哪里,信夫君过奖了。”信夫表情一本正经:“一点也不,令妹气质高雅,秀丽甜美,仿佛深谷幽兰,的确会让男人神魂动摇。”……这段对话,让我们从他们的谈话中了解到美兰的娇美、温柔、羞涩和她在赛夏族中的地位,同时我们也看见了佐久信夫爱美、直率和善良的一面。《萤火虫飞呀飞》的魅力之二是它对场景唯美的描述。你看“四月天的久布斯”,浑然一首美丽动人的田园牧歌。你看“清晨时分,山岚弥漫整个山谷,台地上散布着百来座干栏式的高架屋,这里是泰雅族部落,除了清脆的鸟鸣,树林里还有穿行的野鹿。当朝阳斜照进山谷,泰雅族的小孩就把羊群赶上平缓的山坡,这时火红的山樱花夹杂在银杏林间,仿佛一朵朵燃烧的野火”。好诗意的美丽地方,谁知道后来会发生残酷的战争?再看《萤火虫飞呀飞》的大场景描写:“首先上场的是战士舞,携带竹木刀枪和藤甲盾牌,泰雅族鹿场社勇士64人队伍,上半身赤裸,胸口露出带状刺青,随着鼓点左劈右刺,舞得虎虎生风,汗水淋漓,充份展现出力与美;而队形的分合变化,更是按照五行八卦,这正是林老教头传授的奇门遁甲术,外行人顶多只能看热闹,根本不懂阵形流转变化间的奥妙与威力。战士们在一阵疾鼓声中,三人一组滚背翻身合成球体,行进间犹能互拋刀枪变换走位,动作整齐利落,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报以热烈的掌声。”作者大胆又不失含蓄的镜头处理;这段描写,仿佛作了同步的现场直播,把读者带到了故事发展的关键深刻、这是赛夏族人们与日本人斗智斗勇的关键时刻,人物命运的转折关头,让读者获得真实的现场体验。作品再往下写到:“在座的日本官员和三井代表却纷纷皱眉,他们大概都被这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严谨有序的动作和慑人魂魄的声势所惊吓。鼓声嘎然而止,战士翻身而起,反手收刀立于原地,这时观众掌声如雷,贵宾席上的日本人,除了老谋深算的宫本社长,其余早已面色如土。而佐久信夫以外,并无人鼓掌。……”这两段描写,看似随意,却是作者精心按排的,这次心理战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本官员和三井代表的嚣张气焰,给故事的发展留下了伏笔…… 同时,也让你有一种体会,就是在你脑海里出现的不是一段单纯的文字,而是一个个画面,清晰而又真实,无须任何加工,就可以直接拍摄成电视剧或者是电影的作品。 《萤火虫飞呀飞》的最大魅力还在于它对时空蒙太奇的把握上。爱因斯坦说:“如果你在一个漂亮姑娘身边坐一个小时,你只觉得坐了片刻,如果你坐在一个火炉上片刻,片刻就像一小时。”作者正是通过改变时间和空间的比例,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通过文字描写,勾画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细致的画面,点缀出绘形绘色如闻其声的色彩和音响效果,再把他们合理的、有表现力的组合起来。你看他把远处的东西拉近,把快速运动的东西放慢速度。作者通过对这个传奇故事时值的长、短、快、慢的处理。把没关紧要却又慢长的时间一笔带过。如:“日阿拐原是汉人,八岁时随父母来台湾,在中港溪(竹南)登陆后,父母因为水土不服而病死,由一名亲戚来扶养,后来这位亲戚将他卖给赛夏族的日有来当养子。”把这长达几十年的人生过程,作者采用概括的叙述作了处理。但凡是重点的时段,如在宫本想用卑鄙的手段签合同时候信夫的表现:“照您这样说,这份合约摆明地就不会是双方立于对等的地位来商议签订的。”信夫推论着。 信夫霍地起身站起,不以为然地说:“大桥经理,信夫向来十分敬重您,但在这件事情上,请恕我不能苟同。” “可是,诚实信用一直是商务往来的基本原则,我们这幺做不只恃强凌弱,而且这份合约基本上无异于诈欺行为。”信夫语气跟着转强。信夫竟也使起性子:“大不了,我辞职不干!社长,我不能同流合污,这件事情,恕~难~从~命。”面对宫本忿怒的威胁和辱骂,信夫毫不畏惧,坚持己见,始终保持自己高尚的人格。通过对一个争论的慢镜头蒙太奇来描写,尽管作者没有刻意去雕凿,却把信夫正直,善良的一面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后面日本人的进驻,天湖矮灵祭的场面,佳里山煤矿惨绝人寰的煤矿灾变的场景描写,以及几个战斗场面的战斗情况都作了慢镜头似的处理,作者的这篇作品像一把可以随意打开和折拢的扇子,使这些拉长的时间段,支撑了整个故事的基石。使作品简明又足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小说的主次祥略,作者通过这种“缩短”、“加快”、“拉长”、“放慢”这种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手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对信夫和美兰的爱情这条主线,作者也作了类似的处理。 《萤火虫飞呀飞》的魅力之四是它的基调的美丽凄婉。作者笔下的爱情是美丽,你看美兰唱到“幽谷里溪水低吟着,是你温柔的情话吗?我是那株喜欢作梦的野百合,心事深藏在花房里。你在深山里,也会听见我幽幽的歌声吗?你说你要剪一匹彩虹,那鲜丽的色彩适合作出嫁的新衣,绚烂的晚霞,将为我们布置新房。等你狩猎回来,在清亮的月光下,我们一起畅饮小米酒,那时,月光柔柔地洒在我的发丝上,我的脸发烫着,因为我知道,你就要鼓起勇气,开口向我求婚了。”还有“信夫望着狭谷两旁壮丽的景色,发出赞叹,美兰在他身旁,舞着双小腿打水。美兰异想天开地说:”信夫,我们就在这里盖两间茅屋住下来,你看好吗?”信夫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好啊!美兰,如果你现在马上答应嫁给我,我们就不回去了,在这里住下来!”“谁说要嫁给你了?”美兰脸上飞起两抹红晕,害羞的眼睛盯着潺潺发光的溪水。” 同时他们的爱情是凄婉的,灵魂是凄婉的,肉体是凄婉的,甚至连语言都是凄婉的……如:“贝林不见了,鬼冢也不见了,他们都烟飞云散,变成萤火虫,幽幽冷冷地发出青光在。”萤火虫是什么?就是那些不得安宁的英雄亡魂啊!在《萤火虫飞呀飞》里,文章中的两条主线,战争和爱情,如此对立。但战争与爱情,又总是在一起,纠缠着人类的生活。人类追求爱情,但人类又躲不开战争。因而,战争与爱情,就成了艺术领域里永恒的主题。爱情在战争巨大的威力下,脆弱而无奈。战争对爱情,永远没有怜惜,没有呵护。所以,战争与爱情,在人类生活中,注定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和冲突!小说中的战争是粗糙的、刚硬的、冷漠的、无情的,处处隐藏阴谋和杀机。而爱情是精致的、细腻的、温馨的、柔美的,时时充满幸福和憧憬。所以,当战争还是人类的噩梦时,爱情就必然要遭到战争残酷的毁灭,小说中贝林的爱情和他的壮烈牺牲就是如此凄婉伤感。也许,那份战争的伤痛,那份绝望的无助爱情,那份让没经过那个历史时代的人无法理解,但我们却可以从去非君小说中体察到那份传奇的战争与爱情残酷的美丽,这就是震撼读者心灵的秘诀所在吧。这部历史小说,以日阿拐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岁月的风尘染白鬓发之际,隐居山林,心情抑郁不平,终于在光绪二十九年病逝,作为结束。用极其惨痛的语言表达出日阿拐的人生和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剧,把爱与恨演绎得如此分明棉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回眸那段尘封已久,往事不堪回首,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近代日本侵略者在侵略我们中华民族十几年中,对我同胞进行的血腥屠杀。十几年间,一共屠杀和击伤中国普通群众1800多万人。如果加上为抵抗他们而伤亡的中国军人,就有两千万人以上。1932年9月16日,日本侵略军200多人全副武装,为了报复抗日义勇军,将辽宁省平顶山村的三千多人驱赶到草坪上集合,说是要给大伙儿“照相”,可接下来的是机关枪扫射和刺刀挑刺,三千多人仅幸存一人。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惨案”,在六个星期内,被枪击、刀刺、砍劈、剖腹、水溺、活埋,火烧致死的中国人,就有三十多万。日军还进行杀人比赛,“冠军”连杀了106个中国人。被日军投入到长江中灭尸的,有十九万人。1940年6月28日,日军飞机86架,侵入重庆上空,进行野蛮的大轰炸,历时三个小时。敌机袭来时,市民们象潮水般涌井城里唯一的一条防空隧道。由于人多,空袭时间又长,隧道里边的空气不够用,以致造成了骇人听闻的窒息死亡大惨案。这次惨案死亡人数达一万二千余人。对于这些屠杀,用“惨无人道”、“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等描写残忍悲惨到极点的词来形容,都显得苍白无力了。振兴中民,匹夫有责。作者把过去的历史告诉后人,激励海内外同胞发奋图强,增强民族自豪感,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强大。我想这就是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所在吧。

朱晓剑 发表于 2004-9-9 13:35:04

这样的评论哦,学习了

罗松涛 发表于 2004-9-9 14:48:31

<div>诗歌很切合那个时代的脉搏,作者的评论更为这个传奇人物增色!</div>

走天涯 发表于 2004-9-12 21:35:05

黃勇:你好!再次麻烦你把此片未完的也作在网页上,谢谢你!!!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女兵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