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子兰 发表于 2005-8-16 12:26:12

<div>yacc:谢谢你对羌族文化的爱好,现在我简单给你介绍一下“羌族”</div><BR><div>阿坝的羌族主要在汶,理,茂三县黑水和松潘也有部分。目前关于羌族的历史和各族的关系渊源正掀起高潮,很有研究的。羌族和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都密不可分,羌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可是创造了如此辉煌文明的民族,怎么会没有文字呢?这个千古之迷,有待专家学者不懈的长时间的考证才能解开。</div>

yacc 发表于 2005-8-16 17:45:45

<div>to 罗姐 </div><BR><div>谢谢</div><BR><div>不过你说的这些我基本知道</div><BR><div>并且这些东西概念太模糊</div><BR><div>我会继续努力</div>

白林 发表于 2005-8-19 21:12:56

<div>我也是《羌族文学》的读者!羊子老弟,好啊。</div>

杨旭 发表于 2005-8-21 00:12:00

<div>又长了点见识了啊。</div><BR><div>我好久没吃过老家的三吹三打和锅边子。</div>:loveliness::loveliness::loveliness::loveliness::loveliness:

杨旭 发表于 2005-8-21 00:15:09

<div>期待下一文!!!!!!!</div>

羊子 发表于 2005-9-3 00:00:48

<div>老兄,你是《羌族文学》的老作者。</div><BR><div>谢谢你了!</div>

白林 发表于 2005-9-5 15:15:36

<div>我也是一只菜鸟,呵呵,在这里看到老朋友真好!</div>

蜀途 发表于 2005-10-1 22:11:08

羌族民间艺术与川西北高原文化

<div>. 罗徕 </div><BR><div>羌族是我们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羌”原是古代汉人对他们的泛称,古代羌人并不是单一的民族。周秦以前,他们多在大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周秦以后,逐渐向东南迁徙,其中一支在岷江上游定居下来,形成今天的羌族。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和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人口约20万。 中华民族把炎帝和黄帝尊为自己的祖先,因此有“炎黄子孙”之称。而炎帝和姜姓是羌人中最早转向农业生产的一支。羌族是我国大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之一。在历史上,勤劳、善良的羌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羌笛悠悠传知古,石碉巍巍柱西南。”今天的羌族人民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在自然、古朴、勤劳的民俗文化的滋养下孕育出自由、淳厚的民族艺术风格。 一、羌寨碉楼──浑厚雄伟的建筑美 走进羌族地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山顶上或是险要关隘上高高耸立的碉楼。远远望去,一片黄褐色的石屋顺陡峭的山势依坡而上,或高或低,错落有致,其间碉堡林立,气势非凡。走近一看,便可发现这些碉楼雄伟坚固、棱角突兀。 羌族石碉楼从外观看有八角、六角、五角、四角形。墙体用不规则石块和泥修砌,墙底厚1米左右,顶部呈尖角错立,内部5至11层不等。各层用圆木做梁,密铺树干、树枝,填土夯实,再铺木板做面。各层有独木梯,底层圈牲畜,二楼以上做卧室、贮藏室,顶部供神灵。碉楼布局错落有致,构成部件粗壮厚硕,结构形式气势磅礴,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浑然一体,让人惊奇和震撼。今天,面对这些耸入云天、俯视石壁的神秘建筑,我们依然能够捕捉到当年“羌管幽幽霜满地”的情景。 位于阿坝州理县境内的桃坪羌寨,是最具羌族风情的民寨之一。羌寨中总有几座堡垒型的碉楼立于寨中,使整个村寨极富立体感。通过木梯登上二三十米高的碉楼云台,登高远眺,大寨内外尽收眼底。岁月流转,使今天的碉楼丧失了了望、御敌的用途,但雄伟、坚固、棱角突兀,历经多次雷击、地震依然安然无恙的碉楼的确让人感到一份沉甸甸的民族凝聚力。这屹立不倒的碉楼,望断岷山风雪,历经百年战乱,迎送着茶马古道旁一代代的商旅游人,展现了一个民族绵长不息的精神追求。 </div>

蜀途 发表于 2005-10-1 22:12:18

二、民族服饰──华丽实用的形式美 羌族纺织自古就有,以麻和棉为原料,用牙齿撕麻和右手拉伸纤维相配合,左手启动纺锤纺线织布。羌族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穿自家编织的麻布或棉布长衫。 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上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腿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 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 春秋季包绣花头帕,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排梅花形银饰,腰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羌族妇女喜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戴椭圆形的“色吴”,上面用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福增寿。 羌族服饰还以羌绣见长。羌族的挑花刺绣工艺精湛,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羌绣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是羌族人民的文化瑰宝。其工艺有挑花、纳花、扎花、提花、拼花、勾花等 ;其色彩自然,以黑白对比居多,色调明快,朴素大方;其图案有各式几何图形、虫鱼花鸟、飞禽走兽、人物、瓜果等,内涵丰富,寓意吉祥。羌绣主要用来装饰衣裙、鞋子、头帽、腰带、围腰、袜底等。

蜀途 发表于 2005-10-1 22:14:15

三、民俗风情──纯朴自然的传统美 羌族人的信仰为多神教。白石神是羌族供奉的最高神灵,在羌族人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羌族人崇拜的对象有天神、太阳神、地神、山神等。所有崇拜对象都以一种乳白色的石英石作为代表。 羌族人有羊图腾和猴图腾的信仰。羌族人自称“尔玛”,与羊的叫声相近。羌族人在丧礼中要宰羊一只,用以查看死者病情并为死者的灵魂引路,这是羊和人一体化的表现,说明羌族人有人羊同源的观念。羌族的巫师又认为猴是他们的引路人,故尊称猴为“老祖宗”,作法时要戴猴皮帽、供猴头。 羌族人有以白石作神灵象征而崇拜白石的灵物崇拜传统。传说,居于西北草原的古羌人在被迫迁徙的途中,遇敌兵追击,幸有天女及羌人祖先自天上抛下白石,变成三座大雪山,阻止追兵前进,羌人才得以南下,到达松潘草原,并继续南迁茂县。羌人在此游牧时,又受到一支称为“茂基”部族的侵扰,羌人以白石对付茂基人的雪团,首战告捷,继而全部得胜,此后羌人得以在岷江上游安居乐业。为报答神恩,羌人以白石作为天神的象征,后来又作为一切神灵甚至祖先的象征而进行崇拜。在羌族地区的山间、田地、林中、屋顶、门窗、室内,均有供奉白石的习惯。而在羌人平顶住屋的顶部一般供有5块白色石英石,以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 羌族的祭山大典是其最隆重的原始宗教仪式,又名“塔子会”、“山神会”、“山王会”。祭山大典旨在祈求山神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林木繁茂、地方太平。羌族祭祀活动以祭天最为经常,祭山最为隆重。因祭山时亦须祭天,故祭山会又称“祭天会”。祭山会一般以村寨为单位举行,有时联寨举行。一般一年举行一次或两三次,多在农历正月、五月或十月举行。羌寨附近的山上,大都有一座高约2米的石塔,塔顶置数块白石以象征天神、山神、树神等,塔周围有“神林”(一般为古松、古柏)环绕,祭山即在塔前林间空地上举行。届时全寨男子参加,由会首首先备一至三只公羊、一至三只公鸡等祭品,率众 在各种法器声中到达会场。之后在塔前燃松柏香烛,举行“领牲”仪式,巫师诵祈祷词并念唱史诗,然后诵经。诵经毕,与会者于胸前系一根羊毛线,在巫师的率领下在塔前饮酒、跳锅庄。 在工业化生产导致人类精神以至肉体异化日渐严重的今天,这些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艺术把我们的心灵提升到了更人性化的审美境界。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这种传统的民族审美意识,并使之融入到当代民族艺术创造中。 (罗徕,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查看完整版本: 羌族历史文化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