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地 发表于 2011-7-18 14:48:38

[寻觅记忆]彝山借道渡金沙

本帖最后由 牛地 于 2011-7-19 13:35 编辑

──红军长征遗址·四川甘洛采风拾零


  诸多军事文史资料记载,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夺下皎平渡,在7天7夜的时间里,3万红军主力靠7只小船从容的巧渡金沙江。这是长征史上红军部队,唯一没有经过激烈战斗的一次渡江行动。

  凉山彝族自治州,大致为清代宁远府辖地,地域南抵金沙江北至大渡河,当年这里的彝族人聚居区,都还处在奴隶社会形态──这个形态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

  红军先遣部队一进入彝区,便被彝民堵住了去路,连连遭到彝人的野蛮袭击。面对这种严峻形势,1935年5月22日,红军在冕宁县城公示张贴了消除彝汉矛盾和睦相处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红军先遣部队指挥员刘伯承,接受了同彝族人商谈缔结友好联盟的使命。刘伯承与当地族头小叶丹“彝海结盟”为友,使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冕宁彝族区,及时打开了北上的通道,其意义对于任何一个粗知这段历史的人来说,都不言而喻的,为“彝海结盟”在彼时彼地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作为民族团结的范例与象征意义而名扬史册。

  然而真实的历史事实,却远没有这么简单纯粹,其背后蕴藏着历史多元性和复杂性,也并不那么轻松。当年仍处于奴隶社会的百里彝区实际没有统一的领袖,各部落都各自按血缘关系分为大大小小的家支,互不统属,互不相让,彼此间时常合作去“抢”他人,也时常互相“抢”一把,当然也为“抢”结果而争来斗去。有外族来犯或奴隶造反,大家就合作对付;天下太平了,就互相浴血相“抢”。历代官府对彝人的欺压歧视,历史自然的形成了彝人对汉人刻骨的民族仇恨。

  小叶丹是沽基家支的头人,也仅仅是沽基家支的头人。这种家支,在大凉山地区,有数十上百之多,谁也管不了谁。小叶丹交了红军朋友,并不等于所有家支头人都交了红军朋友,嫉妒者有之,小叶丹获得了红军的厚礼枪支、银元。眼红者有之,忿恨者亦有之。你能从红军那里找便宜,其他头人同样也要捞财。红军大队伍过后,于是红军的零散伤病人员、后续的小部队就遭到了彝人不渐断的袭击。

  红军分三路人马穿越通过彝区,都先后遭遇彝人不同程度的袭击与骚扰。红军主力走的那条道,按理“彝海结盟”之后,红军主力从此借道,“倮倮”们是不太敢来放“抢”的,最多也就是藏在山上打打冷枪,然后瞅空子打点掉队人员的主意,捡点便宜──这里的黑彝家支势力,远不似大凉山腹地那般强大。在大凉山腹地,就有国民党正规军去禁烟的部队整团被缴械,贵族太太们被扒得一丝不挂的事情;而杨森部驰援大渡河防线拦阻红军的主力部队,在雷(波)马(边)屏(山)即被彝支武装拦截,刘湘派飞机助阵,也未能过境,最后还不得不绕道而行。

  前头的一三军团过境后,五军团的部队就常常被彝民们拦住,要钱,要东西。 其中也有小叶丹沽基家支的人,而且还打着刘伯承送的那面旗。要借路嘛,当然就得给。给了仍然不太平,五军团通过彝区时就损失了不少的人。红军战士一掉队彝人就闪电般扑过来,不是被杀,就是被劫去当了娃子,被扒光衣服。最后来的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是在云南彝区泡大的,一鼻子就嗅出了这里面的火药味儿。九军团部队过境的时候,大队全部抱成团儿走,医院机关后勤裹在其中,机关枪张着口,刺刀亮晃晃,前头一色儿的“花机关”。红军大队人马过后,国民党军队迅速反扑回来,首先搜捕红军掉队人员和抗捐军人员、苏维埃干部,在彝区沿途红军长征路上设杀场杀人。2006年我们在甘洛县,据当地县文史工作人员介绍,仅甘洛县就有不少红军战士隐居当地山林或成为山民、或成为当地头人的娃子而得以幸存。

  ( 长征遗址采风拾零.续帖:[寻觅记忆]大渡惊涛飞神兵 )

牛地 发表于 2011-7-18 14:54:16

彝山借道渡金沙

牛地 发表于 2011-7-18 14:55:46

彝山借道渡金沙

牛地 发表于 2011-7-18 14:58:08

彝山借道渡金沙

牛地 发表于 2011-7-18 15:00:09

彝山借道渡金沙

牛地 发表于 2011-7-18 15:00:55

彝山借道渡金沙

牛地 发表于 2011-7-18 15:01:49

彝山借道渡金沙

牛地 发表于 2011-7-18 15:03:12

彝山借道渡金沙

牛地 发表于 2011-7-18 15:04:23

彝山借道渡金沙

牛地 发表于 2011-7-18 15:05:49

彝山借道渡金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觅记忆]彝山借道渡金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