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记忆]四渡赤水第一渡
本帖最后由 牛地 于 2012-6-23 14:32 编辑──红军长征遗址·贵州习水土城采风拾零
赤水河畔的一座千年历史古镇──土城,位于黔、川、渝边陲的赤水河中游,川盐入黔重要的水路货运集散地。土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这里有着天然的军队驻防军事地形。土城一座承载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生死存亡历史的小城。这里的每条街巷,一块块老街路石,都曾经记忆当年红军长征岁月的艰难历程。
1935年1月下旬3万红军在此短暂驻扎。从南、东、北三面夹击而来的国民党中央军、川军、滇军、黔军组成的40万大军夺夺逼近,红军军力形势极为严峻。1月28日红军与川军的遭遇战在土城青杠坡的战斗惨烈悲壮。这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之后亲自指挥的第一仗,也是导致红军四渡赤水的直接原因。
卓越的军事家,红军中名声显赫的红三军前线指挥员彭德怀,对28日土城青杠坡战情持有清醒的分析认识。川军强势占据有利地形,且有大批后续援兵集结。中央红军被川军挤压在土城赤水河东狭长地带处于险恶的背水一战。彭德怀意识到这是一场难以为继的危险战斗,土城不能再打下去了!他沉着坚定的提出:“脱离此敌,向河西开辟发挥自我优势的新战区!”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中革委及时的采纳了彭德怀的军事建议。
1月28日下午,青杠坡仍在激战中,红军中革军委在土城召开团长以上紧急军事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做出了改变北上到长江南的原计划,作出迅速撤出战斗西渡赤水的战略决策。1月29日凌晨3时,中央红军从土城浑溪口、蔡家沱、元厚渡口,全部西撤渡过赤水河。后撤部队迅速炸毁了河上临时浮桥,随后川军大批援军攻入土城。彭德怀献策保存红军实力,避免了土城中央红军的更大伤亡。这就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脱险第一渡。
大量军事文史资料显示:四渡赤水期间彭德怀先后8次向红军中革军委提出军事建议,红军中革军委5次采纳了他的军事建议,这对毛泽东和中革军委在四渡赤水中的军事决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之后,前敌司令部进攻鲁班场的决定已经作出,彭德怀却表示反对:“应迅速脱离当前之敌”,彭德怀要求停攻鲁班场这次军事建议未被采纳。鲁班场之战,是红军在贵州继土城、遵义城南高地防御战之后,又一次硬仗、恶仗。在这场战斗中,红军毙伤俘敌1000余人,但也牺牲480人,伤1000余人。彭德怀作为前线主要指挥员之一,所率3军团屡建战功。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他逐渐认识到“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曾对错误的军事指挥提出严肃的批评。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如果彭德怀关于停攻鲁班场的建议被采纳,是不是可以避免红军的一次重大损失呢?)
毛泽东一生中两次最惨重的失败都发生在“四渡赤水”期间:青杠坡战役、鲁班场战役。但是毛泽东从失败中总结了三条失利原因:一、敌情不准;二、轻敌;三、分散兵力。历来的宣传中,“四渡赤水”是红军自始至终的主动行为,其实并非如此。前三次多出于被动。
长征遗址采风拾零.续帖:[寻觅记忆]红军夜袭乡公所
四渡赤水第一渡 四渡赤水第一渡 四渡赤水第一渡 四渡赤水第一渡 四渡赤水第一渡 四渡赤水第一渡 四渡赤水第一渡 四渡赤水第一渡 四渡赤水第一渡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