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水库
2003.10.三台县 美,很美……但就是太少了点,不过瘾。
看来你是个唯美风格的摄影师,不是纪实的,对社会和历史研究没有更多价值。
但让人欣赏巴山蜀水的风情和提高我们的“美”的修养水平却大有益处。
希望多多看到张老弟的照片。 或许如此吧。我在拍摄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学术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我的学术身份悄然引退。摄影在此时,只是一项纯粹的创作活动,与学术无关。
另外,说到纪实,就我所知,在国外,从来就没有纪实摄影这么一说,相关的提法是“报道摄影”,比较而言,后者显然更为准确,因为真实永远无法呈现,我们只能看到表象,而且这种表象的展现则因人而异,说“报道”,就有一个报道的主体,从一开始就承认了报道的主观性,我的视角,我自己选择。而所谓照片意义的呈现,并不由人来赋予,而是由时间和历史来定义。
临时想到这些,随便说了,欢迎讨论。 你近来在网上发表的照片,记载历史的元素不多。我是说,你现在的照片,主要体现了你的主观的创作,是个人美学的审判,这并不是不好,但这样的照片现在的人能照,将来的人还是能够照的。
少了点历史的记录和承载。 那倒确实如此,这半年以来,90%的时间是在书斋中做学问,除了中间有一次到香港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外,基本没有外出,更谈不上深入记录什么东西,摸相机的时间都很少。
我想表达的是,就罗兰·巴特《明室》一书所论,照片一旦完成了拍摄,便已经逝去,不可重复,事实上,任何照片都承载了相应的历史社会因素,区别只是多少和直接与否而已。 提起鲁班水库,当时我也去修过该水库。我们修水库的全部是农民工,都是从生产队自带粮食和疏蔡,生产队粮食口粮不足45斤的补足45斤,每月还能给我们配1.5斤猪肉和豆豉。每天能够挣10分工分,我们生产队10分工合人民币三角多,有的生产队10分工只能合人民币7分钱。
当然,我们当时过得很开心,很高兴,修水库比在生产队做,还要好得多。因为,能够配肉和豆豉!人多热闹,每一个月还能够看一次电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