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花石与花石工艺
⊙ 德阳·王俊/文康熙版《中江县志·名胜》载:“圣泉在玄武山下,产石成龟蛇形,名曰圣泉文石。今江中上下二十里许,石有纹如龟、蛇、松、柏、梅、竹、葡萄、芭蕉、花草、人物诸形状。”圣泉纹石(一作文石),即今天所说的中江花石。
唐代诗人·王勃曾在凯江河畔的玄武山宴请卢照邻、邵大震等文友相聚,他在《圣泉宴》中写道:“泉石移景,秋阴方积”,“俯泉石之清冷,临风飙之瑟飓”。北宋元丰年间,中江县令程建《与苏东坡书》中说:“其(山)下有渊,渊前有石,大如拳,小如弹,连延五七里。有龟甲之文者,近年又有蛇蟠之形者。滨江之民三四,琢之以售于好事者,此物理之不可考也。”
明代、清代时期,地方志把圣泉纹石列为中江八景之首。历代吟唱中江花石的诗歌多得难以胜数,其中,清代孟佺的《圣泉文石》较为著名:“圣迹不泯灭,凯石犹著名。光辉等琬琰,温润重连城。或见松与柏,枝干基绘成;或隐梅与竹,萧疏有余情。得之良不易,识之无其人。悠悠不断江流水,堙没奇珍沙石里。莫叹遭逢不可期,古来遇合多如此。”
关于中江花石的形成,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有个传说是这样的:隋朝中江出了位大官,因不满炀帝的昏庸而辞官回乡隐居,在凯江河畔作画。官员贪婪,民不聊生,让他不能静心作画,他一怒之下,把所有颜料和墨汁倒进凯江,参加隋末起义军去了。人们说,花石是他的颜料和墨汁染成的。还有人传说北宋年间,一位仙女修建北塔祈福百姓,建好塔后,她把剩余的石料倒入凯江,便化为五彩斑斓的花石。神话和传说,总能体现人民美好的想象和愿望。
http://www.phoer.net/photo/deyang/2003/030301246.jpg中江花石·少女
地点:黄继光纪念馆·凯江镇·中江县·德阳市
时间:2003-03-01 17:32:31
1984年,四川地质科研所鉴定,中江花石属中泥盆纪(距今约三亿五千万年)的珊瑚灰岩化石。据考证,四川盆地在远古时代是个内海,海里或陆地栖息着繁多的生物,在造山运动中,高山成平原,沧海变桑田,留下许多海洋生物的化石遗迹。经岁月沉淀,河水洗刷,化石变得温润而坚硬,色泽多彩,纹理分明。一些具有菊花纹或龟纹,还有一些花石因花纹似山似水,或貌似人物、动物、器物或文字、数字而被称为奇石。1980年4月,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宝玉石调查小组鉴定,中江花石是四川省五种珍贵石料中最好的一种。同年,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四川省宝玉石资料调查座谈会纪要》中说,“中江花石,历史悠久,具有地方特色,是我省较好的石料,作为地方特产很有发展的必要。”
中江花石为全国唯一,花石工艺是雕刻业中的一枝奇葩。据《中江县志》载,“隋、唐以来,即有采(文)石磨为器用,西城沿江人民皆能制造。”,屈指一算,加工花石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清代末民初,中江县城西门一带有数十户人家从事花石手工业。民国中期,西门有25户从事花石雕刻和展销。民国后期,中江花石业逐渐衰落。1950年代初期,花石手工业者多数转入文印社或其他行业,只有极少数继续从事石木雕刻。1952年,国营贸易公司开始扶持花石工艺美术品生产,省手工业管理局每年给予经济援助。1954年,省博物馆来中江县指导生产,并选收数十件作为馆藏文物。1955年,省手工业管理局派来技术人员加强业务指导,使美工产品增至20余种,并改手工磨制为机械磨制,依据花石的色泽、花纹分别制成花瓶、石屏、印泥盒、水盂、青蛙、石龟等。1981年,中江花石工艺品列入省工艺美术品,在美国费城展出。1984年2月,花石业创造出双耳环龟纹菊花瓶和文房四宝等工艺品,在四川旅游品、工艺品展览会上获金牌奖。
解放后,中江花石艺人中最为有名的要数涂举臣。他技艺精湛,制作的花石工艺品造型新颖,充满灵气。1956年春,他应邀参加四川省工艺美术品展览会,获三等奖。继而被推选参加中华全国第二届手工艺人代表大会。其子涂心治继承家业,十年磨练,也成为中江花石雕刻一代名师。1959年,涂心治经推荐参加四川省工艺美术代表团赴北京学习。“文化大革命”中花石业停产。1979年,涂心治重操祖业,在小西门建立半机械化作坊,独家生产和经营花石工艺品。
http://www.phoer.net/photo/deyang/2003/030301245.jpg中江花石·少女
地点:黄继光纪念馆·凯江镇·中江县·德阳市
时间:2003-03-01 17:32:26
中江花石工艺业因制作工艺复杂,工艺品成本高,售价贵,销路窄,一直难以发展壮大。发展中江花石工艺业的瓶颈在于原材料溃乏,中江花石有濒临绝迹的危险。凯江河里的花石因千余年的发掘利用,特别是近、现代建设事业用了大量河卵石(中江花石就藏在众多的沙砾卵石之中)。现今,已很难在凯江河和东溪拾到上好的花石了。要振兴花石工艺业,必须解决原材料问题。有关专家在凯江河上游一百千米处,即绵竹、安县境内,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遗迹。
那里也存在少量菊花石。但因地质等原因,那里的菊花石与中江花石形状和质地大为不同。保护和发展中江花石雕刻这一古老传统工艺,已成为有关部门的研究课题。
[*]花石收藏第一家──王明朝 我第一个 顶
花石收藏第一家
王明朝,属猪,农历1947年9月26日,出生在湖北省随州市,二十多年前,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和四川中江的花石结下不解之缘,而且成了中江花石收藏第一家。1970年代末,王明朝在“支持西部建设”的号召下拖儿挈妻不远千里从湖南迁至四川中江,这次迁徙使原是农村户口的妻儿有了城市户口,而且当地政府还给他妻子安排了工作。定居中江后,家乡的山山水水虽日夜在心头萦绕,但他却再也没回过家乡。
http://www.phoer.net/photo/deyang/2003/030301224.jpg王明朝和他的中江花石
地点:黄继光纪念馆·凯江镇·中江县·德阳市
时间:2003-03-01 16:45:52
工厂,家庭,每天两点一线;工作,休息,平平淡淡的日子王明朝过得没滋没味。周末闲睱,没有什么嗜好的他百无聊赖,倍感空虚,思乡情更浓了。如此下来,弄得茶饭不思也是常事。
妻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逢周末,妻子便拉王明朝到凯江河畔逛逛。漫步在软软的沙滩上,河风轻拂,杨柳依依,渔歌悠扬,波光潋滟,憨牛戏水,孩童嬉闹,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身处其间,恍入仙境。
生活在凯江河畔,王明朝听说了许多有关中江花石的神话传说和趣闻轶事,也目睹了花石寻觅者和花石艺人的快乐。王明朝希望自己有幸能拾得几块奇异的花石。那年夏天,一场雷雨后,城市和大地被洗刷一新,天空挂起了彩虹。王明朝漫步河畔,幸运之神降临了,他拾得两块花石一块奇石。被雨水洗去尘埃的花石露出了精致细腻的纹理。奇石拳头般大小,属黑白石。石头周身乌黑,一面有一个白线的圆,一条粗实的白线穿圆而过,这不正是草书的“中”字吗?
王明朝的奇遇引来其他觅石人的艳慕,并有收藏者想当场收购。王明朝当然不肯出售。他乐呵呵地把花石捧回家中,与妻儿一起欣赏、玩味。三块石头,给他家带来了欢乐。他也因此爱上了中江花石。
“河畔浅滩藏花石,青鞋雨伞觅江边”。想想,在细雨中撑一把油纸伞,漫步在烟波迷茫的凯江河畔,寻觅意料之外的“珍宝”,这种诗情,这种画意,这种乐趣,确实令人向往。寻觅之乐,得“宝”之乐,把玩之乐,和“石友”共赏或交换之乐,让王明朝“乐”此不疲。他把中江花石看作是大自然造化的瑰宝,把花石文化看作是当地文化的重要内容。王明朝悉心收集有关中江花石的资料,把业余时间花在寻觅花石上,并倾其所有收藏中江花石和花石工艺品。
二十载锲而不舍,王明朝成为中江花石收藏第一家。在他的中江花石陈列馆中,有花石精品300余枚,有花石工艺品100余件,包括用中江花石雕刻的石龟、石蟾蜍、弥勒、仕女、石屏、笔架、胸坠等40余个品种。收藏的花石有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各类菊花石、龟纹石、云纹石、五彩石等,还有让人叹为观止的奇石。奇石中,有的组成文字(内容为“四川中江人”),有的组成数字(内容为“1至10”),还有十二生肖、唐僧佛像、苏武牧羊、闻鸡起舞、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神牛踏归、海豚、孔雀开屏等,内容丰富,美不胜收,观赏价值极高。他还有一件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貌似天然熊猫的花石,该石浑身乌黑,背披白菊花,头部四朵梅花组成了熊猫的耳朵眼睛,石身的白纹构成了腿脚。该石被奇石收藏人士称为“天地造化之珍宝”。
清代名士王溥有诗曰:“披金沙砾中,往往得其宝。何事清江滨,拾石等瑶草。方笑鸲鹆文,未足惬苏老。”古人也知觅石藏石之趣。人生有一乐事,足矣! 安逸! <div>写的不错,王哥.我可要多多向你学习了.</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