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光 发表于 2010-1-27 16:56:09

朝阳门,元代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
1956年10月16日的《北京日报》对朝阳门的拆除原因做出了解释,“由于年久失修,发现墙身多处下沉、裂缝,部分柱子向外歪斜,飞檐和柱子接榫处很多糟朽,南面楼门劈裂下来。如果不拆除,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虽然此前城门的拆除已经开始,但朝阳门给文物专家们的震动尤其大。因为文化部大楼就在朝阳门附近,文物局办公室又恰在文化部大楼的东南角,从办公室的窗口就能看到朝阳门。然而学者的呼吁并未能挽救朝阳门的命运,最终拆除成了定论,只好眼睁睁看着朝阳门消失在自己眼前。
1956年10月9日,朝阳门城楼拆除完毕;1958年,箭楼拆除完毕。朝阳门痕迹荡然无存,拆除前声称将要保存留待后用的原建筑构件也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

张世光 发表于 2010-1-27 16:57:11

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是皇城的北门,天安门则是皇城的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
1954年底,为了疏导城市交通将地安门拆除。1955年2月3日路面竣工,车辆通行。当时,因为一些社会名流对拆除地安门持反对意见,政府许诺将从地安门拆下来的门窗、木梁、木柱、木柁、木檩都一一编号登记造册,连同砖石琉璃瓦等统统运往天坛,计划在天坛北坛上门内照样移建一座地安门。不料,日后天坛内发生火灾,堆垛在那里的木质材料全部化为灰烬,移建地安门之议从此也就泡了汤。将近50年过去了,如今在天坛北门内尚残存有少量地安门拆下来的残砖、废石和破旧的琉璃瓦,又因为没有留下实测图纸,移建地安门的计划也就无法实施了。

张世光 发表于 2010-1-27 16:59:59

长安左门位于天安门前的东侧,长安街因门而得名,取长治久安之意。门三阙,券门,汉白玉石门槛,单层歇山黄琉璃瓦顶,红墙,基础为汉白玉石须弥座。与长安右门东西相对,为皇城通往内城东部的孔道之一。
该门为皇城天安门的东复门。明清殿试后,将写有中进士者姓名的黄榜,接出午门,在鼓乐御杖引导下,经天安门,东转出长安左门,张挂在临时搭建的龙蓬内。举子们一旦金榜提名,犹如鱼跃龙门,古时人又称此门为"龙门",或称"青龙门",以附"左青龙、右白虎"之意,或谓"孔圣门",意由孔圣之学而登此"龙门"。旧时,文武百官须在长安左门外下马下桥步行而入。   
1912年12月,为便利通行,将长安左、右门汉白玉石槛拆除,1913年1月长安街正式通行。此门于1952年拆除。

丁芝萍 发表于 2010-1-29 21:20:40

现代败家子破坏的东西太多了.不知今后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在拆除声中倒下的北京城门楼子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