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地 发表于 2009-8-16 15:40:26

[影话同声]凉山沸腾的火把

本帖最后由 牛地 于 2009-8-16 18:13 编辑

1994年(农历)6月,我携带海鸥DF-1(标准镜头)相机,从彝区东面宜宾独自穿行大凉山,去西昌参加94首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第一次尝试体验彝乡原始风情,顺便采集绘画素材。当时彝区交通状况较差,从荣昌广顺场──宜宾──水富──新市镇──西宁──昭觉──布拖──西昌。一路乘火车、汽车、轮渡、徒步,第五天到达的西昌。当年进大凉山,山区短途的班车是主要交通工具, 进入彝人区,最深的印象是,一路山地贫瘠人迹稀少。公路边候车的彝胞寥寥无几,等车的人也是衣着破旧十分贫困,不管是男人、妇女、老人还是孩童,都是远远的把手中的钱高高的举过头顶。一路都是这样。一种凄凉、可怜、呆滞的眼光期待停车,我的心绪被长久的触动。客车司机都是在车窗先收了钱,然后再开车门让其上车。
最难忘在昭觉的那个晚上,大街小巷都是热闹喜庆纷呈,在有两个蓝球场大的场地上,(现在的广场)歌舞声声人山人海。我胯着相机,在数百人圈起的一个十多层的人墙边漫步时,一个彝胞兄弟大喊一声:“记者来了!让条路”!瞬刻间,十多层的人墙便让开一条道,眼前豁然开朗。几十个身着清雅彝装的青年男女,轻盈美妙的舞姿,节奏有序的踢踏舞步,进入我的眼帘。实在没有想到,一个普通的异乡人,竟然受到如此的礼遇,我异常激动。连声说:谢谢!
在昭觉的一个小招待所里,路遇川美的一位画友,他在大凉山布拖兴奋的寻觅到美学中靓点。经推介我次日去了布拖。在布拖我第一次感觉到这里一切都那么新奇,感受到了最具原生态的火把节风情。布拖以其古朴、浓郁、奇特的民族风土人情,多年来深受美术、摄影朋友的一致赞赏而享誉海内外。
特别是黄伞对于布拖彝族女子来说,是火把节不可少的饰物。火把节里不管天气阴晴,布拖姑娘们总是把自己妆扮得漂亮时尚。在黄伞的世界里,年轻男女白天在火把场和集会上认识,夜晚就相聚在一起谈情说爱。 布拖火把节里黄伞最多,那是山花盛开的时候,平时里黄伞相对较少,那是零星的花儿点缀在布拖山野的时光,布拖的黄伞是开在凉山上最美丽的伞花儿。在布拖难忘的经历,使我至今陶醉迷失。
在西昌我感受了首届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之夜,玩火把、跳圈舞、观焰火(大多是汉族人)等活动,亲历了西昌都市火把节的盛况。次日我去邛海逗了一圈,便果断的消失在喧嚣的都市火把节的人流中。又迅速赶往攀枝花,匆匆奔赴在去泸沽湖的行进中。

牛地 发表于 2009-8-16 15:45:12

凉山沸腾的火把

123456

牛地 发表于 2009-8-16 16:22:43

当年很幸运的托在西昌农行工作的荣昌籍朋友找到两张(非常紧俏)开幕式表演门票,但又很遗憾的是离演出前30分钟,就已封门禁止入场。两张票也作了废。从开幕式的片子中可以见到,门口滞留大量有票观众进不去,而场内看台却是空空如也!

牛地 发表于 2009-8-16 17:30:09

彝族人普遍很出老,20岁的年青人,看上去总象是20几30岁的人,片子最后那张是我在布拖街上与她交谈时所拍,是一位即将满15岁的小姑娘,(现在她应该正好是30岁)但我不说,你一定认为她有20多岁!

leikang 发表于 2009-8-16 18:11:17

4# 牛地

就是,彝族人出老相。

谢谢楼主的珍贵照片:loveliness: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影话同声]凉山沸腾的火把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