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9-13日:去青羊宫寻找“月光下的声音”
在成都快十五年,离青羊宫就三四站路,却从没进去。每次匆匆而过,虽一墙之隔,毕竟红尘内外有别,又不求仙问卦,连驻足的机会都省去了。今年中秋大假第一天,我却抽空去了青羊宫;但与其说拜谒或观光,不如说回应一个朋友的约会,且美其名曰参加“中秋古琴音乐会”。
寄好自行车,已是一身臭汗,如此状态去倾听《月光下的声音》未免有点亵渎。从青羊宫大门旁边的门进去,本以为有阻隔,待报了“影像网”的名号,引导小姐因没有节目单,对我歉意地笑笑。于是,心情愉悦地进去,宫内是与街市判若霄壤的世界,林木森森,曲径悠然,间或有一二葛衣飘飘的道士(姑),疑心脱离的凡尘,心情畅然!
青羊宫东区的二仙庵内,早已人头攒动,最前面的一排,有道士、和尚、文人雅士和官员,后面的人或坐或站,安静地等待着。一顶巨大的遮阳篷下,是一座现代化的八卦台,那是音乐会的演奏台。
左等右等,音乐会终于开场。素来对音乐有点白痴,更不要说高雅的古琴,但我喜欢那沉稳、细腻、绵长的声音,容易让人想起与自然和人文更为亲近的东西。第一折里,七八台古琴齐奏,那呜咽的一支长箫只做了陪衬。年过半百的男子白衣白裤,朗诵起李白的乐府诗《关山月》──
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此时此地,既无“关”、“山”,更无“月”,但有一群望关山,追明月的人。听着苍凉、悠远的吟诵,看着有板有眼的演奏,我有点心酸和感喟!成都经历了剧烈的摇晃,正和全世界一道承受通胀的压力,但成都人很容易吧痛苦化作忘却,让自己和他人都快乐起来。
接下来的《梅花三弄》是一首凄婉的曲子,道长的独奏显得有点拘谨,没有将那种断肠的味道表现出来。对《凤求凰》我约略有点感觉,因为去年我为一家文化公司写过一个以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为背景的剧本大纲,琴箫合奏,又歌又舞,场面煞是热闹,只不知近在咫尺的琴台路上,才子佳人是否有些许的惺惺相惜。在《阳关三叠》里,编导更将古琴与女书这两种看似毫不相干、实则融会贯通的两种艺术门类糅合在一起,让台下人耳目为之一新。
听完青羊古琴馆馆主张婷婷的《平沙落雁》后,我便离开了。我也知道最精彩的在后面,但我实在没有时间欣赏全部的演奏。我匆匆地走了,留恋地看看宫内那些虔诚的上香者和悠闲的游客,再回望二仙庵,那群人因古琴聚集的人,不管是台上乐者,台下的观者,穿梭的摄影者,他们都在努力,试图改变成都所谓“悠闲”、“娱乐”、“耍”等定义,试图将麻将、盖碗茶、农家乐的生活方式稍微有所提升!相对于千万之众,参加音乐会的人过于小众,但毕竟有,正因为小众,才弥足珍贵。
唉,没有听完全部的演奏,我遗憾!但最遗憾的是,为什么不在夜间举办,不管有月无月,至少那是真正月光下的声音。
http://www.phoer.com/attachment.php?aid=87708&k=6ef83ee87f5e3157b367e215892171be&t=1226923456
青羊宫古琴音乐会──给罗松涛补图
罗松涛兄在成都版里光有文字没有图,给罗兄补一下白。听从雷康召唤,跑去青羊宫高雅了一回,只是去晚了,遗憾。 古琴与太极拳相得益彰。 惭愧,生平第一次听一个真人演奏一曲完整的古琴。 再汗一个:听完了高雅的,还很俗气地敲雷康请了一回客。鸭血很好吃,真的。 有没有演奏古琴曲《广陵散》呀? 原帖由 仁者乐山 于 2008-9-14 23:51 发表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没有演奏古琴曲《广陵散》呀?
此事问雷康,他是顾问。 哦,听了音乐还有好吃滴,安逸,风儿,我们下次找老大请客哈:lol 有几个人听得进去哦? 真是可惜呀,没机会来听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