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功斌 发表于 2008-8-16 19:21:48

明朝古塔雄刺苍穹400年 如今残存风雨中

本帖最后由 韦建生 于 2009-3-8 19:06 编辑

明朝古塔雄刺苍穹400年 如今残存风雨中
                            ──重建时将揭开镇塔宝物之迷?
在绵阳市三台县城东面的涪江彼岸,青山秀丽的东山之巅,屹立着一座绵阳境内最古老高大的砖砌六角古塔,古塔为明朝万历年间建造,塔高九级,级级皆空,游人可沿底层拾级旋转而至九层塔顶,在塔顶眺望远景,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而在巍峨的塔顶上布满的灌木丛在轻抚的河风中微微起伏,仿佛在向游人诉说它的古老沧桑……
         古塔为“明代造”应属绵阳第一塔
  古塔现称东塔,很久以前曾因附近文峰山而得名文峰塔,塔高24米,为六角九级楼阁式砖砌塔,九层各有心室、神龛、门窗,沿底层而上的螺旋形石梯可直到达于顶层。将三台县城东西南北四方尽收眼底,并与彼河对岸的三台另一座清代九级楼阁式北塔遥遥相望。东塔塔身由下而上层层收缩,犹如一把利剑直指蓝天。塔门朝西,在塔门两边有一幅石刻对联,题为:“九级浮图,举步凌云霄之上;三巴砥柱,陶情在山水之间。”对联下方落款为明代潼川知府陈南金所题。据考证,屹立涪江河畔山峰的古塔历经400年,不但是当地一大景观,同时也曾经见证千帆渡,为当时繁忙的涪江航运提供了显要的地理坐标,使南来北往的船舶在它的指引下避过险滩逆流而上或顺江而下……可以说三台东塔应为绵阳境内留世最古老的多功能九级楼阁式古建筑。

            建修留下辛酸史 曾经是座“烂尾塔”
三台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周成孝告诉我们,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初期的仪凤元年,当时的东山寺院就在山顶建起13层砖塔,后废。现在的古塔为明人张正学发起并指导施工建造,张正学为潼川府人,(今三台县)明朝万历14年中进士,曾在京城和贵州做官。该塔建造完毕后,撰有《东山新建浮图记》。该记说,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东山建造有座10多米高的木塔,但该木塔存在120年左右就腐朽了。明朝万历戊子年(1588)秋天,当时的潼川知府顾云凤捐了约1000两银子筹建修塔。张正学“中标”承建施工。开工后,“乙方”施工负责人张正学设计采用取材于附近山崖的青石打地基,上层用青砖砌塔。但修到第二层时建修资金就用完了,(是否施工期间有人吃回扣现己无法查证)一时又无法筹集资金,只得停工。尚未建成的古塔成了名副其实的“烂尾塔”。其后,张正学就到京城“打工”去了。明万历戊戌年(1598)年张正学回到潼川府,己离开家乡10年的张正学看到那“烂尾塔”依然孤零零的残败在山巅,备感失落。于是拿出自己在京城“打工”挣的银子招集旧募复工续建,但修到第四层时,建设资金再度告急。这时,潼川城内一个姓王的丝绸商人慷慨解囊,出资银子800两赞助。直到修到第六层时,在他们的感召下,地方豪绅朱丽明、周汝宇、戴礼乡、李和甫相继出资赞助,于是,经历几次坷坎遭遇的九级六角楼阁式古塔终于建成。
  
                  古塔重建将揭开镇塔宝物之迷?
5·12大地震巨烈的摇晃,使历经千辛万苦修建的古塔在刚满400岁时遭遇重创,塔身六层以上轰然垮塌,昔日雄刺苍穹的古塔突然间象扭断了笔尖的巨笔,黯然的向游人诉说着它经历的辛酸遭遇……据了解,三台县文物管理所己完成设计报批重修古塔的规划。更辛运的是,当地群众己筹划重现400年前的民间募捐资金的方式重修古塔,相信不久古塔的雄姿将再次屹立在涪江岸边的青山之巅。
据文管工作者周成孝说,“到时重修古塔时将挖开塔基,虽东塔建修时有些寒酸,但该塔塔基从唐朝初期至明朝中期就有几次建塔史,按古时的建塔风俗,应该存在有镇塔之物,但是否有象陕西法门寺塔基地宫中出土的铁函舍利之类镇塔宝物,重修时将揭开这个迷团?”。
                                                   文/图吴功斌
图片说明:1 昔日古塔雄刺苍穹
2 如今古塔断垣残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朝古塔雄刺苍穹400年 如今残存风雨中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