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罗哲文先生
居家都江堰,尽管无法避免地震之灾,但由于这个地方独有的文化氛围,也常常有些意外惊喜,比如今天。今天上午9时30分,我前往都江堰景区伏龙观广场参加了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古建筑群抢救修复开工仪式。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青城后山大面积滑坡,泰安古镇房屋几乎全部垮台;青城前山的老君阁、东华殿、五洞天和多处道路不同程度受损;而中国建筑史上的典范之作,精美绝仑的二王庙则被此次大地震彻底摧毁,二王庙大殿垮塌,“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墙壁倒塌,清代手绘的《都江堰灌溉图》不翼而飞……这对长期关注地方建设的我来说,非常的痛心。我曾先后陪同余秋雨、曾智中、侯黎风、张义奇、杜荣辉、李永康、杨虎等文化界人士前去看过,大家对几近废墟的二王庙痛心不已。
出席此次开工仪式的有国家文化部部长蔡武,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新初,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黄彦蓉,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葛红林及国家旅游局等单位领导。最令我意外的是,我见到了素所敬仰的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先生。
罗哲文,1924年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当时唯一的中国古建筑调查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从梁思成先生等学习并参加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1946年,在中国建筑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建筑系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1950年调文化部文物局,长期从事全国古建筑的何护管理和调查研究工作。曾任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等职。是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六届全国政协文化组副组长。主要著作有《长城》《中国古塔》《中国帝王陵》《中国佛寺》《中华名楼》《中国古代建筑简史》《中国古园林》主编《建筑文化大观》等。现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中国委员会副主席。
平时只在CCTV的《大家》《访谈》《人物》等栏目中看见过罗先生,没有想到今年已84岁的罗哲文先生身体状况居然如此之好,身体健朗,思维敏捷。我将去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为我出版的《都江堰:两个世纪的影像记录》一书签名后赠送给他。当翻看到书中一百年来一祯祯美仑美奂的古建筑照片,罗哲文先生非常高兴。同时送给罗先生的还有我最近编辑的一本书《5·12大地震都江堰瞬间记录》,这本书重点展示了青城山—都江堰触目惊心的损毁情况,看了之后让所有到过都江堰的人内心深处都隐隐作痛。
看得出来,作为一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对都江堰的损毁情况非常痛心,他说:都江堰古建筑本身就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典范之作,他相信此次都江堰古建筑群抢救修复工作也成为中国古建修复史上的典范之作。
我非常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从宜宾李庄走出的杰出人物!感谢李庄!!!
天地一瓢
⊙作者:陈建功在都江堰听到了很多故事。
因为陪同我的,是都江堰的学者王国平。国平著述甚丰,自谦说是一隅小民,也就是研究研究自己的家乡,邮票般大小的地方罢了。我知道这典故来自福克纳,文学界中人大抵都知道,但由王国平口中说出,便知他不仅研究历史,而且熟悉文学。后来才知道,他的确就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和散文家。比如这首《我要反复吟唱一个名字》:
我要反复吟唱一个名字 一个与水有关的名字
一个被凿子和锤反复敲打的名字
一个被鱼和土地世代感恩的名字
今夜 我将端坐于河流的中央
虔诚地将这个名字反复吟唱
但是我知道 我一万次的吟唱
也比不上一束笔直的炊烟
抒
情
的
升
起
那么就请允许我们
站在歌吟的后面
亲切的叫你一声 父亲
而关心农事的我们早已泪流满面
诗写得如此质朴而又如此深情,使我一下便把他引为知己。全中国我走过的地方应不算少,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那么几个熟知本地文化风物历史沿革的人物。他们是被这一方水土所滋养培育出来的历史学者、地理学者、民俗学者、方志学者、考古学者乃至天文学者、水利学者等等。行走在一片渊源深厚的土地上,听他们如数家珍地说古论今,真是一件快事。
王国平就是这样的一位。因为他还忙着笔会的其他事务,所以只能像风一样一会儿去一会儿来。笔会结束分手时他一个劲儿的向我道歉,说“没把陈老师陪好!”我笑道:“幸好你来来去去,给我点空隙把你的故事消化,否则你这样倾盆而下,我怎能细细咀嚼品味”
都江堰的故事,经王国平讲出,的确不一般。
比如他从战略学的角度,分析了都江堰的建造对于秦国统一大业的功绩,他又比对郑国渠、灵渠和都江堰,纵论“水利哲学”,他还告诉我,因都江堰而富庶的天府之国,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饥馑中国,直到抗日救亡的时代,难道不是因都江堰而丰饶的四川,成为了支持着艰苦而持久的抗战的可靠后方吗?
最为有趣的一个故事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派战机飞抵都江堰的上空,“面对无数条奔涌的河流,却找不到一条想象中拦截江水的大坝”,他们只好投下几枚炸弹回去覆命。是的,他们不会想到,这个滋润了中国大后方的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就是顺应自然、师法自然,依山势、地势、水势而造就的一个水利系统,而且还包括了十九条渠系,长达三千五百五十公里的六十条分干渠、二百七十二条总长达三千六百二十七公里灌溉万亩以上的支渠以及斗渠、农渠……都江堰之水遍布两万一千七百平方公里的川蜀大地,他们往哪儿炸可以截断抗战大后方的血脉?
道法自然,不仅可以和自然相依相生,连魔鬼都无从下嘴。
坦率地说,以前我来过都江堰多次,只是沉浸在郁郁葱葱的山色和滔滔绵延的江水间,甚至连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原理,都是直到晚近才闹明白的。这一次,我忽然悟到,自己面对的,是一片伟大的土地,而这土地之伟大,是因为了一个伟大的工程。这工程使这土地成为了中华统一大业的出发地,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存续、生生不息的保证。
都江堰,不仅仅是物质遗产,更是精神的、文化的遗产。
都江堰难道读不出哲学么?中国人治水,又鲧而禹,由堵而疏,一代又一代的积累,这才造就了李冰们的大智慧。“上善若水”,尊其性而用其利,“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都江堰把水的哲学用得多好,而都江堰的成功又何尝不是对这哲学的发展与丰富!
都江堰又何尝没有为官之道?不只李冰,有多少主政四川的官员因为都江堰而载入史册。汉景帝时的蜀郡守文翁,兴办官学,扩大都江堰灌区面积,使蜀地“世平道治,民物阜康”;三国蜀相诸葛亮,把都江堰看作农之根本,国之所资,派马超为堰官,和羌安僚,终成大业……伏龙观门前的堰功道旁,十二位堰功人物分列两侧,什么样的政绩可以辉映千秋,什么样的“政绩”不过笑柄,应可令后人深长思之。
都江堰与文学,更有不解之缘吧?两千多年来,有多少文人才子,埋葬在都江堰畔。西汉的司马相如、唐末五代的韦庄……更多的诗人到此游历,李白、杜甫、贾岛、张籍、岑参、刘禹锡……几乎无不留下美妙的诗章。
其实,在近现代的历史中,都江堰,也留下了太多研究的课题。离开都江堰的那天早晨,因为王充闾的提议,我们又在王国平的陪同下,到宾馆附近的灵岩寺参观。王国平告诉我们,四川在抗战期间,也成了中国文化的避难所。钱穆、冯友兰、南怀瑾、董寿平、张大千等,都曾在都江堰寓居,灵岩寺因此就成了不少学界名宿的住所。王国平一一指点着他们曾经的住处,告诉我们,他已经完成了这一课题的探访工作,即将有一本专著完成……
……
──有没有可能成为一门学问,叫“都学”──都江堰之学?
这奇想,是由王国平纵横恣肆的说演而勾出的。当然我没有脱口而出,因为在社会喧嚣人心躁动的当下,自立门户自诩体系者多矣,我又何必如此急切呢?
当天晚上,回到北京,我翻检王国平赠我的著作,突然读到一段感情由衷的文字:
“……都江堰古老而年轻,在它古老的脉管中仍搏动着不竭的活力,一如那澎湃不息的江水。远至秦代的智慧与劳动累积起来的脉管里流淌着的却是生动、鲜活、洒脱、激荡、狂放的岷江水。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都是新的,新鲜得像初生的婴儿。这些鲜活的水一路上没有自诩的喧哗,没有自得的矜持,没有自满的炫耀,有的只是无声的滋润和多情的灌溉。”
(《都江堰:比长城更伟大的工程》/王国平)
我有些庆幸自己没有把“都学”的建议提出来。
这两天的共处,我似乎也隐隐发现了都江堰人的个性──或许就是都江堰文化浸润的结果?比如国平,他宣传都江堰的激情,乐此不疲的言说,据说被许多人喊为“狂人”,其实那不过是一种激情的流露罢了。他所奉行的,依然是如水的哲学──默默地灌溉与滋润。
灯下,忽然想起一个人──就是人称“唐隐居”“一瓢诗人”的唐求。
都江堰人的性格,从那个时代就开始了么?
我是高中时从语文老师那里听到唐求故事的。老师是个博学多才之人,尤以国学为专,那次他讲到李长吉骑着骡子,四处游荡,则有好诗,写下投之布袋。随后也讲到了唐末五代隐居于都江堰青城后山的唐求。他说唐求坚不从政,忘情山水。唐求写完了诗,一首一首地团了,团成药丸子大小,盛在一个大水瓢里。后来他得了重病,就把那水瓢投到江上,说:“斯文苟不沉没,得者方知我苦心焉。”据说那瓢竟漂流很远,后来遇见了知音,说那是唐山人的诗瓢啊,这才从水中捞起。可惜诗稿大多浸漫毁损,瓢中所余,大概还有三十几首吧,被编到了《全唐诗》里。
那时,我才知道,“著书都为稻梁某”竟也不全然如此。
为感恩,为抒情,为言志,不求闻达,惟听从心灵召唤而已,亦何当不爽哉?
游都江堰的时候,想起过唐求,因为车子把我们拉到了青城后山的泰安古镇。好古朴清幽的古镇啊,镇上街道两侧,溪水汩汩流淌着,饭铺的柜台上,摆放着翠绿鲜亮的时蔬,是替代的招幌还是随意的放置?不得而知。那翠绿鲜亮里,仿佛深藏着一种和当下流行的酒肉荤腥格格不入的哲学。同行的迟子健,蒋子丹已忍不住上前合营。她们环顾左右,说:“真想在这住一个晚上!”我忽然想到,这会不会是唐求隐居所在?得到的答案令我失望:唐求旧居在十几里外的街子场。此地他当年或许来过?不可考。于是,唐求就渐渐地从脑海里远去了。读到王国平这一段话,又把唐求唤将回来。总觉得都江堰的诗人们莫不是都有源远流长的“一瓢”情结?故此他们不自诩不自得不自满,更希望像都江堰一样,给大地以无声的滋润和多情的灌溉?
离别都江堰的时候,我说希望他把关于抗战时期文人与都江堰的书稿寄我,由我介绍到出版社,他答应了的。
相信他不会改变主意,像唐求似的,把书稿团了,放到瓢里,让它顺着都江堰的江水漂去。
因为他一生的使命,是把他的家乡介绍给大家。
2008年5月10日
补记:
从5月12日那天开始,我不断打王国平手机,联系不上,发短讯问王莎,王莎回短讯称:我也联系不上。又告:台湾陈义芝先生电告:多次打王国平电话,联系不上……
5月15日听北京友人转告,有新闻号召,尽可能减少往灾区的电话,以免线路拥塞,影响救灾的通讯。遂放弃和国平的联系。
相信他正奔波于抗震救灾现场……
2008年5月16日补
⊙ 作者简介
陈建功(1949~):当代著名作家。广西北海人,1957年迁居北京。当过十年矿工,念了四年大学。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迷乱的星空》,中短篇小说集《陈建功小说选》、《前科》、《丹凤眼》,中篇小说《鬈毛》,随笔集《从实招来》、《北京滋味》,长篇小说《皇城根》等。此外创作的电视剧有《皇城根》(30集)、《青春之歌》(30集),《趁我们还年轻》(23集)。其短篇小说曾获两届全国优秀小说奖,并被译成英、法、日、捷、韩、越等文字在海外出版。现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国版权协会副会长、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会长。 读了本文,通过陈建功,我进一步了解了都江堰,还有传主──王国平先生。
这是一篇傎得一读的好文章。 04年,在都江堰青工校曾见过王国平先生一面。记得当时还有玉垒老诗人陈道谟先生、马及时先生。但遗憾未曾交谈。 谢谢雷康兄和葬心贝壳。
雷康兄,我已跟王家佑哥哥联系好,最近去他那里转一下。
葬心贝壳,轻工校曾经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激情和诗歌,现在,我只看见了自己只剩下了二指宽的青春。 也许还有些网友不知楼主提到的罗哲文是何方神圣?首先,他是梁思成的弟子。其次,我提供两个参照:一是参见:http://www.phoer.net/people/l/luozhewen.htm;二是看下图,成都人所熟悉的锦里的大门上的匾额就是由罗哲文题写的,在此借用“蜀中客”在 http://www.phoer.com/thread-42044-1-1.html 发表的照片。
楼主也太没大小了哦,对长辈岂能勾肩搭背,呵呵 我们宜宾出去的。宜宾出人才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