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帆船 发表于 2008-6-24 11:00:37

北京的春天镜像

北京的春天镜像

1.
树梢枝叶,一点一点地萌芽,古城之春脚步悄然。天的蓝,天的远,城楼的高,城楼的大。
壮丽的威严,威严的壮丽。元、明、清三朝,七百年的历史,七百年的天空。人间风流四月天,记忆里寻找鲁迅赞赏的风筝,依旧在天安门广场上飘浮,只是纸糊的风筝幻化成了朵朵白云,而人的情感心线一阵颤抖,忽紧忽松的莫名恐慌。
站立世界上最大广场,风大,阳光强射,留影的人无法做出好的表情,在春天的明丽里。
2.
金红灰绿,古城的色调。皇家的色,百姓的调,一座帝都的景象。从北海景山南望,一条绝对规矩的中轴线,钟楼—鼓楼—紫禁城—天安门—正阳门,及两侧的太庙和社稷。
五千年宗法礼制,浸透北京人。一个看守颐和园珍宝馆小女子常挂在嘴边的话语:瞎胡闹什么?不要坏了规矩!
3.
春天的翠绿浸泡。童年印象中的北京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古代的为明朝刘侗:《帝京景物略》和清朝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近代的李家瑞编的《北平风俗类征》(商务印书馆1937版);现代的为邓云乡的《北京四合院》,还有王军的《城记》……一座古城,一代比一代成就辉煌,一代一代不如一代的衰了。
   一双记忆和情感组成的木屐,从幽暗的时空城门洞里,纷至沓来,橐橐地空响。
4.
大清甲午的大海,永远无法愈合民族疼痛的创面。当年的颐和园的昆明湖水,亦是风高浪急,云诡波谲;而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却沉稳地坐在那里,移步换景的长廊缓步着一个同样沉稳威严的女人,大清帝国最后夕阳中的女人,当年用兰花手指捏拿着爱立信公司电话筒下达着圣明的懿旨。
最终,北洋水师废了,威海卫克虏伯炮锈了,颐和园却成为世界历史遗产。
5.
大戏楼。那天在中国古代最大戏台前,大声叫好喝采,竟然是三个小青年农民工,他们是来维护古建筑的。在他们身后一百年前,就是慈禧太后当年看戏的凤座。
足蹬高瓶鞋,扮相清宫妃的守园女子告诉说,表演的班子是颐和园请来的,排演辛苦,该为她们喝采鼓劲。
望着有三层戏台的高楼,想着古往今来的人事世事,演戏的看戏的,谁人不辛苦?!
6.老北京的胡同,老北京的肠;老北京四合院,老北京的胃。古城的京味都在这里,一色儿灰,一色的翠。如标本的柳荫街,有恭王府的西洋门、涛贝勒府的红瓦檐,杨成武家的院墙和杨尚昆家的客厅。无名老百姓向观光客们津津有味侃着声名显赫的王公名宅。在那里除了恭王府的西洋门外,还有胡同游的三轮车和柳荫街的微型消防车涨眼球。
7.人在哭城。梁思成、林徽因、刘质平、陈占祥……好多中国建筑界前辈良知,为一座没有毁灭于战乱,反而瓦解于建设的古城而落泪,在轰轰烈烈中向隅独泣……昨天的悲愤今天时有继续,没有文化大启蒙,只有文化大革命。城在哭人。
8.人民大会堂侧旁的国家大剧场,一滩蝶形高隆的玻璃水泡现代建筑,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设计作品,在阳光上暗光闪烁。映照四周,解构变形着古老的帝京风物。
紫禁城富丽生动的角楼,犹如迟暮的前世美人,在杨柳青绿的簇拥下,从漫漶消磨的城墙探出大半个身子,张望今朝,迟疑,犹豫,莫名的难以言说的心情……
9.春天的北京古城,废墟上的暗示。故宫,地球上最大的四合院,曾为世界的中心。
祝福2008年,北京古城春天,在废墟上新生。



2007-5-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的春天镜像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