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与石家花园
本帖最后由 韦建生 于 2009-2-15 02:29 编辑重庆市江北区文物古迹--盘溪石虎 重庆市江北区文物古迹--盘溪石虎 重庆市江北区文物古迹--盘溪石虎 重庆市江北区徐悲鸿故居--石家花园 重庆市江北区徐悲鸿故居--石家花园 重庆市江北区徐悲鸿故居--石家花园 重庆市江北区徐悲鸿故居--石家花园 重庆市江北区徐悲鸿故居--石家花园 [文史资料]
抗战8年,风云际会。重庆成为中国战时首都的同时,也成了一座文化之都。
1937至1946年,著名画家徐悲鸿在重庆呆了10年。中央大学是1937年底最早迁移到重庆来的,落脚在沙坪坝重庆大学的松林坡校舍。
刚刚定下来不久,徐悲鸿作为中大教授,从广西来了。由于和妻子蒋碧微的龃龉,他没有住进家里,而是住在中大的单身宿舍里。
孤寂
那时他是孤寂的,因为没有去处,他一个人在嘉陵江边散步,看到一个背着背篼提着捡荒篮(拾荒、捡破烂)的贫苦妇人,深深地感动,画下了《巴之贫妇》。这就是他创作重庆系列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开端。然后是《巴人汲水》,长达295厘米的巨大立轴。
1938年7月他离开重庆去南洋办个展宣传抗日,1940年春又赴印度,伴随泰戈尔身边度过了好些幸福的日子。直到1942年夏天,徐悲鸿才回到重庆。
盘溪
1942年秋天徐悲鸿着手筹办中国美术学院,经费来自庚子赔款,属于研究院性质。院址就设在盘溪石家花园石家祠。于是在盘溪,又出现另一个高级的画家圈子,有张大千、吴作人、李瑞年、沈逸千、陈晓南、孙宗慰等人。年底徐悲鸿又开始南方旅行,想去桂林取出存放在七星岩的藏书,并顺带招考新院的图书馆管理员。他遇到廖静文来投考这个职位,徐先生选取并终生选取了她。中国美术学院后来虽然不果,但找到廖静文对他的终生是重大成果,他们在盘溪建立了新居。
创作
徐悲鸿先生在重庆的创作期间,画了大量的巨作。据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李来源回忆,1995年秋,在陪同廖静文女士参观徐悲鸿先生在重庆的故居时,廖女士感慨万千。
廖静文说,1939年开始,日本对重庆实施了长达5年时间的大轰炸,徐悲鸿与她当时居住在好友的石家花园内。由于日本空袭十分频繁,徐悲鸿先生只好躲进石家花园石崖下,在一个小小的天然防空洞内作画。现今流传在世面上如《巴人汲水》、《巴人贫妇》等大部分名作,都在此防空洞内创作完成。
“特殊时期,大师作出的画往往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李来源教授说,徐悲鸿先生来渝躲进防空洞作出的巨作,如《巴人汲水》,许多人双肩挑水,跋涉百丈以上的阶梯,这种艰苦的劳动既表现出了重庆人民的苦难又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同时也极大地触动了读者的同情心。同时,徐悲鸿先生也把对抗战一定会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融入在了画中,其中《愚公移山》就激励人民奋进。
据李教授介绍,在重庆期间,徐悲鸿先生创立了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处,并收留了大批流亡的艺术家。
1946年5月28日,徐悲鸿夫妇搭乘民生公司民联轮回到南京。
在渝故居
徐悲鸿故居现为大石坝九村98号,是一座一楼一底的砖木结构悬山式屋顶的小楼,总建筑面积226平方米,分为居住和画室两部分。廖静文描述:“房屋分为两层,下面一层全部是石室,用石头砌成,沿梯而上,有宽阔的院落,中间有一座亭子,内置石家的祖宗牌位,两侧是两座两层的小楼,隔亭相对而立。小楼全部是木结构,制作粗糙,甚至连玻璃窗也没有。但在战时的重庆,这已是难觅的佳园了。周围有苍松翠柏,梅竹掩映,十分幽静。”
从1942年到1946年,他和廖静文在此居住了4年。1945年2月5日郭沫若来盘溪看徐先生,并带来一份《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徐氏夫妇双双在该进言上都签了名。
源自:http://news.sohu_com/20050725/n226430406.s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