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桥横铁索寒
本帖最后由 韦建生 于 2009-2-15 04:51 编辑泸定桥坐落在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
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
泸定桥为铁索悬桥,由条石砌成的东西桥台和13根横亘的铁索组成,其中9根作底索,上铺桥板,其余4根均分两边作扶手。桥长101.67米,宽 3米。东桥头台枯水位高14.7米。东西桥头台内各有一口落井,内埋与桥身平行的铁制地龙桩(东落井7根,西落井8根),其下各横卧一根铁铸卧龙桩。铁索通过东西桥头台,用锣锅绊固定在卧龙桩上。东西桥头台上各建有木结构桥亭 1座。桥东立有清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述建桥始末。泸定桥以铁构件为主,13根铁索由 12164个铁制扣环连结而成,重约21吨。 泸定桥建成以来,曾遭到数次严重破坏。每次损坏后,均得到较快修复。1976~1979年对泸定桥进行彻底维修。现设有泸定桥文物管理所和革命文物陈列馆。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汇报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后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3名夺桥突击队。下午四点,23名勇士身挂中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沪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div>1。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为我国国内独有。<BR></div><BR><div>2。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 <BR><BR></div> <div>3。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因此,泸定桥又称“皇桥”,是最早出现在大渡河上的桥梁,即使它不因红军抢渡大渡河而出名,也会因本身的建造精妙而让世人倾倒。无论是走在桥上还是从岸边纵览整座桥的全貌,都会有赏心悦目之感。走在桥上,随着铁索桥的下坠弧度而上下起伏,能体会到人与桥之间的和谐与舒适。从远处望去,桥头两端东低西高,铁桥呈显飞舞之姿。加上条石砌成的桥台,飞檐翘角的桥亭,随风叮当作响的铜铃,使这座桥不但有实用价值,更给人一种气派宏大的美感。至今我们也难以想象,300年前,人们如何在这么一个没有公路、不产生铁的地方,大浪滔天的河上建成这样一道桥梁。<BR></div><BR><div>4。关于泸定铁索桥,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中“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正是当年红军22勇士强渡大渡河,突破大渡河天险,红军取得了陕北会师的胜利,因而泸定铁索桥也成为红军长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载入历史史册。1961年国务批准泸定铁索桥(包括附属建筑)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R></div>
[此帖子已经被用户于2007-9-10 17:17:59编辑过]
<div>5。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BR><BR></div><BR><div>6。<BR></div> <div>7。那炮楼烟尘依旧,先烈们冲杀声仍萦绕耳环。<BR></div> <div>9。泸定新城依山际水,颇有现代气息,已不见昔日硝烟。<BR></div><BR><div>10。<BR></div> <div>快门太慢会出现手震动的。</div> 谢谢仁者先生关注、赐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