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吴一峰先生二三事
记得童年时代,予家中常有三五长辈於耳厅设案作画。后来得知为吴一峰先生与其弟台周汝何(竹邨),冯正粲(石甫),向本善(性初)诸先辈闲画聚散所在。时吾三兄就读于南虹艺专,自持年少亦常加入其中, 插言弄笔……堂屋正中挂有吴一峰《青城图》 ,张善子《画虎》, 周竹邨《内江糖房》……稍长,常随六叔性初往来於一峰草堂…… 不想事逝往年,时代变迁,却少交往而庭冷。七十年代中,吴一峰先生多下基层“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临场挥毫,不辞劳苦。与工农兵一道深入生活,话说体验。先生气质,颇得改造成就,更与群众打成一遍。记得曾与予言:[年轻人要多画劳动生活。仕女,是封资修的东西,不要画。]先生言语不多,极合当时。
文化大革命过后,老先生们纷纷”解放”,艺术思想,笔墨个性,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开。久不能作画的吴一峰先生重获自由。然,时常不忘下放劳动生活。虽苦,却依旧留恋山川,热爱自然。那年,冯健吾先生平反,来成都养病。为其接风,吴一峰,刘既明,张采芹诸老,小聚于成都奎星楼冯石甫先生宿所。时,予为晚辈在坐。席间众老皆不善饮,半杯为限。虽少,亦酣也。罢席而挥毫,健吾老为主客先启,调墨弄笔,一写《画屏山图》。稍后,一峰老即兴挥就《米益湾丘农场》。笔收,众老笑曰,真乃大走客,过处必记,难忘山水情也。
八十年代,予在成都劳动人民文化宫开个展,吴一峰先生时已近八十岁,得知后,由桂花巷赶到提督街。并相约赵蕴玉,岑学恭二位老师来提携后生,为晚辈捧场,已很感人。更细审其笔墨色水,花鸟山水后,拍着予肩说道:[世侄笔墨见长,自学艰难。不要歇气,不要歇气。]并教予怎样掌握连史纸性能之类自已摸索多年的临案经验。(当时成都只有连史纸即夹江纸,这种纸吸水性不太好)。吴一峰先生四十年代后已不收弟子,但凡对喜爱和学习书画后进者,绝无保守,孜孜教益不吝已有,更使人佩服。
值此吴一峰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之际,回思往夕,追忆先贤,虽无惊天动地之举却于平凡琐事之中足见高尚品质。道德人间,永延千古。
木邨 二千零零七年八月
忽忆前辈 想见大作 道德人间,永延千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