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盐菜 发表于 2006-10-23 18:38:55

古城清溪

  清溪古城为汉代始建,历代扩修,唐时初具规模,清代最为完美。因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地理上又北接雅安,南连西昌,东接乐山,西通康藏,是雅、宁(西昌)、康(康定)、乐四属交通枢纽。旧时的丝道、茶道、盐道都在这里交汇,所以自秦汉开始到1950年汉源县解放,历代郡、州、县治地,均设于此,设治时间长达1000多年。鼎盛时期的清代,城内有9街18巷,南来北往的商贾川流不息。城外不仅有护城河,还有隍堑(没有水的城壕),东、西两条河,水流清澈可鉴,故名清溪。

  旧时的清溪城设置齐全,有文、武衙署,学署,拷棚,文庙、祠宇等28座;还有牌坊、楼、亭18座。由于防守的需要,南北城门处还设有营盘驻军,西门处有大较场,用作练兵习武。如今这些设置虽已废弃,但古貌依稀。护城河没有了清水,但壕堑仍在,充满古城韵味的北城门洞,仍然是居民们进出的通道。打着红红绿绿广告雨伞的妇女,驾着鲜色摩托的小伙,赶着驮马的老农,全都从这高耸威严的城墙下、幽长阴暗的甬道里进进出出,将悠长的历史压缩成一幅亮丽的风俗画。

  古城保护最好的当数文庙。高高的“万仞宫墙”色彩斑驳,仍有皇宫般的气势,大墙内古杉参天,斗拱重檐、琉璃碧瓦的大成殿,冠戴般的棂星门,还有滴水桥,泮池,礼乐亭,千年紫荆,百年丹桂,古铜香炉……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棂星门,这座四柱三间三层的石牌坊,坊身布满浮雕,坊顶有4根龙缠冲天柱,全是镂空雕龙,精妙无比,全国罕见。浮雕图案中状元打马游街图特别有趣,状元固然喜气洋洋,百官也形态各俱,惟妙惟肖。还有2002年才立的状元碑,将1978年恢复高考后,汉源县文、理科高考前三名的考生大名全部隽刻在上,由此可见人们对知识的重视,因此孔庙保护得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老街不如孔庙保护得好,但徜徉其中也有意趣。街面的石板虽然已被混凝土路面取代,但两旁的民居大多数仍然为一楼一底木结构房,还有大天井套小天井的深深庭院,雕花檐角,小方格木窗。行走间,不时可见居民门前摆着的豆腐摊,鲜嫩的豆腐放在小木架上,令人怦然心动。还有那高梁斗拱的屋檐下垂下长串的玉米棒子,在斜阳照射下泛起金光。在一座木楼前,陪同的退休镇干部老任介绍,这是当年的“永发店”,相当于现在的==宾馆,据说有300多个床位,可见当年的清溪人气之旺。


古丝道、茶道、盐道交汇的地方

  在古代,清溪是四川的重要交通枢纽。当时的牦牛道、沈黎道、清嘉道交汇于此。牦牛道为南方丝绸之路北端之一段,是四川五路驿道干线之一,凿于汉代,起自凰仪堡(今属荥经县),经清溪、九襄、西昌、云南,达缅甸;沈黎道是连接川藏的主要通道,凿于汉代,起自凰仪堡,经清溪、富林,沿大渡河进入泸定,再达康定,为茶马古道之“官道”,南路边茶主要由此进入藏区;清嘉道凿于秦汉,起自清溪,经九襄、皇木入峨边、峨眉达乐山,乐山的食盐由此道运到清溪,再入藏区,因以运盐为主,所以有“盐道”之称。

  这条重要的古驿道虽然废弃多年,但是出清溪古城北门沿山而上5华里,到达王建古城遗址后,仍可见到保存完好的古道。

  王建城遗址呈梯形,南北长600余米,东西宽约200米。据汉源县志记载,这里是汉武侯的置军旧垒。为确保清溪县城的安全,唐代的韦臬、李德裕先后于此增置三堡,至五代王建置城,故名王建城。如今旧城已毁,然城外的3处古堡废迹仍然可见,而且城尾仍有两户农家居住。南北走向的清溪古驿道从古城中心穿过,古道两旁的宅基地里虽种上庄稼,而残墙破窗犹存,据说这里当年也是背夫的一个驿站。背夫们晚上到达这里,放下沉重的“背子”,吃顿饱饭烫个脚,睡个好觉,第二天又走。要知道,从这里到清溪城,短短5华里,背夫们还要走整整一天!

  古道约两米宽,用不规则的石块铺成。古时无数的丝绸、边茶和食盐就从这经过。每个石块都光溜溜的,可以想象上边留下多少人的脚印,浸透了多少背夫的汗水。记者沿古道向深山走去,越走风越大,真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据介绍,由此而上,翻过海拔2900米的相岭山到达凰仪堡,约60华里。古道盘山而上,中间要经过24个“之”字拐,称为24盘。这天,云雾低垂,站在王建城遗址,相岭山直插云霄。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行路之难,远非当代人所想象。


古城劲风

  清溪以劲风著称,是一座建在风口的县城。的确,清溪位于大相岭下的山地平台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与山脉河谷走向一致。狮子沟、磨子沟、黄沙沟、碗厂沟,几条沟的沟口齐对清溪,每年三、四月,西北气流频繁入侵,大风常有出现;五至九月,由于强烈热力对流,又形成雷雨大风。每曰午后,山风劲吹,依山顺势,俯冲而下,最大风级可达10级。

  “风洞涛声”,是汉源县志记载的汉源旧八景之一。据载,清溪附近有一座风洞山,为一石岩溶洞。洞的宽、高各10余米,分内外两进,内洞深不可测,寒气浸骨。每天午末时刻,白云即从洞口出,随后冷风即至,初时犹小,越吹越大,屋瓦雷鸣,势若波涛,冬春尤甚。清代文人张维斗有诗曰:“山根石窦断岩西,传是飞廉素所栖;夜半忽闻狂吹发,恍疑瀑布下前溪。”据说现在洞内尚有残碑3通,字迹剥落。洞外有风神庙残迹。据载,过去每年二月,历任知县都要率众备牲醴往祭,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相沿到民国,解放后祭废。记者欲去探访,被告知今已倾圮,仅有半截断碣,没于荒烟蔓草中。

  清溪风大干燥,很适宜花椒生长。相传当年唐僧西天取经路过此地,将一木杖插于土中,不久即长成花椒,从此繁衍开来,成为地方特产。汉源花椒粒大,色泽红润,醇麻可口,史籍记载,自唐代元和年间便被列为贡品,达千余年。至今,清溪花椒仍是当地农民的一大经济项目。






以上都不是本人之作,引用坛里的哈

周进 发表于 2006-10-23 19:53:18

欢迎新朋友!:)
不是原创没关系,在发帖子时注明是转帖就可以了.:)

干盐菜 发表于 2006-10-24 19:16:31

上面本人弄错了,是应用其他很多地方的。然后我把他它们组合起来的

北门茶客 发表于 2006-12-12 23:49:10

清溪文庙很古朴,值得一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城清溪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