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蒋公与党国要人以及其国学功底
蒋公,1975年4月5日因心脏病在台湾省台北逝世,享年88岁。遗体葬于桃园慈湖。著作有《西安半月记》、《中国之命运》、《蒋总统集》等。<BR><BR> 蒋介石自题联<BR><BR>冬天饮寒水;<BR>雪夜渡断桥。<BR>──1948年自题<BR> 1948年美国人的态度使蒋介石陷于十分窘迫的地位他感到大势已去,局面难以支撑。12月中旬找副总统李宗仁商量与共产党和谈之事,希望李宗仁能顶起与共产党和谈的局面。蒋介石提出了由他主动下野,李宗仁以代总统身份与中共和谈的方案。这个方案,遭到了桂系首领白崇禧的反对。白崇禧认为,既要谈判,李宗仁就必须任正式总统,否则名不正言不顺。白崇禧于12月24日发表通电,提出和中共和谈建议,呼吁和平,意在要蒋介石辞职。于是在国民党内部刮起了一股要求蒋介石立即下野的政治风。国民党各派政要或小声规劝,或对白电加以默认。蒋介石更加感到万念俱灰,心情极为悲凉。在这年的年底写下了这一副<nobr><b class="kgb" style="BORDER-RIGH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 0px; PADDING-LEFT: 0px;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BORDER-LEFT: 0px; CURSOR: hand; COLOR: #0000ff;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0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对联</b></nobr>。此联确实能反映出蒋介石当时内外交困的凄凉情景。<BR><BR>浩气远连忠烈塔;<BR>紫霞笼罩宝珠峰。<BR>──自题墓亭<BR>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在江苏省南京紫金山南麓紫霞洞前自选了一块墓地,先建墓亭,名曰“正气亭”。1947年9月动工修建,并亲自撰此墓亭联。谁千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蒋介石的这一美梦随即破灭。<BR><BR>千秋气节久弥著;<BR>万古精神又日新。<BR>──自题<BR> 录处《古今名家楹联精华》一书。<BR><BR>以国家兴亡为己任;<BR>置个人生死于度外。<BR>──自题<BR> 原台湾省台北的“总统府”礼堂,中间挂着蒋介石的肖像,两傍挂着他自题的这副对联,此联联意虽好,但实际上言行不一,与事实相谬之甚也。<BR><BR>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BR>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BR>──自题<BR> 录自《古今名家楹联精华》一书。<BR><BR>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BR>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BR>──自题<BR> 录自《古今名家楹联精华》一书。<BR><BR> 蒋介石撰题联<BR><BR>顶天立地;<BR>震古铄今。<BR>──题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山马头岗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1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BR>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位于广州市白云山马头岗山麓。1943年2月,国民政府组成中国远征军,派遣民国革命军新编第1军(简称新1军)赴缅甸与日军作战。抗战胜利后,新1军回国驻守广州,军长孙立人在白云山马头岗征地建墓,安葬在缅甸捐躯的将士,1947年9月落成。公墓有蒋介石所撰题的这副对联,对联前有两座威风凛凛的战士塑像,还有以印缅作战时发射后的空弹壳铸成的铜鹰(该军军徽是鹰)。对联、塑像及铜鹰均已毁去,今只留下纪念塔、墓碑、牌坊两旁的门楼和纪功亭。<BR><BR>一望山多竹;<BR>能生夏日寒。<BR>──咏竹<BR> 1892年蒋介石5岁。父母及祖父深恐他顽劣成性,贻误终生,于是决定在他未及人学年龄时,提前请师设塾,让他收心学习。蒋介石的启蒙老师是任介眉,这个人是个老秀才,对待蒙童的严厉和暴虐是远近闻名的,连顽劣难驯的蒋介石也难以忍受他的酷虐。因此,1894年,又改从蒋谨藩为业师。学习中,蒋介石即已显示出超出同辈小伙伴的智力和能力,业师蒋谨藩经常对蒋母说:令郎天资颖异,他日必成大器,汝节操贞洁,天固有以报也。儿子得到老师的夸奖,作母亲的当然十分高兴,也更坚定了望子成龙的信心。1899年,蒋母得知县名士姚宗元在自己娘家葛竹开馆授业,于是决定将蒋介石送往葛竹,到姚宗元开设的“溯源堂”受业。姚宗元是地方名士,学有根基,蒋介石得其指导,学业长进很快。有一次,姚先生命蒋介石以竹为题,作一对联,蒋介石应声吟出此联。姚宗元对此颇为赞赏。从此常对蒋介石的娘舅们说:“汝甥悟力非常,若教养得法,前程岂可限量!”<BR><BR>养天地正气;<BR>法古今完人。<BR>──题福建省厦门鼓浪屿天地正气石壁<BR> 1923年1月,蒋介石在福建省厦门鼓浪屿游览,见石壁间刻有“天地正气”四字,顿起雅兴,挥笔写下了此联。<BR><BR>英名万古传飞将;<BR>正气千秋壮国魂。<BR>──题江苏省南京国民党空军烈士墓<BR> 1937年9月南京航空公墓建成。公墓内安睡着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172名空军将士,公墓牌坊背面刻着蒋介石亲自撰书的此联。<BR><BR>浩气远连忠烈塔;<BR>紫霞笼罩宝珠峰。<BR>──1947年9月题江苏省南京紫霞湖正气亭<BR> 正气亭位于紫霞湖东岸,紫霞洞前,介于中山陵和明孝陵之间。亭为方亭,重檐飞角,上盖蓝琉璃瓦,苏州<nobr><b class="kgb" style="BORDER-RIGH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 0px; PADDING-LEFT: 0px;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BORDER-LEFT: 0px; CURSOR: hand; COLOR: #0000ff;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0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花岗石</b></nobr>基础,大红立柱,彩绘顶梁,金碧辉煌。亭后花岗石档土墙中央镶嵌一块碑刻《正气亭记》,碑文为孙科撰写。原来“正气亭”三字为蒋介石亲书,并撰书楹联一副,上联“忠烈塔”,指阵亡将士纪念塔。下联“宝珠峰”,指明孝陵宝顶独龙阜玩珠峰。上款署“民国三十六年九月”,下款署“蒋中正”。<BR><BR>克敌受降,威加万里;<BR>名城揽胜,地重千秋。<BR>──题湖南省芷江抗战胜利受降纪念坊<BR> 1945年8月,日军无条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在湖南省芷江县举行了世人瞩目的受降仪式,次年建造了“受降纪念坊”,蒋介石亲自撰书的这副对联,就镌刻在紫红色的牌坊石柱上。<BR><BR>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BR>光前裕后,所望孝子贤孙。<BR>──题浙江省奉化县溪口祖居中堂<BR> 这是蒋介石撰书浙江省奉化县溪口祖居丰镐房中堂“报本堂”之对联。联语提倡“至德要道”等等,其人言行如何,世人尽知。<BR><BR>芳烈长存,为国家尽忠、民族尽孝;<BR>英豪继起,信抗战必胜、建国必成。<BR>──题广西省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牌坊(正面内柱楹)<BR><BR>胜迹画图中,莫辜负此日登临,倚山枕诸;<BR>奇才诗酒老,曾记否当年狂放,动地惊天。<BR>──题安徽省马鞍山翠螺山采石机太白楼<BR> 1935年3月,蒋介石同宋美龄、美国顾问端纳等自南京驱车来到著名的游览胜地翠螺山采石矶,观看了历代文人墨客所题的诗词和对联,蒋介石即兴撰写了此联。<BR><BR> 蒋介石贺赠联<BR><BR>安危同仗;<BR>甘苦共尝。<BR>──蒋介石贺何应钦60岁寿诞<BR> <BR>宁静致远;<BR>澹泊明志。<BR>──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贺陈布雷50岁寿诞<BR> 1939年11月26日,蒋介石的幕僚长、国策顾问陈布雷50岁寿辰,蒋介石以此八字为贺,并附书云:布雷吾兄,战时无以祝嘏,特书此联以赠,略表向慕之意。<BR><BR>天下皆尊一老;<BR>文章独擅千秋。<BR>──蒋介石贺马相伯100岁寿诞<BR> 1936年马相伯被推举为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和全国救国会的执行委员,救国会的许多活动和宣言都是以他的名义或以他领衔进行或发表的。马相伯批评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碰到只有自己五分之一的日本的侵略,竟不敢出来抵抗,这叫做‘缩头乌龟’……人民要出头抵抗,政府还要压迫呢!”甚至直接抨击蒋介石,“中央就好比会长,终身委员长就是皇帝,委员长做了这许多年,失地也失得不少了,难道委他的人民不该有所表示么?”“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这是一定的结果”。蒋介石对此当然非常恼火,但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爱国老人,又怎能奈何?11月,国民党当局逮捕了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七名救国会领袖,马相伯、宋庆龄等积极参与营救。马相伯致信冯玉祥,说沈等“血心爱国,人人钦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杀一不义,文武不为”,愿以首领担保七君子无罪。消息传出,蒋介石对于右任说:“你的先生闹得实在太凶了!”于右任只好请天主教南京教区主教于斌帮忙,把马相伯请到南京,并借震旦大学停止对马相伯薪金供奉之际,于1937年2月提请国民政府任命马相伯为国民政府委员。这年也是于右任的60初度之辰,马相伯作了一首诗相慰勉。马相伯一向很少作诗,98岁的年纪为弟子的生日作诗,可见他对于右任的器重。卢沟桥事变后,于右任从马相伯的安全考虑,劝他先移居桂林,后又再请移居昆明,在绕道途径越南谅山时,马相伯突然病倒,在病中迎来了他的百岁寿诞。1939年4月6日是马相伯的期寿之日,全国各地同胞同为这位“中兴人瑞”举行遥祝百龄典礼,战时陪都重庆各界在银行公会举行集会庆祝。<BR><BR> 蒋介石撰挽联<BR><BR>赴义至勇;<BR>秉节有方。<BR>──挽张淮南<BR> 张淮南(1904-1941),名冲,字以行。浙江省乐清人。国民党左派。坚持<nobr><b class="kgb" style="BORDER-RIGH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 0px; PADDING-LEFT: 0px;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BORDER-LEFT: 0px; CURSOR: hand; COLOR: #0000ff;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0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孙中山</b></nobr>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曾与冯玉祥等发起组织中苏文化协会,致力中苏友好。在抗日战争中拥护<nobr><b class="kgb" style="BORDER-RIGH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 0px; PADDING-LEFT: 0px;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BORDER-LEFT: 0px; CURSOR: hand; COLOR: #0000ff;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0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中国共产党</b></nobr>的统一战线政策,代表国民党与中共代表周恩来合作相处5年,做了许多有利于团结抗战的事。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苏联顾问处中将处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1941年8月因患恶性虐疾不幸逝世,享年39岁。毛泽东和周恩来、叶剑英等都写了挽联。在重庆追悼会上摆着蒋介石送的这副挽联。<BR><BR>主义扬中外;<BR>精灵炳日月。<BR>──挽孙中山<BR>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率兵征讨叛军陈炯明的蒋介石于3月20日在宁城设灵牌祭奠孙中山总理,孙中山尊为国父,蒋介石撰此联悼挽。<BR><BR>讨逆立功先我死;<BR>冲锋摧敌世尽惊。<BR>──挽讨伐陈炯明阵亡将士<BR><BR>旧伦理中,新思想之师表;<BR>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BR>──挽胡适<BR>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騂,字适之,安徽省绩溪人。早年接触新学,信奉进化论。1910赴美国,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同年7月回国,任<nobr><b class="kgb" style="BORDER-RIGH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 0px; PADDING-LEFT: 0px;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BORDER-LEFT: 0px; CURSOR: hand; COLOR: #0000ff;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0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北京大学</b></nobr>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发表新诗集《尝试集》,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提出“多研究此问题,少谈些主义”。倡导“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影响颇大。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宣扬“好人政府”和“自自治联邦制”的主张。1925参加段祺瑞策划的善后会议。1928年后,发起人权运动,反对国民党实行独裁与文化专制主义,倡导自由主义。“9·18事变”后,创办《独立评论》,主张“全盘西化”。1938年任驻美大使,代表国民政府签订了《中美互助条约》。1942年任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任国民大会主席,领衔提出《戡乱条例》。1948年美国。1958年4月返回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胡适文存》等。1962年因心脏病猝发去世,蒋介石亲往吊唁,灵堂上摆着蒋介石撰送的这副挽联。<BR><BR>中华军人魂,仁者必有勇;<BR>世界烈士血,异域永增光。<BR>──挽缅甸战役仁安羌大捷阵亡将士<BR> 1942年4月19日仁安羌大捷,是中国国民革命军入缅远征军新编第38师第113团,在缅甸仁安羌救英军大胜日本常胜军第33师团之世界著名战役。孙立人将军和他所率领的抗日将士们之千秋功业永垂青史。<BR><BR>祸及贤慈,当年顽梗悔已晚;<BR>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BR>──挽生母王(采玉)氏<BR> 1921年6月,蒋介石生母王采玉病逝于浙江省奉化溪口。孙中山亲书“蒋母之墓”四字之碑,并刻有蒋介石亲笔撰书的此挽联。王采玉:蒋介石生母──蒋介石之父蒋明火之填房(原配徐氏,蒋介石出生前已仙逝)。蒋明火继承其父蒋玉表(蒋介石之祖父)在奉化溪口镇上开设玉泰盐铺,售卖油、盐等各样日用杂货,将盐铺业务推至顶峰,在当地算是薄有势力的人物。<BR><BR>转战徐淮,早识精忠能报国;<BR>同舟风雨,眷怀节烈倍含悲。<BR>──挽李必蕃<BR> 李必蕃(1892-1938),湖南省嘉禾人。任国民党陆军第23师师长,是蒋介石的同学。1938年5月于山东省荷泽郓城抗击日寇时牺牲。时武汉各界举行了追悼会,蒋介石撰送了这副挽联。<BR><BR>秉节之来,捍国卫民方奇异;<BR>存仁而达,唁生吊死倍哀思。<BR>──挽饶国华(成都会场)<BR> 1937年8月,日寇猛扑南京。川军第23集团军第145师师长饶国华因掩护友军撤退,不幸中弹身亡。四川各界举行了盛大追悼会,蒋介石撰写了两副挽联(见本联和下接一联)。<BR><BR>虏骑正披猖,闻鼙鼓而思良将;<BR>上都资捍卫,昌锋镝以建奇勋。<BR>──挽饶国华(重庆会场)<BR><BR>砥柱峙中流,终仗威棱慑骄虏;<BR>星芒寒五丈,不堪珍瘁恸元良。<BR>──挽宋哲元<BR> 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山东省乐陵人,行伍出身,著名抗日将领。早年在冯玉祥部任旅长、师长。中原大战为蒋介石收编,后任热河都统、陕西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军长、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3年率部在喜峰口至罗文峪的长城线上抗击日本侵略军。1935年华北事变中,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1937年“7·7事变”中,所部曾奋起抗战,后任国民党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由于蒋介石排斥异己,后又被撤消。宋抑郁成疾,于1940年3月25日病逝四川绵阳,蒋介石挥笔撰送了这副挽联。<BR><BR>绝塞扫狂夷,百战雄师奋越石;<BR>大风思猛士,九边毅魄拟睢阳。<BR>──挽东北军将领刘桂五(刘馨山)<BR> 原东北骑兵18团团长刘桂五,西安事变时是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的得意助手,后加入东北先遣军,在绥远一带抗日有功,1938年4月在固阳县战斗中壮烈殉国。蒋介石派人送去了这副挽联。<BR><BR>落日黯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BR>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BR>──挽吴佩孚<BR> 直系军阀吴佩孚,是“2·7惨案”的罪魁祸首。吴佩孚(1874-1939),字子玉,山东省蓬莱人,秀才出身。直系军阀首领。1898年投军,曾任北洋军第三镇曹锟部下管带,第三师团、旅、师长。1919年五四运动时,以“爱国将领”姿态,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后任两湖巡阅使、直鲁豫巡阅使。1923年残酷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制造二七惨案。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奉系打败。1926年其主力在湖北被国民革命军打败。1927年逃至四川,依附地方军阀杨森等。“9·18”事变后,蛰居北平[今北京]。<BR><BR>[此帖子已经被用户于2007-9-9 9:40:09编辑过]
耄寿喜能斫,忧时何意成千古;<BR>中原终克定,告庙勿忘慰九泉。<BR>──挽郭沫若之父郭朝沛<BR> 1939年7月,郭沫若之父郭朝沛病逝,享年86岁。郭朝沛,四川省乐山县人。一生从事酿酒、烤烟等业,亦懂医术,为人乐善好施,声望很高。其子郭沫若时任军事委员会第三厅厅长,正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蒋介石撰此联相挽。<BR><BR>雄才冠群英,山河澄清仗汝绩;<BR>奇祸从天降,风云变幻痛吾心。<BR>──挽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BR> 戴笠(1879-1946)。字雨农,浙江省江山人。中国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黄埔军校第六期肆业。曾任蒋介石侍从副官、复兴社特务处长、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副局长和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主任。后从北平[今北京]飞上海途中坠机而死。蒋闻迅悲痛欲绝,并亲自公祭除书写“碧血千秋”四字外,还撰写了这副挽联。<BR><BR>善战久知名,讵冀妖氛摧猛士;<BR>临危能授命,好将浩气振军魂。<BR>──挽国民革命军第85军第89师的529团团长罗芳珪<BR> 罗芳珪(1907-1938),字建唐,湖南省衡东县新塘镇百叶树村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1934年就任国民革命军第85军第89师的529团团长。在护防南口的战役中,沉着应战,奋勇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1938年3月到鲁南参加台儿庄战役战斗。4月6日下午,罗芳珪团长与李友益副团长在大顾珊村外察看地形,准备进行夜间袭击,5时左右查看地图时,突然遭到日军的炮火袭击,罗、李二人当场倒在血泊中,光荣牺牲。5月罗芳珪烈士的灵柩运往湖南,《大公报》以大字标题“抗战名将罗芳珪灵柩抵汉,即将运湘安葬”,副标题是“扼守南口、威震中外,台庄会战、为国捐躯”进行报导。在这篇报道中,介绍了罗芳珪烈士的生平和抗战事迹,对烈士给予高度评价。在衡山各界人士参加的烈士追悼会上,全县父老乡亲沉痛悼念英雄。参加会议的人们唱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更增加了追悼会场悲壮凄苍的气氛。军事委员长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以及众多的国民政府要人何应钦、孔祥熙、李济深、邵力子等60多人送了挽联。为了表彰罗芳珪烈士的功绩,国民政府追认罗芳珪烈士为陆军少将衔。1988年中共民政部正式追认罗芳珪为革命烈士。<BR><BR>坚苦矢成仁,终古光腾孤岛血;<BR>英魂应不泯,从今怒吼浦江潮。<BR>──挽谢晋元<BR> 谢晋元(1905-1941),广东省蕉岭人。抗日战争时任第88师副团长,孤军坚守四行仓库与敌激战4昼夜,后奉命率三百多人退入公共租界,遭羁禁3年。1941年4月24日为叛兵所刺杀。<BR><BR>大地遍干戈,正倚贤郎同扫荡;<BR>寸心怀饥溺,遥瞻慈范更低徊。<BR>──挽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之母刘肃端<BR> 1942年1月14日,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母亲刘肃端病逝,享年76岁,桂林万人吊丧。由蒋介石署名,代表宋美龄撰来挽联寄怀。<BR><BR>毕生广造英才,化育百年尊绛帐;<BR>临死尚饶狄忾,精神万古式黄炎。<BR>──挽马相伯<BR> 马相伯(1840-1939),中国近代教育家。原名建常,又名良。江苏省丹徒人,自幼信奉天主教。1870年获神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徐汇公学校长、清政府驻日使馆参赞,参与滚蛋务活动。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1905年创办复旦公学,任校长,免费收留来沪避清廷通缉的于右任就读。1913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9·18事变”后,坚决主张团结抗日,积极从事抗日活动,被尊为爱国老人。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7年任国民政府委员。后在越南谅山病逝。著述收入《马相伯先生文集》。<BR><BR>搏斗太空,非成功即成仁,无负十年教训;<BR>死生常事,惟为国不为已,永怀万古云霄。<BR>──挽国民革命军空军少尉飞行员陈怀民<BR> 陈怀民(1916-1938),江苏省镇江县人。国民革命军空军第4航空大队第21中队少尉飞行员。生前曾说:“每次飞机起飞的时候,我都当作是最后的飞行。与日本人作战,我从来没想着回来!”1938年武汉“四·二九空战”中,所驾战机在击落日军1架战机后,受到5架敌机围攻,飞机油箱着火。当时本可跳伞求生,但他猛拉操纵杆,战机拖着浓浓的黑烟,向上翻转了180度,撞向从后面扑来的敌机,与日本吹嘘的所谓“红武士”高桥宪一同归于尽,为中国空军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史诗。战后武汉各界在汉口总商会举行隆重追悼大会,悼念陈怀民等在空战中英勇殉国的空中勇士。蒋介石送来了这副挽联。<BR><BR>碧血卫山河,百里危城,留与社会树模范;<BR>浩气存天地,千秋青史,合为民族表英雄。<BR>──挽范筑先<BR> 范筑先(1881-1938),原名金标,字竹僊。山东省馆陶南彦寺村(今属河北)人。早年在北洋陆军服役。后在冯玉祥部任高级参谋。1936年任山东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长。“7·7事变”后,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不战而逃,范筑先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建立鲁西北抗日地方政权,组织了近二万人的民军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并恢复了22个县的政权。1938年11月14日,在日军进犯聊城,次日城陷,因内奸出卖而壮烈殉国。<BR><BR>危难仗匡扶,荡扫倭氛,帷幄谋谟资擘划;<BR>交期存久远,忽传噩耗,海天风雨吊英灵。<BR>──挽同盟国中国战区第6集团军司令史迪威<BR> 1945年10月18日,62岁的史迪威上将回国出任军需装备委员会主席。不久刚刚卸去陆军参谋长职务的马歇尔将军接到了赴华调处的使命。史迪威告诉马歇尔将军派来向自己征求意见的助手,马歇尔在中国的使命绝对不可能获得成功!1946年1月史迪威出任第6集团军司令,兼管西部防御司令部的工作。10月12日63岁的史迪威上将因患肝病不治而与世长辞。根据这位为人正直、性格刚烈的上将在生前留下的遗愿,没有举行葬礼,没有保留骨灰,遗体火化后被撒进了太平洋。远在南京的国民政府也为史迪威将军召开了追悼会,蒋介石委员长亲笔撰书了这一副挽联。<BR><BR>执干戈以卫家邦,壮志不还,拼取忠忱垂宇宙;<BR>闻鼓鼙而思将帅,国殇同哭,忍标遗像肃清高。<BR>──挽王铭章<BR> 王铭章(1893-1938),四川省新都人。历任川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后任师长,继授陆军少将衔,中将衔。抗日战争时,参加台儿庄战役,率军驻守滕县,与日军激战时中弹殉国。<BR><BR>虎头食肉负雄资,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BR>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末集,虚予期望痛如何?<BR>──挽中国远征军第一路200师师长戴安澜<BR><BR>人间难得是弟兄,岂期行役增忧,竟以参商成永别;<BR>地下倘应觐父母,为报余生许国,终扶华夏慰吾亲。<BR>──挽同父异母长兄蒋介卿<BR> 蒋介石父亲共有6个子女,元配徐氏生下一女一子,分别取名瑞春(女)、瑞生(蒋介卿、周康)。第一继室孙氏无出。第二继室王氏生二子二女,依次取名瑞元(蒋介石)、瑞莲(女)、瑞菊(女)、瑞青。蒋介石与瑞春、瑞生虽然都是同父异母,但感情迥然不同,对瑞春长姐如母,十分尊敬,对瑞生则爱恨交加,常生厌念。他对同母弟妹感情都很融洽,尤其对于早逝的瑞青怀念深切。1936年12月溪口任姓修谱,借重蒋介卿名望,聘他为修谱大总裁。一天下午,蒋介卿正在武山庙看戏。正在兴味十足的时候,忽有人来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变,先生(蒋宅之人对蒋介石称呼)在西安被扣,生死不明。”蒋介卿素有心脏病,经此一吓,脸色大变,当即离席回家,一病不起,待蒋介石回到南京时,已奄奄一息。其女华秀向蒋介石电告病情,蒋发来回电“昨接华秀电,长兄有病,在家静养,派人送参。”当十支人参送到溪口,蒋介卿已于12月27日一命呜呼。蒋介石在南京安排西安事变后事之后,于1937年1月3日匆匆赶回溪口,一方面是为了静心养伤(西安事变翻墙出逃腰背受伤),一方面也为了吊唁长兄。蒋介石亲书这副挽联挂在蒋介卿灵堂中间,以表达手足之情。1937年4月14日,蒋介卿出殡,蒋介石主持了葬仪,许多人借此机会前来吊唁,大大增添了热闹的色彩。帐房唐瑞福负责签到。据他回忆,签到的有林森、居正、阎锡山、冯玉祥等等。出殡之时满街是人。蒋介石自兼校长的武岭学校童于军全部出动,上街站岗放哨维持秩序。唐瑞福说:“那天附近村庄来人不少,只要进人灵堂,都可就桌吃斋饭,吃了一席又一席,究竟办了多少桌斋饭也算不清了。”溪口人把介卿出丧称为“大出丧”。最后蒋介石还是为他的长兄争足了“面子”。<BR><BR>光复志节已至最后奋斗关头,那堪吊此国殇,果有数耶!<BR>革命事业尚在共同完成阶段,竟忍夺我元辅,岂无天乎!<BR>挽匾:党国精华<BR>──挽陈诚(联、匾)<BR> 1964年10月,医生检查发现陈诚肝癌已到晚期,蒋介石获悉后即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来挽救他的生命”,由中外医疗专家组成“诊疗小组”日夜照顾。还亲自打电话将陈诚两个在国外的儿子召回服侍其父。每隔时日,蒋氏夫妇就到陈宅探望病情。无奈陈诚身患绝症,不能起死回生,终于撒手人寰。临死之前,他口授三条遗言:<BR> 一、希望同志们一心一德,在总裁领导之下,完成国民革命大业。<BR> 二、不要消极,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国军民共此患难。<BR> 三、党存俱存,务求内部团结,前途大有可为。<BR> 仔细推敲陈诚遗言,不知是其疏忽还是有意,竟未见“反攻”、“反共”等字眼,很令人玩味。陈诚去世当天,蒋介石发布“总统令”:全岛党、政、军、学校、团体一律从3月6日-10日下半旗致哀;任命张群、严家淦、莫德惠等组成治丧委员会;并对陈诚“盖棺论定”,表彰陈诚“功绩”。他称赞陈诚:革命圣战,无段不从,烛照机先,深谋果断,……不辞艰危,不避劳怨……镇抚东南,秉承总裁指示,贯彻党的政策,以土地改革安定民生,以工业建设增强国力,俾党建设台湾三民主义模范省,承担反攻复国之大业。蒋介石撰送陈诚亲笔挽匾和挽联各一幅(副)。公祭之日,蒋介石先后在台北殡仪馆和墓葬地泰山乡两次向陈诚灵前致祭;蒋经国则整日侍候灵前,茶饭不进。在灵旁他曾对记者沉痛地说:“副总统的逝世,对党国来说,是一件无可比拟的重大损失;对我个人来说,乃是失去了一位追随近30年的导师”。陈诚去世,一方面使台湾政坛一度出现权力真空,国民党“副总裁”一职从此取消,“副总统”一职也一度虚悬下来。另一方面,也客观上加速了蒋经国接班的步伐。因为,陈诚已死,“副总统”空缺,谁是陈诚的继任,谁就将是“法统”的准继承人。这时,蒋介石拨拉着儿子接班的算盘绕开了弯子,掩耳盗铃,以欺民众。<BR><BR> 贺赠蒋介石联<BR><BR>一条竹杖担风月;<BR>两个空拳握古今。<BR>──戴季陶赠蒋介石<BR> 戴季陶集句:明·洪应明《菜根谭》联:“两个空拳握古今,握住了还当放手;一条竹杖担风月,担到时也要歇肩”句。<BR><BR>从容乎,疆场之上;<BR>沉潜乎,仁义之中。<BR>──孙中山赠蒋介石<BR> 1923年1月,蒋介石回到上海,拿着他在福建省厦门鼓浪屿题“天地正气”石壁的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呈给孙中山看,孙中山看后随即书赠了此联给蒋介石。<BR><BR> 悼挽蒋介石联<BR><BR>关怀之殷,情同骨肉;<BR>政见之争,宛若仇雠。<BR>──张学良挽蒋介石<BR><BR>追随逾五十年,谊如部属情若家人,两语忆亲题安危,同仗甘苦共尝,弥感深知蒙重任;<BR>哀思合亿兆众,世事方艰大云顿远,全民勉奋起团结,自强中兴复国,完成遗志慰公灵。<BR>──何应钦挽蒋介石(34+34=68字)<BR><BR> 总理以革命未竞事业付公,自受命而还历东征北伐戡乱,抗日宪政树宏规,溯五十年沾溉,<BR>追随饱渥领袖,深情叔倒契谊;<BR> 昊天俾旷代出类圣哲降世,从献身厥后秉大公至正盛德,休容阖泽流寰宇,纵一夕间尽瘁,溘逝长流民族,浩气党国馨香。<BR>──陈立夫挽蒋介石(48+48=96字)<BR>
[此帖子已经被用户于2007-9-10 0:06:41编辑过]
蒋公国学深厚,佩服! 呵,蒋光头,还是有两把刷子,看过一些他的日记,确实文笔不错的 成人者,必有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