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炜 发表于 2005-12-1 23:54:50

浸透妇女节血泪的犍为县节孝总坊

<div><font color="#555555"><font size="3"><strong>“牌坊,又称牌楼,是中国古代一种别具一格的纪念性建筑物,用以宣扬封建皇威、忠臣功德和孝子节妇的道德风范,是浸透了封建伦理文化观念、标榜功德善行的象征意蕴很强的建筑现象,多建于陵墓、祠庙、桥梁、街道等处,造型独特多姿;为歌功颂德,标举风范,其上多镌刻题字,设匾书楹,饰以图纹。<BR></strong></font></font></div><BR><div><font color="#555555"><font size="3"><strong>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长达两千数百年的国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提倡的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夫为妻纲”即男尊女卑,认为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庸和私有财产,女人的作用只是生育子女延续后代,她们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宋、明时代儒家思想发展到颠峰状态的理学,更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并将“理”运用于封建伦理道德,具体化便是“三纲五常”,纲常伦理被视为永恒的最高道德标准。对地位低下的妇女更提出了“从一而终”等许多行为规范,将女人推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虚伪封建道德的极端境地中去了。<BR><BR>贞节牌坊是封建伦理道德有力的宣传工具,沾满了旧时代不幸女子的辛酸血泪,是吃人礼教的实物证据。</strong></font></font></div><BR><div><font color="#555555"><font size="3">犍为县节孝总坊位于县城一条老街上口,为乐山市市级保护文物.节孝总坊的旁边是规模比较大的孔庙.可惜炜哥的相机没电了.不能让大家见到全貌.节孝总坊据说有500节妇.我数了一下数不清至少300以上.<BR><BR>想想皇帝三宫六院,嫔妃上千.日日夜夜欢.却要提倡贞节.也算幽默.他是怕自己忙不过来,被人戴绿帽子.故想此一狠招.几千载来中国妇女就惨了,死了男人,甚至于没有来得及同他圆房的男人,都要为此守节终身.按现代说法,心理都要守变态.<BR><BR>看看出过去,想想现在,女同胞们,你们翻身了,自由了,当家作主了,要珍惜呀!女同胞们一定要去此处忆苦难思甜一番的说.<BR></font></font><BR></div>正面<BR>正面保护标识<BR>

踏雪无痕 发表于 2005-12-2 13:54:29

现在,我们仍然需要贞节牌坊,需要一些庄严、神圣的东西!

陈炜 发表于 2005-12-2 00:00:04

<BR>石狮细部<BR>背面<BR>

仁者乐山 发表于 2005-12-2 01:15:32

唉,我真不想多说,贞节如何就沾满了古代女子的辛酸血泪呢?

刘相儒 发表于 2005-12-2 10:57:34

<div>女子贞节牌坊就象一条永远无法开启的贞操裤,将女人的阴户甚至灵和肉严严实实地封闭起来,的确令许多女人在生理上饱受折磨,在那个女子只能躲在绣楼上被男人猥亵和偷窥的时代,对一个女人来说,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但在只能看见萎缩的阳具的时代,它也的确让受折磨的女子享受了至高的荣誉,让人千载敬仰,男人们、女人们、官员们、百姓们都要从它们脚下或者说是胯下穿过(很多贞节牌坊的造型都太象一个梳着发髻理着云鬓戴着珠钗穿着喇叭裤的女人了)。现在,这些东西既然流传下来了,就成了一种历史,一种文化,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保护、好好珍视,让它继续流传,以现代人的眼光来阅读它,欣赏它,审视它。空口叫骂历史是没有用的,那最多只是叹息、警醒等,重要的是把对历史的仇恨演为改观现世的力量、智慧。</div>

周进 发表于 2005-12-2 18:04:00

<div>在封建社会,婚姻是包办的,几乎大都是先结婚后恋爱,或者说有的人根本就没有恋爱,死了夫君后却有了恋爱,但迫于封建制度,不敢敞开情怀,或许,这就是血泪吧.</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浸透妇女节血泪的犍为县节孝总坊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