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老壳 发表于 2005-11-18 07:27:05

失落不仅仅是李庄

<div>  “如果这是赛跑,四川的古镇已落后了一圈。”2005年11月11日晚,央视“魅力名镇”评选揭晓,李庄无缘全部奖项,遗憾落选──</div><BR><div>  “遗憾、失落。”以“发现李庄”而情牵李庄的作家岱峻,在他略显暗淡的办公室,无奈地冒出这两个词。“如果这是赛跑,四川的古镇已落后了一圈。”<BR>  2005年11月11日晚,央视“魅力名镇”评选降幕,四川唯一的种子选手李庄PK乌<BR>  镇,结果李庄遗憾落选,在6个单项中无一斩获。和两个月前四川的众多景点入列“中国之最”相比,这样的落差让许多人始料不及,而又“意料之中”。“四川的古镇也该是厚积薄发的时候了,再不寻求新的释放方式,将被江南水乡古镇挤垮。”采访中,存怀“文化忧患”的古镇保护开发专家们无不忧心忡忡。</div><BR><div>  李庄是独有的,能够在国内100多个入围古镇中过关斩将,尽展风采,最终跻身前26名;李庄又是失落的,失落的李庄折射了四川古镇的整体失落。<BR>  可以说,李庄的落选,第一次真正触及了四川古镇内心深处的痛!<BR>  “5年前很破烂的地方,现在依然破烂。有财力原因,有体制原因,更核心的是对古镇的价值保护开发意识有差距。”李庄的落选给四川古镇旅游热泼了一瓢冷水。</div><BR><div>  古镇,历史的一抹乡愁。<BR>  明清以来,四川所形成的古镇有4100余座。由于四川没有村庄,汉区农家皆是散户零星居住,古镇集聚街市、场镇、聚落、商埠、水陆码头、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一体,人文内涵极其丰厚。如此规模和特色,全国绝无仅有。四川<BR>  古镇的一砖一木都浸透了千年巴风蜀韵,信手拾一片树叶就能触及千年的脉动,处处是耕读社会的缩影,满眼人文经典和民俗瑰宝……<BR>  2002年秋,“四川十大古镇之旅”启程。省旅游局将黄龙溪、阆中、安仁、桃坪等十大古镇推向当年“十一黄金周”,这“一把火”点燃了四川古镇游热。<BR>  短短7天,千年古镇李庄涌进了来自香港、上海等地游客1.2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0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此间接待各地旅游团队120个,游客达62000多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000万元。<BR>  这是一次政府主导意义下的四川古镇的短暂亮相。在“古镇旅游热”的推动下,四川部分著名古镇的真实面目掀开冰山一角。而更多的古镇,却还处于浅表层次的自我欣赏阶段。“因为经济落后,因为容颜的破烂,许多古镇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个性几被淹没。”3年后忆起当年争抢古镇游风头的情景,眉山旅游爱好者刘甲东忍不住叹息。</div><BR><div>  无疑,李庄的落选给四川古镇旅游热泼了一瓢冷水。<BR>  周庄和李庄,“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两地同样拥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一个浓缩江南水乡风貌,一个尽显川南民居韵味。同样是镶嵌在长江流域的两颗明珠,一个绚丽多姿,光彩夺目,誉满华夏,蜚声海外;一个却养在深闺人未识,“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样是千年古镇,周庄仅0.4平方公里,2.3万人,2004年接待游客208万人次,旅游收入6亿元;李庄2平方公里,1.2万人,2004年接待游客却不到6万人。</div><BR><div>  显然,李庄“冷”,周庄“热”!<BR>  漫步李庄街头巷尾,禹王宫、东狱庙早已岁月尘封、一派荒凉;魁星楼虽恢复但还有待继续开发;园林绿化还未完全起步,镇上一些居民却建起了砖混结构的楼房,有的楼房还贴上了颜色不一的瓷砖;与旋螺殿遥相对望的是农家乐、OK厅。电线网犹如蛛丝,密密麻麻。这一切,与李庄应有的知名度相距甚远。“只有人文的热情,而没有实实在在的保护、开发动作,没有上下意识的统一,怎么能‘魅力’起来呢?”</div><BR><div>  见证、参与了李庄开发的作家岱峻一言概之。<BR>  “5年前很破烂的地方,现在依然破烂。有财力原因,有体制原因,更核心的是对古镇的价值保护开发意识有差距。”<BR>  采访中记者获知,5年前,宜宾有关部门将李庄沿江一排古建筑推倒,以滨江大道取而代之,仿古建筑不伦不类,自然河滩变成了河堤,江边古镇的特点丧失,码头文化也消失了。这成了李庄人心中永远的痛。<BR>  说起这件事,西南交大建筑学院教授季政富痛心不已。这位20余年跋涉于巴山蜀水寻访探究古镇踪迹、遗存和谜底,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古镇研究第一手图文资料的专家,对古镇保护现状并不乐观。他说,四川目前的古镇尚处在标本式、孤岛式的保护状态,缺乏整体概念,一些人总认为“拆掉古屋造洋楼就是奔小康”。忧心忡忡的季教授不知多少次与别人为此红脸。他疾呼,文化资产不可估价和再生,四川古镇的守候者们应该醒悟了。</div><BR><div>  而另一座古镇的现状也令人堪忧:地处犍为的罗城古镇,曾被誉为四川文化的“扛鼎之作”。11月13日,记者慕名走进这座生长在山顶上的船形老街,极目所至,到处都是川西乡镇的情景,街两边店外随处可见摆起门板的小摊。摩托车、自行车肆意穿行,一片杂乱无章。古镇的典雅,如今正被各种经改装后的百货店、日杂店、饭馆、旅馆、茶馆、影院等建筑物“破相”,挡住了原本是船形建筑的视线与风貌。难怪联合国官员肖斯塔科维奇在罗城考察后说,“许多事物在我们眼前老去了、消逝了,可是,我想,许多似乎已经时过境迁的事物最后会显得新鲜、强有力和永恒”。</div><BR><div>  四川古镇多年来积淀的人文传统不断遭致破坏,许多古镇、古街、古建筑,至今仍难逃被无情拆毁的厄运。<BR>  2004年,抗战时曾在李庄就学的著名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回到李庄。看见营造学社旧址已成了鸡舍,门前遍堆柴草,这位从李庄走出去的老人,眼里噙满了惋惜的泪水,“我要是有了钱,一定把这个院子买下来,建个纪念馆。”<BR>  这是一幅很让人伤感的画面。画面背后,既刻着老教授的记忆、辛酸与遗憾,也真实地写着四川古镇的沧桑、困惑与无奈。</div><BR><div>  从1992年到2004年底,我省公布了3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省政协最近的一份调研报告称“尚有古镇特征或较多历史文化名镇元素的大致有100多个”。然而,四川古镇多年来积淀的人文传统不断遭致破坏,许多古镇、古街、古建筑,至今仍难逃被无情拆毁的厄运。<BR>  何以保护?何以开发?何以凸显古镇的历史风韵和价值?事实上,许多古镇的守候者,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古镇的人文、历史的乃至旅游价值。即使意识到了,也因为古镇开发的“不成气候”而心有余而力不足。</div><BR><div>  18年前的江苏周庄,名不见经传,年收入不到100万元。为保护民居建筑的环境,周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乡规民约。当周庄的旅游价值慢慢得到体现的时候,老百姓明白了古老的周庄才是周庄人的命根子,开始自觉保护古镇。而在浙江乌镇和江苏同里古镇,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了保护古镇的意向,再不允许随意拆改。乌镇人、同里人吵过闹过,“掏自己的钱,管你政府什么事!”但是镇政府就是坚持原则,不让拆、不让造,已破坏的,还得抢救和恢复。</div><BR><div>  “古镇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味图快而配套设施建设又跟不上,对古镇将会造成毁灭性破坏。开发、保护要一环扣一环。”周庄每年拿出门票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古镇的维修和保护,是对这番话的最好诠释。<BR>  5年前,李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旋螺殿,门票只收5角钱,一年下来还卖不到1000张。5年后的2005年,李庄镇上几大寺庙都“圈地”收起了门票。有专家称,这是一种典型的急功近利短视行为,历史一挖掘,价值就出来了?真正缺乏的是长远规划、管理。这多少反映了四川古镇开发起步阶段的盲目与困惑。</div><BR><div>  与之相应,黄龙溪、安仁、洛带等古镇,虽大规模投入恢复、改造,但风貌犹存,不伤大雅,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前往观光,这样的眼光和意识难能可贵。<BR>  “古镇受到伤害,该反思的是政府,但受伤之后发起的古镇复兴运动,应该使古镇决策者更理智、更高效、更富有经验。”绵阳旅游爱好者杜金利感慨地说。</div><BR><div>  上里古镇是四川十大经典古镇之一。古镇二水环绕,有明清古街和众多的古桥、古塔、古泉、古宅院、古牌坊等,古风犹存,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2003年10月初,雅安市雨城区联手水乡周庄,意欲将上里古镇打造成四川境内著名的古镇旅游品牌。今年全省旅发大会召开前,250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砸”向古镇,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上里成为四川古镇的“特别看点”。<BR>  与东部古镇相比,四川古镇到底差在哪?有人说是缺钱,实际上是缺乏观念上的创新。<BR>  李庄镇党委书记孙远宾用“压力大”、“缓不过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面对这样一个祖宗留下来的古镇,感到责任非常沉<BR>  重,干得好,是责任,干不好则是罪人。”<BR>  每年全镇财力不到50万元,要为保护开发古镇干那么多事,钱从哪里来?何况,并不是每个人的古镇意识都强,条块垂直部门与古镇之间,还存在诸多的“扯皮”现象。而在古镇的促销上,孙远宾坦言,由于“包装”滞后,整体风貌欠缺,古镇的“主动促销”几乎为零。这也成为李庄落选的重要原因之一。<BR>  借助刚刚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契机,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李庄人已开始表现出成熟的一面。在近5年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的基础上,他们与同济大学全方位联手,以古镇保护、环境改造提升和旅游接待服务改善为切入点,打造旅游品牌,让文化与经济互动式发展。<BR>  这是李庄的理性觉醒。</div><BR><div>  记者手中有一份洪雅县高庙镇政府的招商资料,要全面开发古镇及周边的山水,需要投入上亿元,建成后年游客流量可达百万人,年创利润千万元以上,10年内可收回全部成本。已经快两年了,这份招商资料仍然只停留在纸上。镇党委副书记张富荣感言,“很多古镇资源没有高庙丰富,为什么却开发得好?关键是道路不畅,且没有资金投入。”或许,对于这个尚在偏僻中的古镇来说,实在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BR>  云南丽江年揽8亿元、江苏周庄年入账6亿元。当人们以艳羡的目光盘点着别人手中滚滚而来的财富,开始反思先行者江苏周庄的过度开发时,古镇的“市场面值”,又一次成了人们思索的焦点:四川古镇,到底该以怎样的姿态揭开神秘的面纱?</div><BR><div>  今年“五·一”期间,邛崃平乐古镇迎来了打造完成后的首个旅游黄金周。这个以古秦汉驿道──南方丝绸之路起点闻名的小镇,其时已没有多少完整的历史痕迹,但传说和史料依然古意盎然。石板铺就的古街道,盘根错节的千年古榕树群,被风雨消磨得变了样的石拱桥、古驿道,穿镇而过的沫江景色,给旅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平乐镇从2004年开始,开发古镇旅游仅投资了200万元,按一位专家的说法,平乐用的是“穷办法、土办法”,没有刻意去制造,但留下的却是古镇最真实的一面。<BR>  成都的古镇游爱好者蔡振雄认为,古镇是散落在四川大地上的珍珠,但如何让它们发光,需要冷静看待。比如洪雅县高庙镇,如果游客只是走马观花,对建筑史没兴趣,没有相关历史、建筑知识,可能要不了一支烟的工夫就可以完成“到此一游”。像这样旅游资源单一的地方如何形成旅游产业链?他建议,高庙地处峨眉山、瓦屋山之间,完全可以纳入大景区环线捆绑运作,而不必非要发展“自己的旅游业”。</div><BR><div>  黄龙溪、洛带的开发,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模式。2001年,成都市将邛崃平乐、火井,崇州街子、怀远,金堂五凤溪,大邑西来、悦来等镇规划为周边重点开发保护的十大古镇,定位在旅游资源的挖掘上,在保护古镇的同时宣传古镇、介绍古镇,充分利用古镇的历史文化魅力发展旅游业。这一“捆绑发售”的古镇营销模式,目前已有了好收成,并广为借鉴和关注。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说,巴蜀古镇的发展规划应集中大师级专家的群体智慧,倚重优势资源,促成四川古镇的整体包装和推广,把古镇打造成海内外人士的旅游目的地。<BR>  四川许多古镇推不出去,原因何在?就是因为缺乏主动的保护。与东部古镇相比,四川古镇到底差在哪?有人说是缺钱,实际上是缺乏观念上的创新。四川有的是旅游资源,但旅游资源只有加工成旅游产品后,才能将一种优势转化为另一种优势,继而转化为经济优势。如此看来,四川古镇的发展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div><BR><div>■张宏平<BR>  </div>

王洪林 发表于 2005-11-18 09:10:2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先生心忧四川古镇,志则大矣,想法玄虚,脱离实际。四川的官与民,哪个不把钢筋混凝土看作财富象征,谁把草筋泥夹墙当宝贝?这样,中国最大规模、最彻底的毁灭文明痕迹的悲剧难以避免了,亡羊补牢,不晚也晚。尧舜周孔的思想、业绩、影响可以传到今天,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住房等遗物,却无论如何传不到今天。残存的明清古镇,保护是必要的,应该的,思想意识局限,财力捉襟见肘,人文关怀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实在不成器,那就节哀顺便吧。

周进 发表于 2005-11-18 12:31:44

<div>没去过周庄,只从照片上看过,漂亮,江南风韵满溢.去过李庄,不能与周庄比,因为风格有所不同,周庄是水乡,屋与屋之间有着小河清水,而李庄,典型的四川小镇,也不错,只遗憾那条美丽的席子巷被当作博物馆的展览品似的放在那了,几乎没有生活气息.</div>

黄正东 发表于 2005-11-19 01:25:58

地方政府决策者的观念及着眼点与别人有差距

杨正保 发表于 2005-11-21 23:30:34

<div>这里结合楼主的贴子,大家评说:</div><BR><div></div><BR><div>到底是旧房破相了还是新房被破相?<BR></div><BR><div>也许老房子实在是有点不给人“面子”吧<BR></div>

周进 发表于 2005-11-22 12:01:39

<div>还是第二幅看起来和谐一些,唉,现在越来越多第一幅那样的味道了....</div><BR><div>记得好象冉老师发过一个关于保护古镇的帖子,不知怎么现在没信了.</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失落不仅仅是李庄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