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神秘的“丁氏庄园”
摄影:杨正保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琳琅山下深藏着一座大宅院,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从建筑工艺的精美来看都堪称杰作,这就是不为外界所知的“丁氏庄园”,当地老百姓叫“丁氏地主庄园”“丁家大院”。丁氏庄园为清末民初当地大地主丁邱南、丁邱玉等四兄弟建造,民国时号称“川北第一庄”。1906年富甲一方的丁邱南、丁邱玉等四兄弟在琳琅山脚下选择了一块“吉地”。为了建造大宅院,他们从附近县市高薪聘请了技艺高超的石匠和木匠,从设计、修建到装饰,前后共花费了18年的时间。直到1925年,丁氏庄园才全部竣工。 没有去过,看了老杨的照片后很希望有机会去看一下 庄园坐北朝南,系穿投结构,内有花园、天井、炮楼,外有护城河围绕庄园,共设计有一大两小3个四合院,房屋108间,门120道,土墙高筑达10米。整个建筑中西合璧,结构巧妙,布局雅致,出人意料。庄园石料色泽纯白、质地坚硬、组织细密,墙体选用红色粘土,加有河沙、石灰、瓦砾、柏木板,并辅以糯米浆、红糖水以增加粘性和墙体硬度。木料全选自琳琅山上楠木、柏木,房柱、檩挂全用刨子刨光,笔直端正,光洁如洗。楼板拼接如船甲板,隔音功能强,尘埃不漏。 从大门进入,穿过用来接待普通客人的客厅,便进入一个宽大的四合院。院内四面均为两层楼,北面高于东、南、西面。在二层楼上,外围均设有供家中女眷休憩的行廊,廊中有雕饰精美的挑梁和栏杆,宽阔的行廊可六七人并行。据当地一些老人讲,丁家人将这四面相通的行廊称之为“走马转角楼”,逢年过节,丁家就会请来戏班,在南面行廊上搭台唱戏,一家男女老少则聚集在北面行廊上观赏。 在四合院的左右两侧,穿过房屋,还有两个小四合院。小四合院均呈“日字形”,院子中间为长方形的水池,一座石桥拦腰跨过水池,桥下流水相连,桥上有屋檐遮蔽,因此不管是从院子中间看,还是从空中俯瞰,小四合院都是“日字形”,石桥和遮蔽它的屋檐充当了“日”字中间的一横。 庄园后面靠山,靠山一面无门出入,而前面临则深沟险壑。早年,丁家人用巨石垒起一丈多高的堡坎,坎下利用沟壑挖掘了类似“护城河”的水渠,水渠长60多米,宽10多米,水深3米多。因此土匪要想从前面和背面攻击,无疑难上加难。整个庄园惟有左边有道路相通,也有门出入。 丁氏庄园左边小四合院以外还有一个院子,北面建有三层炮楼,炮楼四面均设有炮眼。院子的其他几面,也有高大的院墙阻挡,临路口有一道院门。即使土匪进入了院门,在众多枪炮的围歼下,也很难再攻破庄园的侧门进入园内。炮楼内景炮楼内景 从内部格局和装饰来看,丁氏庄园体现了追求家族融和、耕读传家、诗礼育人、祈求福寿等文化气息。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庄园内各处石、木雕刻和对联的内容上。如各石门门额上雕刻着“喜鹊闹梅”、“富贵牡丹”、“鸳鸯藕荷”、“百鸟朝凤”等花纹,庄园正大门上石刻的对联为“礼乐诗书是传家至宝,精神道德为宴尔金丹”,横批是“耕读传家”。庄园中堂门上石刻对联为:“美德积三分皇天赐我七分福,良善作一世丹籍注尔五世享。” 目前丁氏庄园的修缮、客家文物布展及其配套景点“客家部落”正在有序推进。丁氏庄园是客家民系中杰出的代表,底蕴深厚的客家精神和客家文化,是拥有22万客家人的仪陇的一笔宝贵财富。丁氏地主庄园作为客家民居的代表作,堪称“川北第一庄”,因其稀有而又保存完整,又称“客家民俗博物馆”,委实值得一看。 更多图片:http://photo.163_com/openalbum.php?username=yzb918&_dir=%2F20439737 更多丁氏庄园图片:http://photo.163_com/openalbum.php?username=yzb918&_dir=%2F20439737 后记:拍摄本片时候,恰遇房屋装饰,大约有7、8个工人在大院里粉墙壁,大门紧闭,从大院里传出录音机播放的歌曲,老远就听见声量开得太大了。后听守房屋的何辉文介绍说,工人白天在里面干活,由于房间多,很清静,工人害怕,所以把录音机音量开很大的。我们拍摄完毕走的时候,又来一些参观的人,听带队的介绍完后不到十分钟,参观的人急急忙忙的又赶路去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