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古镇,西川水乡──平乐游记
(这几天由于忙,没搞得赢把字帖上来)平乐古镇,在看过电视,报刊的宣传过后,有过一些了解;特别是他们宣传的一些看点后,一直有点向往。
在去平乐之前,去过黄龙溪、街子;黄龙溪有吃的,没得耍的,只有在老街上闲逛,除了老街上一镇三寺,一脚踏三县的看点外,便没有啥东西吸引人了,从锦江流下来的水黄黄的、浑浑的,点得看不出一点山青水秀,在河上飘着的用柴油机做动力机动船,声音奇大,简直是振耳发聩。
街子没得吃的,也没得耍的,一条不大的老街,基本没有原来的老的味道了,本来街两边的清水沟流有清水,也看出不水的清洌了。离街子镇不远的山上的光严古寺也不古了,基本是八十年代复建,除了烧香拜佛,基本没啥看的,耍的。
这周六,几个同学约好到平乐古镇耍,由于一直想去,在同学录的QQ群里尽力推荐,再把网上其他驴友的帖子翻出来给同学们看,几个同学觉得还是有耍头,便于今天相约同路到平乐耍,几个同学基本上是住在东边和南边,大家一致同意到新南门赶车到邛崃再转车到平乐。
今天运气不算太好,七点半到新南门集合买票,本说买直接到平乐的车票,售票MM说没有直达的,只好买到邛崃的,再转车,刚买过车票,便看到指示牌上,有到天台山路过平乐的车,有直到平乐的,郁闷,售票MM啷个说没得喃,算了,买了就买了,上车再说。
刚进站台更郁闷,啥子车哦,烂中巴车,锈迹疤疤的,开起来况况的响,再问一哈司机啥时候到,更郁闷了,不走高速路,走新津的大件路,麻油,啷个新南门整这个路线哦,旅游车站整得嫩个孬哦,这也太影响成都的旅游形象了嘛;算了,走大件路就走大件路嘛,现在的路况也应该不错,估计十点左右也能到平乐哦;刚出城走出三环路,就不对了,今天大件路嫩个堵哦,更郁闷了,一直堵到新津收费站,才算轻松了,这辆快要散架的中巴车才没有被几个骑自行车的驴友超赶。真想他妈的骂人,这啥运气哦,坐的车居然跑不过自行车。车摇过了新津,好歹不堵了,一路狂飚到邛崃,差不多十一点了,郁闷八点二十分从新南门出发居然这哈儿才到。
到邛崃后,坐上到平乐的面包车,一路顺畅到平乐,半个小时后“顺利”到达平乐。
下了车,小镇上感觉很平静,由于今天没有碰上一、四、七的逢场天,街上显得有点冷清,安静;步行走过一条较新的仿古街,转过街角,古镇的核心区的牌楼矗立在老街场口,上面用苍劲隶书写“秦埠汉衢”几个字,两边有一副对联“沫水西来,奔长江,汇九省商贾,繁荣千年埠镇;骑龙东去,通锦城,聚八方物货,富裕百里黎民”。飞檐斗拱比黄龙溪场口的牌楼好看多了,牌楼下穿行过去便到了兴乐桥头,桥头两棵大黄桷树,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树龄了,够古老的了,就凭这几棵树叫“秦汉古镇”当之无愧。树冠有几十平米宽,树旁流淌着,重要的水运交通道白沫江,平乐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一驿站,也是川西南重要的水陆码头。在树荫下,喝茶的,打牌的,按摩的,掏耳朵的,卖特色产品的,有本地人,有外地人,叫卖声,吆喝声,彼此起伏,给幽静的古镇带来了闹热,古镇也再不那么幽静。让人感觉有一种忧忧的惆怅,但我更喜欢那经过了千年风霜的树,那映照山月无数朝的江。树的不老,是江的倾诉。江的不竭,是树的招唤。
路上耽搁太多时间快到中午了,准备找个餐馆把肚子填饱,找了家挂牌有“古镇名吃:孙血旺”的餐馆坐下,当然得来份孙血旺,再来一盘不是很地道的钵钵鸡,豆花儿一碗,囟肥肠一份,来两瓶啤酒,慢慢品起来,血旺不愧是招牌菜,味道之巴适,钵钵鸡说不是很地道喃,没撕骨头没有切片,凡是有古镇的地方感觉都有豆花儿,黄龙溪也有豆花儿,但感觉两镇之豆花儿有所不同,黄龙溪之豆花儿,味涩,胆水味浓,有点老;平乐之豆花儿味不涩带甘,鲜嫩像豆腐脑;听说豆花味道很大成分靠水质,有可能平乐之水清洌,而黄龙溪之水浑浊罢。钵钵鸡块还没啃几块,餐馆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有找板凳的,有找位置的,有拿碗筷的,有点菜的,有催老板搞快的,总之生意越来越忙了,餐馆老板忙不过来了,游客得自己找位置,找板凳,得自己动手了。
在酒足饭饱之后,大家计划了个耍法,刚才在孙血旺的店堂口帖有一张古镇浏览图,大家觉得按上面的耍,在古镇周边还有些景点,由于步行,只有耍稍近一点的,大家觉得“竹海”好耍,便走过长庆街,顺河街,八店街,上乐善桥,往竹海走,这几条街基本上是古镇核心街区,老街古朴依旧,不失当年繁华街市,临街都是木板铺板门,早上开门一块木板一块木板的打开,晚上关门再一块木板一块木板的关上。临街的店铺有老的修鞋铺,有老修理铺,有老钟表铺,有卖草鞋,竹斗篱,竹烧箕,木瓢的杂货铺,传统老行业的铺面基本上是上了点年纪的大叔大爷,大婶大娘守到的。
走过长庆街,拾级而下,走下几级石梯,来到古码头,偏着头可以看到垒码头的石头上面刻有一些字,想是原来从哪里拆来的石头垒在这里了,再拾级而上,来到顺河街,河边也有几棵高大黄桷树,树下尽是乘凉的,打牌的,喝茶的人。
拐角便到了八店街口,街口正对有一个码头,下去到河边,可以洗衣淘菜。在街头有一家已经传了三代的老铁匠铺,至今保持了原始的打铁风貌,操作时用大小不同的熟铁块先在炉火中锻火,用手拉动风箱待熟铁烧红,由两人用不同重量的大锤轮番敲打,经过成型,淬火,打磨,即成锄,刀,钯,钉,厨具等各种生活生产用具。这个铁匠铺是全古镇独一家存在的铁匠铺了,想千年前临邛铁与纸闻名于世,而现在这种传统的手工艺,面临关门歇业的境地了。听铁匠铺的老板说,本就想关门大吉了,由于政府开发古镇旅游,补帖让他保留这个古老的手工铁匠铺。
铁匠铺旁边拾级而上来到了古镇的形象之一乐善桥,一座七孔石桥,它的桥孔是呈桃形的,与其他半圆的与众不同,建于清同治元年,由乡贤周潼宣、张大宾等人出资修建,从采石到建成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如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岁高龄。此桥长120米,高16.6米,宽10米,在既无钢筋水泥,又不需要通汽车的古代,这样的规模无疑算是一座巨型桥了。因此,乐善桥素有“邛南第一桥”之称。也是四川现存最大的古代石拱桥。
走过桥顺路一直走下去可以到芦沟竹海,刚才在孙血旺的店堂头看到的浏览指示图标从古镇到竹海1.5公里,我们走了很长一截路,看到一个指路牌标有到芦沟8公里,晕!刚才在孙血旺的那张图标错了么?大家觉得没必要走那么远去,最主要是问路边的村民说,前面修路,车过不去,修改浏览计划,回头到黄金堰做竹筏。
古镇的灵气全来自澄清如练的白沫江,水充满灵气,水一动,便活起来了,水一活,古镇便活起来了,黄金堰为平乐到下坝灌溉农用堰之一,乃先民为灌溉西岸万亩良田而修建,清同治年间修建乐善桥时得以进一步改造。由竹笼装卵石筑成。相传最初因水势过大,筑堰失败,于是大禹“撒黄金垒土”终于堰成,汹涌的白沫江被分成了内,外两江,从此两江之水滋润了千倾良田,做到“水旱从人”,因名“黄金堰”。
来到堰边,租一边竹筏,费用不算贵,20元钱租一个小时,在水上飘着,江风徐来,水清风凉,慢慢的把竹筏往上游撑,大家上到竹筏上,争先恐后的要撑船,不竟是我们这样,其他竹筏上的游客也一样,都不会撑,一不小心就来个亲密接触;把船家的竹斗篱戴着,摆POSE,拍照片。有的干脆把鞋子脱了,坐在竹筏边上,把脚伸到江水中,凉滋滋的,安逸得很。
有的干脆跳到江中,和江水亲密接触,江水不深,只有一米多深,没有水草的地方水清可见底,把竹筏撑到上游的树荫下,乘凉打牌,喝茶,悠在悠在,舒服惨了。下到水中,在江边搬石头,下面捉螃蟹,逮虾子。我们笨手笨脚的,怕遭螃蟹夹手,下到水中抓了多久都没抓到一个,船家不怕下到水中不一会儿,抓好些个螃蟹。
耍累了,坐回竹筏上的马架椅子,安逸的半躺着,一下子静下来,注视着这江面,感觉江面也沉静下来,水本来流速很慢,感觉一下子停了下来,看到青幽幽的江水,江边郁郁葱葱的树林,感觉自己一下回到千年前的那个时刻。感觉自己又飞了起来,自己的灵魂脱离了自己的身体飞回了那个时代,不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叫,邻船的打闹声,又把自己带回了现实;在这宽阔平静的江面上,这山青水秀之间,似乎自己灵魂经过洗礼,来到这无尘的时间,远离现代城市的喧嚣,远离工作的烦劳,在这绿水青山之间,使使自己精力得到恢复,精力更加充沛。
水付于平乐山水的灵气,树付于平乐绿色的精力,平乐像一个穿越千年的精灵,留在了高度发展现代社会,给忙碌的人们一个休息,闲情于山水的地方。成都是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平乐是个让人来了还想来的地方。让竹筏自然顺水飘流下来,顺江流到堰口,大家游兴末尽,迟迟不肯下来,船工老板催了几次,等待上船的游客,嘴上说,没得事等哈,其实脚已踏了一只上来了;其实他们也想尽快感受这闲情于山水的乐趣。
下船来,上得岸边来,上兴乐桥上,全观整个堰口。江面竹筏点点,江边戏水的人头窜动,全然忘了身在何处。不觉得时间到夕阳西斜了,阳光斜铺在江上,风吹波动,阳光点点,江面一下金光闪闪,感觉铺满了黄金,我想黄金堰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来历。从兴乐桥再回到千年古树下,思绪万千,这古树古桥古堰古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点点痕迹,平乐古镇仿佛只是一个梦境,梦醒后依然是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