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刘伯坚故居──龙岗
本帖最后由 韦建生 于 2009-3-9 04:55 编辑图片摄影:杨正保
桐子花开了,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专程到平昌县龙岗镇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故居参观。远远望去西兴镇已经在望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故居──龙岗就要快到了。
平昌县龙岗街道
平昌县龙岗街道
来龙岗之前我们听说刘伯坚故居目前还有后人居住,想不到的是刘伯坚故居的人看见拿照相机的人就很反感,“不许拍!不许拍!”连连警告我们,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了……
“墙上的照片更不许拍!”刘伯坚的侄儿刘龙宣对着镜头大声吼!
没办法,只好偷拍墙上挂着的照片了
墙上挂着刘伯坚家人的照片
经过沟通了解,原来政府出钱10万要购买刘伯坚故居,刘龙宣说:给我200万我也不卖!
刘伯坚故居对面住着刘伯坚的大儿子媳妇,在同一房内还有刘伯坚么儿子的几间房屋锁着的
刘伯坚大儿子媳妇说:我就住这边
墙上写满了有关刘伯坚的诗文
刘伯坚故居的后人们对来到刘伯坚故居参观的人很敏感,似乎他们曾经受到过伤害,毕竟刘伯坚故居没有对外开放。 <div>刘龙宣和我很熟,几年不见,老得这样快。他在老屋旁边开了个药房,生意还不错。那些石板路,我曾经都走过,想来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去了。</div> <div>[刘伯坚简介]</div><BR><div> 刘伯坚,原名永福,1895年生于四川平昌县一个开栈房的小商业者家庭。他聪明好学,靠家中借贷到巴中县上中学,后又考入万县的川东师范、成都的高等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的前身)。刘伯坚从小目睹民众苦难,又在校内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产生了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以才华出众闻名于川北高原,府尹一度要他当秘书,并愿任命他为县长。刘伯坚却不愿就这个“肥缺”,毅然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于1920年赴欧,先到比利时,后到巴黎,一边做工一边学习。</div><BR><div> 当时,西欧正经受十月革命的冲击。刘伯坚在那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于1922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共青团),随即转为共产党员。1923年,刘伯坚赴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大学,并因待人和蔼及处理问题老成持重,被中国学生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达三年之久。当时,这个支部不但管理中国党员学生的组织活动,还要负责工作分配和生活,被同志们称作“党内驻苏大使馆”,刘伯坚成了“大使”。</div><BR><div> 1926年春,冯玉祥因自己率领的西北军失败,到苏联“考察”并求援,刘伯坚参加接待。冯玉祥表示要学习苏军的政治工作经验,并邀请刘伯坚回国任国民联军的政治部副部长。刘伯坚到西北军后,同上层人物建立了很好的统战关系,还积极用革命思想改造这支从军阀阵营中分裂出的部队。1927年4月,他与西安有名的才女、共产党员王叔振结婚,在西北军中一时传为佳话。</div><BR><div> 1927年夏,冯玉祥受蒋介石拉拢,与共产党分手,刘伯坚也被“礼送”到武汉。随后,党中央派他再度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与刘伯承等一同学习。1930年,他回到上海,翌年又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先后任军委秘书长、红军党校政治部主任。此时,蒋介石将中原大战中被他打败收编的西北军主力第二十六路军调到江西“剿共”,并由中央军在后面督战。这种“一石两鸟”的毒计激起西北军官兵极大愤慨。中央军委马上派刘伯坚主持策反工作,终于使该部1.7万人在宁都暴动,并编为红五军团。刘伯坚随后担任了该军团政治部主任,将这支部队改造成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div><BR><div>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离开江西长征,刘伯坚被留下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20万国民党军队将留下的3万红军(半数系不能远征的伤病员)压缩到赣南一隅,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在几个月后才接受陈毅的建议,下令分路突围,开展游击战,可惜为时已晚。1935年3月初,刘伯坚在战斗中左腿中弹,不幸落入敌手。在被囚的17天中,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他在遗书中把自己的一生归结为:“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并以“我为中国作楚囚”自豪。临刑前,刘伯坚写了最后两封信,他预言:“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他的“鲜血不是空流了的”。信中谆谆叮嘱他的亲人:“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div><BR><div> 1935年3月21日就义。 </div><BR><div>[刘伯坚诗歌]</div><BR><div>带镣行</div><BR><div> 带镣长街行, 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 我心无愧怍。</div><BR><div> 带镣长街行, 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 我心自安详。</div><BR><div> 带镣长街行, 志气愈轩昂, 拚作阶下囚, 工农齐解放。</div><BR><div> 1935年3月11日由大庚县狱中带脚镣经大街移囚绥署候审室。</div><BR><div> 移狱</div><BR><div> 大庾狱中将两日, 移来绥署候审室, 室长八尺宽四尺, 一榻填满剩门隙; 五副脚镣响锒铛, 匍匐膝行上下床, 狱门咫尺隔万里, 守者持枪长相望。 狱中静寂日如年, 囚伴等吃饭两餐, 都说欲睡睡不得, 白日睡多夜难眠; 檐角瓦雀鸣啁啾, 镇日啼跃不肯休, 瓦雀生意何盎然, 我为中国作楚囚。 夜来五人共小被, 脚镣颠倒声清脆, 饥鼠跳梁声啧啧, 门灯如豆生阴翳; 夜雨阵阵过瓦檐, 风送计可到梅关, 南国春事不须问, 万里芳信无由传。</div><BR><div> 1935年3月13日晨</div><BR><div> 狱中月夜</div><BR><div> 空负梅关团圆月, 囚门深锁窥不得。 夜半皎皎上东墙, 反影铁窗皆虚白。</div><BR><div> 3月19日夜半口占</div> 谢谢楼主的好图文 喜欢楼主的照片,但是对于刘伯坚后人的做法无法理解.看上去故居已见残破,何不干脆卖给政府,由政府修葺保护管理,开放给后人参观凭吊.正值开发红色旅游的时候,划入红军文化精品路线也挺好啊,不解何以坚持200万也不卖 <div>2005年5月9日巴中广播电视报讯:</div><BR><div>今年是刘伯坚烈士诞辰110周年。日前,巴中开始首次维修保护刘伯坚烈士故居。</div><BR><div>刘伯坚是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35年被国民党反动派被捕,英勇就义前,在狱中写下《带镣行》、《移狱》等英雄诗篇,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献身革命。</div><BR><div>刘伯坚烈士故居位于巴中市平昌县龙岗乡,建于上个世纪初叶,是一幢土木结构的瓦房。此次维修保护主要是更换部分毁坏的木板,整修屋顶,整治周围环境,征集部分散落在民间的烈士遗物,建立文物陈列室。整个维修保护工程计划投资30万元。刘伯坚烈士故居将成为当地红色旅游的新景点。 </div> <div>这就好了,哈哈</div>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和巴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到2005年10月10日,酝酿已久的刘伯坚烈士故居修缮工程已做好准备工作,即日开工,全部工程预计在12月初结束。龙岗乡位于平昌县西南方,距县城60多公里,刘伯坚烈士故居坐落在龙岗乡场的中心位置,面积600余平方米,属老式穿逗木结构民居,现住有烈士的侄孙辈4家30余口。修缮刘伯坚烈士故居,把它作为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是市委、市政府、平昌县委、县政府以及龙岗乡人民的共同愿望。如今,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这个愿望终于实现。 10月10日,熊光林在工程现场对相关人员提出要求,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刘伯坚烈士故居的保护、修缮和利用工作;要坚持既定的规划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方案,注意把握工程质量;要进一步加快刘伯坚烈士故乡的发展,重点解决老百姓行路难,做好以城镇带乡村工作,抓好致富产业和新村建设。有关烈士故居的修缮主要原则是:修旧如旧、维持原貌;应改即改、适度美化。目前,居住在故居里的烈士亲属已全部搬出并得到妥善安置。平昌县负责人表示,修缮伯坚故居,一定做到保证时间、保证质量、保证安全及上级领导满意、烈士亲属满意、社会群众满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