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飞扬 发表于 2006-1-21 22:37:18

[转帖]一代诗人郭沫若的骨灰为何撒到大寨?

<div>一代诗人郭沫若的骨灰为何撒到大寨?</div><BR><div>  1978年4、5月间,86岁高龄的郭沫若在病危之中对夫人于立群和身边的几个子女郑重交代后事安排:“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6月12日,这位文坛泰斗走完了86个春秋的人生历程。在举行了高规格的追悼大会之后,郭沫若的骨灰于6月下旬撒到大寨的层层梯田之中。从此,虎头山上耸立起一座“郭沫若同志纪念碑”。5年之后,陈永贵在北京病逝。陈永贵作出魂归故里的后事安排是不难理解的。于是,虎头山上出现了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文坛泰斗的纪念碑与农业劳模的墓碑并峙相映。<BR>  郭沫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虽邻近农村,但一生行状甚少与农村和农民相涉。他之选择大寨作为自己的归宿,确出乎人意料。不保留骨灰,有周恩来的榜样在前,郭沫若是乐于追随这位先去的故友的。而将骨灰撒到大寨,似乎也不能完全从趋时的角度来看待。<BR>  亲访过大寨的郭沫若确有某种情愫。<BR>  1964年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长篇通讯《大寨之路》,并配发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这年年底,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谈到“我们这几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坚决执行自力更生方针的结果”时,分别列举大寨大队、大庆油田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作为大会执行主席之一的郭沫若,对周恩来的褒扬留下很深的印象。<BR>  首次出现大寨的诗篇,是郭沫若1965年春节前十天所作《题傅抱石〈延安画卷〉八首》“其七”:</div><BR><div class=quote3 align=center>传统作风雪里梅,大寨精神从此来。<BR>已见黄河清澈底,要教宇宙共春回。</div><BR><div>  在诗人的心目中,大寨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承传,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的象征。这年11月下旬,郭沫若以73岁高龄,冒着朔方的严寒,赴山西运城地区参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慰问由中国科学院组成的与当地农民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工作队。12月初,返程途中,在太原参观大寨展览馆,在题写馆名之后以七律一首咏怀:</div><BR><div class=quote3 align=center>大寨人人是愚公,神州争效此雄风。<BR>百年基业防涝旱,千米山头待柏松。<BR>勤奋力将全国学,虚心赢得普天同。<BR>为防自满寻差距,绝不因循步自封。</div><BR><div>  在当时,这个展览所突出的是反映大寨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以改造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及见贤思齐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郭沫若的即兴题诗虽说不上有多少诗意,但以“大寨人人是愚公”开篇,以“绝不因循步自封”结尾来歌咏和揄扬,还是能见出诗人的着眼点。<BR>  在太原参观之后,郭沫若对大寨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同时激发起实地参观的兴致。第二天清晨,郭沫若一行居然在七时由阳泉而至昔阳而到大寨。此时的北国自然已不复春华秋实的景象了,但经由大寨人发扬愚公精神,连续奋斗12年所营造的一块块人造小平原层层展现在郭沫若眼前时,诗人的心灵震撼了。当听到大寨人在大灾三年“三不要”(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和“三不减”(不减向国家的销售粮、不减集体的公积粮、不减社员的分配粮)的事迹介绍之后,诗人由衷钦敬这群肤色黝黑、衣着简朴,手掌满是老茧的庄稼人有着何等轩昂的气宇和博大的胸襟。临别之际,郭沫若题五言古体一首以示敬意:</div><BR><div class=quote3 align=center>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BR>狼窝变良田,凶岁夺大熟。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div><BR><div>  诗人对此诗似颇自赏,屡屡书为条幅以应友人求索。山西之行,本意是“参观农村社教工作”,而对大寨的实地参观考察则留下了深刻印象。诗人将此行所作18首旧体诗冠以《大寨行》之名,刊登于1966年元旦的《光明日报》上,算是回报大寨人的一支“迎春曲”吧。<BR>  接踵而来的是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中的“学大寨”已归结为“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的“路线斗争”了。放到历史大背景下来考察,这自然不能归咎于大寨人。在这10年中,郭沫若写过不少应景之作,无法摆脱历史的局限。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的笔端未再出现大寨。是对大寨“新经验”的保留,抑或缺乏颂大寨的机缘?也许是两者兼而有之罢。<BR>  “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1976年12月下旬召开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虽然重申了周恩来生前总结的“三原则”(即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同时又夹杂着不少“新经验”。次年2月,郭沫若作《望海潮·农业学大寨》:<BR>  四凶粉碎,春回大地,凯歌声入云端。天样红旗,迎风招展,虎头山上蹁跹。谈笑拓田园,使昆仑俯首,渤海生烟。大寨之花,神州各县,遍地燃。<BR>  农业衣食攸关,轻工业原料,多赖支援。积累资金,繁荣经济,重工基础牢坚。基础愈牢坚,主导愈开展,无限螺旋。正幸东风力饱,快马再加鞭。<BR>  诗意当然说不上,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描绘的是“谈笑拓田园”,议论的是“农业衣食攸关”,这与当时仍然流行的“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已是相去甚远了。这年年底,正在病疗中的郭沫若为老友关良所画鲁智深勉力题诗一首:</div><BR><div class=quote3>  神佛都是假,谁能相信它!打破山门后,提杖走天涯。见佛我就打,见神我就骂。骂倒十万八千神和佛,打成一片稀泥巴,看来禅杖用处大,可以促进现代化,开遍大寨花。</div><BR><div>  此诗结句颇出人意外,就字面看,至少可以表明,在郭沫若的心目中,学大寨始终是和发展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按于立群编写的《东风第一枝》对此诗末三句的解释是:指泥巴可以肥田利农。一年后,郭沫若交代身后以自己的骨灰为大寨肥田,恐非纯然的巧合罢。<BR>  以今天的眼光看,郭沫若是否值得将自己的骨灰撒到大寨固然是个问题。然而,“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郭沫若作出此后事安排,除了历史局限所致外,更毋宁理解为诗人对“大寨人人是愚公”的愚公精神的礼赞,对“乐以天下乐”的先忧后乐的古仁人之风的礼赞,对“谈笑拓田园”的创造精神的礼赞,对千百万胼手胝足的劳动农民的礼赞。1921年4月,早已以一曲《凤凰涅槃》名满文坛的郭沫若,赴杭州游览,在雷峰塔下见一锄地的老农,在描绘了“他那慈和的眼光”、“健康的黄脸”、“斑白的须髯”之后,出人意料地以这样的诗句作结:<BR>  我想去跪在他的面前,叫他一声:“我的爹!”把他脚上的黄泥舔个干净。<BR>  有人会要说这是诗人的矫情,但联系到1957年后撒手人寰时的后事安排,不也可以从中察见诗人心灵深处的某种情愫吗?</div><BR><div>更多相关内容请看主站:http://www.phoer.net/people/g/guomoruo.htm</div>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7-17 18:05:00

郭沫若诗选:《我向你高呼万岁》等

《我向你高呼万岁(为斯大林寿辰所作) 》<BR><BR>  我向你高呼万岁<BR>  斯大林元帅,<BR>  你是全人类的解放者,<BR>  今天是你的70寿辰,<BR>  我向你高呼万岁<BR>  <BR>  ………… <BR>  <BR>  原子弹的威力在你面前只是儿戏<BR>  细菌战的威协在你面前只是梦呓<BR>  你的光暖使南北两冰洋化为暖流<BR>  你的润泽使撒哈拉沙漠化为沃土<BR>  <BR><BR>《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 》<BR><BR>  <BR>  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BR>  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BR>  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BR>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BR>  <BR><BR>《题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摄影 》<BR><BR>  <BR>  在一万公尺的高空,<BR>  在图—104的飞机之上,<BR>  难怪阳光是加倍地明亮,<BR>  机内和机外有着两个太阳!<BR>  不倦的精神啊,崇高的思想,<BR>  凝成了交响曲的乐章,<BR>  象静穆的丛山峻岭,<BR>  也象浩渺无际的重洋!<BR>  <BR><BR>《腊梅花》(1958)节选<BR><BR>  <BR>  在冬天开花已经不算希奇,<BR>  掌握了自然规律可以改变花期。<BR>  不是已经有短日照菊开在春天? <BR>  我们相信腊梅也可以开在夏天!<BR>  <BR><BR>《宇宙充盈歌颂声 》<BR><BR>  <BR>  国庆年年益光辉,今年又有新景象。<BR>  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天安门广场。<BR>  广场浩荡人如海,丰碑巍峨天变矮。<BR>  人间出现双太阳,天上地下增光彩<BR>  <BR><BR>《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1976年5月12日<BR><BR>  <BR>  四海《通知》遍<BR>  文化大革命卷风云<BR>  阶级斗争纲举<BR>  打倒刘和林<BR>  十载春风化雨<BR>  喜见山花烂漫<BR>  莺梭织锦勤<BR>  茁茁新苗壮<BR>  天下凯歌声<BR>  走资派<BR>  奋螳臂<BR>  邓小平<BR>  妄图倒退<BR>  奈“翻案不得人心”<BR>  “三项为纲”批透<BR>  复辟罪行怒讨<BR>  动地走雷霆<BR>  主席挥巨手<BR>  团结大进军 <BR>  <BR><BR>《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1976年10月21日 <BR><BR>  <BR>  大快人心事<BR>  揪出四人帮<BR>  政治流氓文痞<BR>  狗头军师张<BR>  还有精生白骨<BR>  自比则天武后<BR>  铁帚扫而光<BR>  篡党夺权者<BR>  一枕梦黄梁<BR>  野心大<BR>  阴谋毒<BR>  诡计狂<BR>  真是罪该万死<BR>  迫害红太阳<BR>  接班人是俊杰<BR>  遗志继承果断<BR>  功绩何辉煌<BR>  拥护华主席<BR>  拥护党中央 <BR><!--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7-17 18:05:26

<font color="#7d7d7d">文章提交者:劳力士戴三块 </font><a href="/newbbs/forumdisplay.php?fid=1"><font color="#3399ff"></font></a><BR>中国科学院院长:)

踏雪无痕 发表于 2006-7-17 22:58:50

写得好,琅琅上口。

四川出美女 发表于 2006-7-17 23:17:41

有<strong>水平</strong>

四川出美女 发表于 2006-7-17 23:50:19

文豪?

陈学林 发表于 2006-7-18 21:38:21

<div>哈哈,政治诗歌嘛。</div>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8-19 19:46:32

郭沫若与全家院子

<BR><div>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郭沫若随周恩来来到重庆,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住在张家花园。后来张家花园寓所被日机炸毁,他的副官到巴县第三区西永乡赖家桥,以每月两个大洋租借尹氏兄弟的侧房,作为郭沫若的住房和后来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办公地点,这就是全家院子。与此相距不到一华里,是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办公室三塘院子。<BR>  全家院子是一个山色蓊郁的山间小院,背后是歌乐山,前面是万亩良田,因院子周围多香蕉,乡人称香蕉园。1939年秋天,郭老偕夫人及子女搬入居住,第二年,郭夫人在这里生下了次女平英。<BR>  抗战时期,小院无疑成了抗战文化宣传的主战场。一篇篇激情飞扬的文字,在这里一挥而就,影响波及全国。《屈原》、《虎符》等不朽戏剧就是在这普通的院落完成的。当时一大批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如洪深、阳翰笙、高龙生、白杨、张瑞芳等人,都是全家院子和三塘院子的常客。<BR>  据说尹氏兄弟喜欢郭老一家举止斯文,推河水豆花时总要请郭老一家,郭老外出远行,两兄弟更是主动给他抬滑竿。来而不往非礼也,逢年过节,郭老也会请尹家吃饭作为报答。<BR>  院子左右各有一棵大树,左边是银杏树,右边是皂角树。银杏树高30余米,干围三五米,需两人合抱,树冠方圆有百多公尺,年年开花结果,树龄约有两三百年,郭老特别喜爱在树下构思文章,常给它松土浇水。山风过处,树叶子发出沙沙的声音,如同在歌唱。郭沫若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诗《银杏》,就是为它有感而发的。<BR>  左边那棵树,与银杏树枝干同样沧桑,躯体同样高大。到了秋天,一棵树,左边结皂角,右边结黄桷,颇具传奇色彩,给了郭老许多灵感和趣味。然而,当年敌机空袭频繁,每有警报,尹、郭两家便跑到几里外的龙塘湾防空洞躲避。有一次,敌机袭西永乡,尹绍荣背着一岁多的平英跑在路上,忽遇敌机投下一颗照明弹,光亮刺眼,尹绍荣立即将平英夹在胯下,匍匐路边,还扯了一把稻草顶在头上伪装起来,直到解除警报才回家。<BR>  郭老在此住了5年多时间,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才离去。临行时郭老亲自作诗书写一张条幅赠送尹家,其中有“西永乡下住五年,尹兄家下结良缘”的句子。当我们到全家院子采访的时候,一个老太太正在打麻将。说起郭沫若,这位老太太一下子露出笑容,说自己曾经给郭沫若的孩子做过鞋子。阳光下,老太太安详而平和,60多年前的往事恍若昨天。<BR>  </div><BR><div>&nbsp; 刘芳晓 </div><BR><div>&nbsp;<BR></div>

仁者乐山 发表于 2006-8-19 21:28:29

不好耍,到处都要钱!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10-16 20:03:30

郭沫若出夔门

<BR><div>&nbsp;<BR>  1913年7月,21岁的郭沫若考取了天津陆军军医学校,该校在四川录取了6名学生,要求8月中旬在重庆会齐,一起赶赴天津。<BR>  郭沫若投考军医学校的目的只有一个──走出夔门,走出四川。他想去外面的世界开辟天地,就把投考军医学校视为捷径。郭沫若从成都动身之前,先回了一趟故乡乐山,辞别了父母亲戚,然后于7月下旬从乐山乘舟东下,8月初顺利抵达重庆。可是由于军阀混战,各省学生缓送,他只得于次日经永川、荣昌、内江、资阳折回成都,第一次出川行动宣告失败。<BR>  9月初,混战的局面稍事平息,郭沫若雇了一乘滑竿,经龙泉驿、乐至到达遂宁,然后换乘木船顺涪江而下,于9月中旬到达了合川。<BR>  合川县知事傅说之是乐山人,郭沫若登门拜访。傅说之十分欣赏小同乡的才华,好酒好菜款待自不必说,还安排下属陪他领略合川风土人情。郭沫若感慨颇深,后来还专门写了一篇散文:“合川城外两河汇合,一遂宁河(涪江),即由遂宁至合川者,在城之西南面流;一渠河,由渠县来者,在城东流,合俱来汇于城下,合流而东……”这就是20世纪初的合川县城留给青年郭沫若的印象。<BR>  郭沫若在合川县城住了一夜,次日决定动身启程。傅说之想到川东一带战火并未完全平息,便选派了一个班的兵勇护送他,一直把他安全送到了重庆。<BR>  郭沫若9月17日抵达重庆,当时重庆城刚刚经过战火洗礼,民房无数被焚毁,旅社都难找到。好在重庆镇守使王陵基也是乐山人,与郭家还是世交,于是郭沫若在王府住了七八天,待另五个同学会齐了,才一道乘川江上唯一一艘轮船──“蜀通号”,顺长江东下了。<BR>  郭沫若手扶船舷,极目远眺,长江之水滚滚滔滔,轮船在川江上航行了两天两夜,27日凌晨来到了夔门附近,全船乘客呼拉拉蜂拥到船舷边。郭沫若伫立船头,激动不已。当轮船航行到川鄂边界,崖壁上现出“蜀楚鸿沟”四个大字,放眼望去,峡江的尽头是广阔的天空,广阔的天空下是一马平川。郭沫若诗兴大发,随口吟咏:“山塞疑无路,湾回别有天。奇峰十二座,领袖万斯年。群壑奔荆楚,一溪定界边。船头已入鄂,船尾尚留川。”就这样,郭沫若出了四川,进入了湖北,然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最终成为了一代文豪。<BR>  “川人不出夔门,难成大器”,想想郭沫若出夔门的经历,此话也许不假。<BR>  </div><BR><div>张望 </div><BR><div>&nbsp;<BR></div>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郭沫若有千错也是文化巨匠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