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济元
晏济元,生于1901年,四川内江市人。著名国画家,兼攻书法,亦善诗词。他7岁从父染指国画对起,在张善子、张大千及二张之母曾夫人的影响下,笔耕不辍。1930年在上海读书时,曾用石涛笔法创作了一幅《人语落孤峰》的山水画,并与张大千的《荷花图》一道参加了《“中德柏林美展”获得成功。1937年他从日本留学归来,带回一批佳作,被时人称为国画界的“两张一晏”,其声名已与二张并提。1960年为纪念鉴真和尚东渡扶桑1200周年而作的鉴真和尚的肖像画和1962年根据郭沫若的提议为毛泽东主席70寿辰而作的《苍松红日》均受到行家们的普遍称赞。1964年,他在北京政协礼堂画室举办了一次画展,展出在庐山写生的作品40余幅,朱德委员长参观后说:“海外有个张大千,海内有个晏济元!”《万里长江图》长卷,便是退休后的代表作之一。九十年代初期在北京、重庆举行个人画展之后,又分别在香港、上海等地办了4次个人画展。30年代末为抗日救亡、50年代为抗美援朝、80年代为重庆残疾人基金会都曾解囊捐画;1997年又专程赴香港专为解放军驻港部队捐赠书画作品,其爱国爱民精神可佳。 http://www.phoer.net/photo/people/h/huzhilin_01.jpg“世纪老人”晏济元先生为胡智林传授书画技艺
地点:重庆市
时间:2003-10-4 19:39
摄影:陈勇
http://www.phoer.net/photo/people/h/huzhilin_02.jpg晏济元大师为胡智林示范书法技法
地点:重庆市
时间:2003-10-4
摄影:陈勇
晏济元──著名国画家
晏济元,1901 四川内江市人。 著名国画家,兼攻书法,亦善诗词。他7岁从父染指国画时起,在张大千、张善子及二张之母曾夫人的影响下,笔耕不辍。 1930年在上海读书时,曾用石涛笔法创作了一幅《人语落孤峰》的山水画,并与张大千的《荷花图》一道参加了 “中德柏林美展”获得成功。1937年他从日本留学归来,带回一批佳作,被时人称为国画界的“两张一晏”,其声名已与二张并提。1960年为纪念鉴真和尚东渡扶桑1200周年而作的鉴真和尚的肖像画和1962年根据郭沫若的提议为毛泽东主席70寿辰而作的《苍松红日》均受到行家们的普遍称赞。 1964年,他在北京政协礼堂画室举办了一次画展,展出在庐山写生的作品40余幅,朱德委员长参观后说:“海外有个张大千,海内有个晏济元!”《万里长江图》长卷,便是退休后的代表作之一。九十年代初期在北京、重庆举办个人画展之后,又分别在香港、上海等地办了4次个人画展。30年代末为抗日救亡、50年代为抗美援朝、80年代为重庆残疾人基金会都曾解囊捐画;1997年又专程赴香港专为解放军驻港部队捐赠书画作品,其爱国爱民的精神可佳。105岁画坛不老松──老画家晏济元
⊙ 刘燕 文在中国美术史上,年龄过百的画家凤毛麟角,百岁以上仍能登上华山写生,挥毫创作巨幅作品的更属罕见。他曾与张大千情同手足,书写了近一个世纪的丹青人生──
今年夏天,虚岁105岁的老画家晏济元,回到蓉城定居。
在百年传奇人生中,晏济元与张大千有同乡之谊,情同手足,曾多次联袂办展;他也曾与郭沫若同船相伴,一道赴日本求学;他曾作国画《红日青松图》,为毛泽东70岁寿辰贺寿;他也曾受到朱德的夸赞,“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如今他隐于成都闹市,坚持作画不辍。
阅尽沧桑,世道沉浮,迂回百转中他唯一没变的是对艺术的痴迷,“看尽云山是吾师,任我纵横写自然”。夏末的一个星期天,晏老顶着火辣辣的太阳,专程去了新都桂湖公园,拍照、写生,与荷相会。
正是在“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桂湖边,风度翩翩的晏老愉快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与张大千相濡以“墨”
1901年农历六月十三清晨,晏济元出生在沱江之滨,内江的一个小镇。用他自己的习惯说法:母亲“十月怀胎”为1岁,虚岁加1岁,至今,他已106岁。他的父亲、秀才晏辉廷,因擅长书画、治印而在周围十里八村享有盛名。排行老九的晏济元,天资聪颖,耳濡目染,在艺术上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晏老记得幼年习画,是由专业画师授艺,主要学习方法就是反复临摹石涛、八大山人等名家的名作,注重用墨自然,眼随心动。
晏济元一生最为自豪的是他和张大千有姻亲之谊,张大千只比他大两岁。童年时两人形影相随,一起玩耍,同书共画。晏济元告诉记者,那时候偶尔两人得到零花钱,总会相约着一起去买字帖或买小人书。由于几乎都喜欢临摹八大山人、石涛等作品,所以外人看来,张、晏两人的作品有着相近的风格,同样的章法,气势恢弘,体现出对古代书画艺术的承传。
1921年,动荡的时代令人苦闷。晏济元放下了画笔,毅然离开故乡,到成都寻求强国之路,“用直接的、最彻底的方式为国尽忠”,年轻时的激情晏老至今记忆犹新。他先后在成都基督教青年会学习英语,随后考入成都机械专门学校,研究机械工程,苦学了5年。
1928年秋晏济元又赴上海求学,幸运地与张善子、张大千兄弟重逢。几年相隔,恍如隔世,再见后友情更深一重。他在上海寄寓张家长达6年,他与张家兄弟一起创作、切磋,一同参加画展。1930年,晏济元以仿石涛作品《人语响孤峰》、张大千以一幅《荷花》,参加了柏林中德美术作品展,声名渐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魔掌撕裂了中华大好河山。晏济元与张大千怒火中烧,他们多次拿出自己的作品举办募捐展览;其后,晏济元又与何香凝合作多幅山水花卉作品,并举办作品展……至今,晏老仍念念不忘的,是他与张大千在上海携手走过的那段最可贵的时光。
抗战胜利成都办展
济世报国之心,让晏济元最终决定出国留学,“师夷长技以制夷”。晏老回忆当时的想法说,那时就觉得艺术无法直接救国,而日本的机械工业比中国先进,所以想学好技艺来报国。于是1934年他东渡日本,专攻机械工程。课余时间也踏足山野,把游子的思国之情与报国之志化作了一幅幅艺术创作。
当他拿出一幅仿石涛的山水画参加日本帝国美术作品展时,在当地引发轰动,博得了日本艺术界人士的敬重,为留学生活涂上了一抹亮色。
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后,报国心切的晏济元毅然要求回国,却屡遭日方阻挠。为摆脱纠缠,他以回国办画展为由,几番周旋终于脱身。船到天津时他心如擂鼓,让他日思夜想的挚友张大千早已等候在码头。他俩又一次重逢,欣喜若狂。随后,他俩又在一起吟诗作画,联合办画展,张大千还为晏济元的许多作品题诗、题名。
1938年北平(今北京)沦陷,日伪一方为支撑局面,四外网罗名流。晏济元以民族气节为喻,力劝张大千拒绝聘请离开北平远走异乡。张大千带着爱子及作品辗转到达重庆。同年,晏、张两人在重庆交通银行的帮助下共同举办抗日募捐联展,随后更在艺术合作中留下无数美谈。
由于日军侵略中国,一时间国内经济萧条,作画所用纸张价贵、质次,画家们创作艰难。晏济元、张大千为此还专门去过造纸之乡夹江县,千方百计研究造纸。
在日寇铁蹄蹂躏下,中华遍地烽烟,晏济元的“技术救国”之心无处施展,他只好寄情山水,钻研艺术。有一次遍游春城昆明,他就创作了写生作品60多幅,展出后大获好评。8年之中,他舞墨不辍,手不离画,笔不离纸,最终形成了高超技巧与鲜明的个性特征,以独到的古典技法被同仁誉为“晏氏风格”。
抗日战争胜利后举国欢腾,晏济元高兴地在成都举办了个人画展。当时正值张大千住在成都昭觉寺,故人重逢,再话友谊与创作,共说风雨历程,尽皆感慨万分。晏济元把带去的一幅清心悦目的花鸟作品《瑶台濯玉》拿出请大千指点。张大千细看之后提笔赞道:“济元拟宋人布局,笔墨清润如玉若水,陈仲仁辈,所谓作家士气兼到也。”此评令晏老思念至今,因为这是张大千四海为家之前他俩最后的一次艺术之会,也是两人的永远诀别,屈指算来转眼已经60年了。
人生百年情寄丹青
晏老如今身康体健,宝刀不老,每天看书、写字、绘画、治印,天气好时还外出采风、写生,指点学生……老人家进入了特殊境界:“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在新都桂湖公园,老人根本不畏当头烈日。他穿着一件雪白的衬衫,热得满脸通红,汗水直淌,但他还是一副谦谦君子之态,所有纽扣系得一丝不苟。在“莲叶何田田”的湖边,他时而在纸上勾画几笔,时而拿出精巧时尚的数码相机拍照,他的仙风道骨吸引了所有游园者的目光……
晏老记得,上世纪50年代,他曾经举办画展,义卖30多幅精美作品,把所得款项全部捐给抗美援朝的部队。
他也记得,曾与傅抱石等人共游庐山,完成画稿数十幅,其后全部在北京政协礼堂展出,朱德总司令观后称赞:“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
他还记得,1964年元旦前,他应郭沫若之邀,为毛泽东主席70岁寿辰创作了一幅国画《红日青松图》,受到毛泽东的喜爱。
1979年春天起,晏济元开始焕发艺术“第二春”。他应文化部之邀,到北京颐和园作画;他担任了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等多种社会职务。同时他又恢复了数十年的野外写生的习惯,南下广州,远赴云南,会峨眉,寻石林,访漓江,游三峡,创作出无数丹青巨作。仅《长江万里图》长卷的写生画稿,就达300多张。1978年到1982年他以5年时间,在多次采风后创作出近30米的长卷《百里漓江》,被艺术界同仁视为传世经典。
采访结束,记者请晏老给后生一些书画创作的忠告。他说:继承传统就是善于发现古人那奇绝至妙之处,它也正为现代人创新提供了空间。艺术创新要善于发现,它要通过“学”来实现。学古人最重要的是以古为“敌”,要有魄力、有卓见、有超越古人的勇气;绝不能停留现状中,必须追求日日新,破旧创新永无止境。
百岁老人晏济元波澜不惊、随遇而安;他如同一棵百年华木,亭亭如盖。他能将人生进行到底,能将艺术进行到底,殊属难得。
采访札记
采访这位老画家,除了敬仰,心中也感到特别有趣,认真观察这位老人,犹如在读一本不曾翻阅过的奇书。
晏老鹤发童颜,讲究仪表,另一方面,也有着我行我素的老顽童气质。记者几次采访他,并陪他到桂湖后,老人亲自下厨房,切肉、掌勺做了一盘回锅肉请我,其心感人。
晏老多才多艺,1930年代成名,现有诗书作品无数,所篆刻的正章、闲章无数,而且至今坚持日日创作不辍。
晏老对新事物敏感,现在他已告别机械相机,就像孩子痴迷机器人一样,迷恋数码相机,出去采风写生喜欢独行,自己选景拍照,为创作积累素材。
晏老是幸福的,童年起就与艺术相伴,百岁后仍旧恣意泼墨。晏老是繁盛的,他有那么多花鸟山水与他相伴,他跨过了比一个世纪还久的沧桑岁月,走得姿态优美,步步铿锵。 晏济元不是一直都住在重庆江北观音桥吗,现在去成都定居了? “用直接的、最彻底的方式为国尽忠”。这当是我辈年轻人学习的榜样与楷模!
“晏老是幸福的,童年起就与艺术相伴,百岁后仍旧恣意泼墨。”有梦想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对这个百岁老翁,该用一种充满敬佩且高山仰止的目光来崇敬!
105岁画仙,隐于成都
他与张大千一起长大,朱德曾称赞“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他曾遭遇车祸,卧病在床8年,他99岁到玉龙雪山写生,102岁还登华山、泰山;
他现在仍在快乐画画,仍然最爱回锅肉,他到底有着怎样的长寿秘诀?
105岁的他,10月18日将在杜甫草堂举办个人画展,昨日他声音洪亮地向记者讲述了一个跨越世纪的传奇。
惺惺相惜
他与张大千一起学画、成名
昨日下午3时许,刚刚午睡起来的晏济元老人披衣出来,在沙发上坐定后声音洪亮地回望几近一个世纪的往事:1901年,他出生在内江茂市镇的一个诗书之家。6岁起,他就跟身为前清诸生、长于书画治印的父亲学习读书、习字。其后,为了更好地教育儿子,他父亲又请当地著名的前清秀才张曲斋为他的老师,5年之中,学习了古典文学、诗词、并学习华山庙碑和唐人书法。
“我和张大千少小就一起长大的。”晏老说,他和张大千都是内江人,由于两家是世交,加上还有姻亲关系,所以两家人过从甚密,而他们从小就一起玩耍,还共同研习书画。两人学习开端相同,所以画风都是奔放而不拘泥于陈法,气味相投。1921年,满怀科学强国之心的他离开故乡,到成都学习。“这段时间我们分开了一段时间。”晏老说,虽然与张大千不在一处,但两人仍然互相挂念,而在1928年他到上海求学时,两人又再次相聚:“我们居住在一处,经常一起作画。”他说,那段时间让他至今仍然怀念,而那段日子,两人的名字也一起享誉沪上。
1930年,晏济元以仿石涛山水《人语响孤峰》与张大千所作的《荷花》一起参加了柏林中德美展。而在1940年,他还与回到成都的张大千一起到青城山写生、作画,还一起举办画展。“游山打稿,对景写生,创作理稿,由此又引发了我们在成都举办联展的想法……不料我生了病,未能完成的作品,由大千先生完成……闻大千先生作古,写下上面几句以作纪念。”在晏老找给记者看的写于1983年的《忆张大千先生》一文中,对张大千这位总角之交的感情让人感佩。
艺术全才
学无止境,听我讲讲诗书画印
晏老是个罕见的同时精通诗书画印的全才,而说起这些,晏老却说“哪里哪里,学无止境啊……”而说到自己对如此广泛的艺术门类的修养时,他却说这得益于家学和对古典文学与古典艺术的学习。“我父亲就善于书画和治印。”他说,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很早就接触到了这些传统艺术,而且一下就爱不释手:“这里面的趣味,是你一辈子都发掘不完的。”
“很多人了解我的画,超过了解我的书法。”晏老说,他本人其实非常强调书法与画法的密切联系──书画同源。“必须先学习并融会贯通书法艺术。”他说,从中才能领悟并奠定绘画的基础。从跟父亲学习开始,他就是先学习书法,无论真草篆隶,他都狠下苦功。“光模仿不行,你还要会融会。”他说,在打下了基础后,他又琢磨着融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在晏老的书法作品中,楷书《正气歌》《千字文》显得巍峨端庄,而行书的杜诗六绝、顾况诗、张迁碑、《满江红》等则行云流水气势磅礴,而他在1999年创作的真草篆隶四条屏,则集汉字各种历史字体于一炉,显得浑厚大气。
人生多难
跨越百岁,爱吃回锅肉
“老先生的艺术生涯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怕都没问题。”昨日下午,著名艺术评论家、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院长林木先生说。
“他的高寿,让他阅尽了二十世纪的风云变幻。”林木说,虽然晏老开始学的是当时“工业救国”所需的工程学,但在1934年去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留学时,却对美术依然执着,竟然凭借在日本留学期间对美术的考察和实践,使两幅山水画参加了当时日本最高规格的帝国大展,“这个经历甚至比同时留学日本学工艺的傅抱石还要风光。”林木说,在新中国成立前,晏老就已经名气不小,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在画坛更是活跃,1951年就参加了美术工作者协会(即后来的美协),后来还应郭沫若之邀为毛泽东主席赠画,又因朱德、郭沫若等推荐在北京政协礼堂办个人画展。当时朱德委员长甚至夸奖说:“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
“但他的命运却并不是一帆风顺。”林木说,在1957年,晏老却不幸成了“右派”,而后又遭遇了一场车祸让他卧病8年多,使他在画坛沉寂多年。“我主要是想得开。”不愿多讲自己风光岁月的晏老,却对自己这段艰难的岁月开了口。他说,在不幸的日子里,他更多地思考自己艺术上的经历,总想什么时候能画画了该怎样画得更好。也许是良好的心态,也许是生命的奇迹,8年之后,晏老竟奇迹般地从病床上站了起来,而随着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大好局面的来临,已近80岁高龄的他,身体竟然越来越好,创作的激情也重新高涨起来。
80岁至今,晏老不仅频频品挥毫泼墨,还经常到外地写生。而其中尤其让人惊讶而不得不提的是:99岁高龄时,他还去海拔3000多米的玉龙雪山下写生,在虎跳峡采风;102岁时还在亲人相伴下亲登华山、泰山……“就是经常写字作画,当然不是每天哈。”晏老一边高兴地说着,一边挥毫为本报写下他的养生之道“清心寡欲”四个字,表示送给商报的读者,让大家共享长寿秘诀:心境放开就好。而在饮食上,晏老说完全是个人爱好:喜欢吃回锅肉。
回家开展
60幅作品下月在蓉首次露面
“下个月我在成都要办个画展。”晏老难说,由于有关方面的邀请,10月18日在杜甫草堂博物馆内,将举办他的个人画展,“主要都是书法和小品。希望大家喜欢。”虽然他谦虚地说只是些小尺幅作品,但记者了解到,在10月18日展出的60幅左右的作品都是晏老的精品之作:其中既有山水,也有人物、花鸟,另外还有多幅他的书法佳作,这些作品此前都还未曾在成都露过面。
“我是去年夏天回成都的,回家乡这么久了,希望给家乡人民问个好。”晏老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传统书画艺术的魅力,让社会也对传统艺术多一份关注。
宋晓松
晏济元:106岁还要登山办画展
⊙ 何茜丹青泼墨100年,一生坎坷,激情依旧,他就是隐居成都的中国书画大师晏济元。
18日,晏济元书画展在成都杜甫草堂举办,观众有幸欣赏到晏老不同时期创作的书画作品,领略老人对艺术的一片痴心。
在中国美术史上,年过百岁的画家并不多见,而百岁以上仍能坚持作画、书写、篆刻的更是凤毛麟角。17日,画展开幕前夕,晏老特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寻找生命的圆满与和谐
走进晏济元在成都临时居住的金地花园,老人正坐在书房兼客厅的沙发上吸氧。见记者进来,立即叫家人泡上一杯清茶,全然没有大师的架子。
106岁高龄,看上去鹤发童颜。晏老说,平时最喜欢逛3个地方──书市、花市和超市,喜欢接受新潮的东西,和年轻人交往。虽然在成都居住的时间不长,但已将成都及周边的花市逛了个遍。在青石桥、郎家山、三圣乡,卖花的商贩都知道百岁画家爱花。“老人家昨天还喊我们带他去百花潭公园买芙蓉花。尤爱兰草,也爱荷花,新都桂湖、三圣乡荷塘月色以及郫县望丛祠等,每逢荷花盛开,老人家总会叫上我们一起去。回到家中,便乘兴挥毫,一幅幅荷花图就跃然纸上。”晏老的秘书在一旁插话。
喜欢登山写生,先后登上过峨眉山、玉龙雪山、华山、泰山等。晏老向记者透露,在成都办完画展,下一个目标将完成登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的“宏伟蓝图”。
除了书画,老人还有一个特殊爱好,就是收藏国内外各式刀子,至今已收集了500多把,闲暇时就叫家人拿出来仔细把玩。“这把日本生产的陶瓷刀我最喜欢了,是我在深圳花了几百元买的。”说起刀子,晏老神情专注如一个老顽童。书画家多长寿,而老人又格外逍遥自在,长寿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期待再办一次更高水平的画展
“现在艺术界风起云涌,我感觉自己很落伍,赶不上。举办这次书画展,是我意外的收获。为了下次更好的展出,我要从头学起。”晏老表示。
在客厅醒目处,摆着一张宽大书桌,数百支大小毛笔及宣纸、墨汁等文房用具罗列其上。“中国画离不开书法,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底,就体现不出中国画风格,我练字的毛笔有700多支。”晏老希望,年轻的国画家先练字、后画画。晏老此次亮相的画作如《南山苍翠》、《寒江垂钓》、《荷塘双鸭》、《青衣渔艇》等,笔力雄健,超然潇洒,无一不是由书法得其神韵。
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书画大家,晏老的作品在去年国内艺术品市场上连创拍卖佳绩。在北京翰海的秋季拍卖会上,《荷花》以11万元成交,而另一幅创作于1993年的《巴山渡口》,被藏家以52.8万元的价格收藏。
采访结束时,老人仍兴致勃勃,欣然为本报《天府周末》题字。
敬祝老人家万寿无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