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虎 发表于 2004-10-5 22:28:52

裘山山:穿军装的女作家

⊙ 张咏华/文



  由小说《我在天堂等你》改编的电影《我的格桑梅朵》搬上了银幕,话剧《我在天堂等你》现在分别在成都和北京热演;明年,这部作品还将改编成一部25集电视剧。军旅女作家裘山山笑称自己也没料到首部长篇小说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不久前,具有军人和作家双重身份的裘山山来到上海,参加“著名作家金秋上海聚会”。在崇明岛上采风时,她的心情特别好,到哪里都兴致勃勃。在活动的间隙,记者好不容易“抓住”了她,以“闲聊”的形式开始了采访。

  话题是从她那部引起较大反响的小说《我在天堂等你》开始的。看过这部作品的人,无不为其看似平静叙述下蕴藏着的火山熔岩一样深挚而炽热的情感所撼动,也为其中包涵的广博和深厚的社会和历史知识叹服不止。但裘山山笑称自己也没料到首部长篇小说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军人和女人,是我的两种身份,我的写作永远离不开她们。”裘山山不止一次强调,自己的一身军装让她比别的作家多了一份责任感。在这种责任感的驱使下,她的创作始终建立在对生活观察积累之上的思考。《我在天堂等你》就是这么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而成的。1990年起,她曾先后八次进藏,采访了70多位女兵,接触到了50年代初进军西藏的老一代女兵的故事。这些看起来异常坚强的女军人,一说到孩子就不由自主地掉下眼泪,因为工作和环境迫使她们生下孩子就和他们离别。一种感动促使她下决心写一部描写军人命运的长篇小说,为那些默默无闻的生命歌唱。同时,她特别留心搜集第一批年轻女兵随18军从四川进军西藏的历史。渐渐地,那些爬山涉水、忍饥受冻走进拉萨的女兵的身影,开始在她眼前清晰起来。经过10个月的创作,小说终于在1999年12月出版,为这段历史、为这些历史的见证人交上了一份心灵的答卷。

  裘山山是一个勤奋的作家。在18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她已经发表长篇小说两部、中短篇小说八十余篇,还有不少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和影视剧本,并出版了两部散文集。“我所受的教育和长期的生活积累决定了我的写作不能只关注自己,而每当遇到社会问题,我的注意力就会在这里停下,引发思考。”她最近出版的一部小说《到处都是寂寞的心》,描写了几个优秀的都市离婚女性寻寻觅觅却很难再找到自己感情归宿的故事。裘山山想通过这一在现代都市中很普遍的现象,反映两性之间沟通的困难,希望女性实现人格上的独立。

《解放日报》2002年12月10日


摄影摄像:雷康

孙建军 发表于 2004-10-5 22:40:57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裘老师早就该到这里来玩了。我们早就在这里等你了(天堂)!

孙建军 发表于 2004-10-5 22:45:01

王副主席和裘副主席的笑容让人感动。其实我看过金老师的全集(是女儿买了我不得不看的,但真的好看)邓爷爷也看金老师的书,由此我更爱邓爷爷了,因为他不仅是我们的总设计师,还是一位有情趣的好爷爷。

蜀虎 发表于 2004-10-5 23:25:22

[转帖]裘山山散文集《一个人的远行》:洗尽铅华见真纯

裘山山散文集《一个人的远行》:洗尽铅华见真纯
⊙ 余青/文


  一个周末的晚上,我一口气读完了裘山山新近出版的散文集《一个人的远行》,一股清风扑面而来。

  裘山山是我比较喜爱的女作家之一,她的文章,不管是小说也好散文也好,常常是在娓娓道来中透着一个知识女性的机智和幽默。行文造句少有刻意的雕琢,全是洗尽铅华的真纯,出自天然的韵致。她那轻逸质朴的叙事语调,使读者读来倍感亲切;那充满智慧的诙谐幽默又常让你忍俊不禁。我觉得她笔下所叙述所抒发的,不论是记事状物还是怀人忆友,即便看来只写一些“小人小事”,也都真情浓烈,意蕴丰厚。深邃的思想常常暗藏于平淡的文字之中,朴素的文风中又透着柔中见刚的风骨。

  我和裘山山很熟,所以读她的散文我就觉得像在平日里听她聊天,那种自然贴切,从容不迫,似乎那一篇篇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笔端流淌出来的。文字有激情又有节制,隐而不显、含而不露,耐人品味。其中的一些篇目,我们在一起散步时她就曾讲给我们听过,当时就令我们叫好。但真的被她写成文章后,仍让我感到了她文字的魅力,熨帖、宁静、质朴,让我再次获得阅读的快感。

  裘山山文中的幽默和调侃是女性作家中少有的,一般来说,女作家容易多愁善感,尤其是在直抒胸臆的散文里,稍不留意就成了自我情感的泥潭。但裘山山的散文却很少有长吁短叹。其实生活里裘山山是个容易感伤的人,心肠又软,常常因为一些人的悲惨命运而落泪,而难过。但进入写作时,她总是尽量让自己抛开多愁善感的禀性,让自己尽可能的大气,把快乐带给读者,把智慧带给读者,把生活感悟告诉读者。使读者看到一个充满才情又充满理性的“真性情”的女作家。

  裘山山散文最引我动心的是常人难及的“大气”和“大美”。譬如《西部在高处》、《跟我到西藏去吧》、《幸福一瞬间》等作品,把军人和边防写得飘逸洒脱、流转自如。

  裘山山散文中写人物的篇什都很好读,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很鲜明,读来栩栩如生,而且大都有故事情节,作者“我”也融在其中。如《一个人的远行》从头至尾不过3000多字,以平和的叙述语调,写了作者从第一次见军中女杰张可对她所持的怀疑态度,到在野战村再次见到张可后观察出她的变化:“脸庞红扑扑,眼睛发亮,笑声朗朗,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可用神采奕奕来形容。与一年前我第一次见到张可的时候相比简直有了质的改变。”再到最后以“对张可来说,此生她将独自上路,一个人远行”而结束,较为完整地讲述了一名女军事干部成长的酸甜苦辣。以3000多字的容量,就将这样一个特殊的女性写活了。难怪此文被收入了2002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之中。

  裘山山不仅写她的朋友,写一些优秀人物,也写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如《一个让人内疚的日子》、《中秋夜登三轮车的老人》、《怀念一个人》《还是相信你》等,从中可看出裘山山所具有的悲悯情怀。《一个让人内疚的日子》以一种很独特的叙述角度,将一个默默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小人物写得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文章发表后被多处转载,影响很大。我常想,这样的题材裘山山之所以能够举重若轻,就在于她掌握了散文世界的金钥匙:真诚、自然、质朴。

(解放军报 2003年11月24日 第7版)

程朝华 发表于 2004-10-6 09:32:41

<div>裘老师:我顶礼膜拜了!你写军人题材不少,成就辉煌!今后能不能写写我们警察题材的大作呢?百万警察可谢你啊!</div>

宦嘉煜 发表于 2004-10-6 13:43:12

楼上的,哪搞得威望阿?呵呵

爱四川 发表于 2004-10-15 05:11:15

[转帖]裘山山推书讲述“爱”

裘山山推书讲述“爱”
2004-10-13日彭骥讯

  近日,成都著名女作家裘山山推出一本关于“爱的教育”的随笔集──《百分之百纯棉》,作者从亲情的角度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情感故事。昨日,裘山山表示,可能是目前的社会需要亲情,所以出版社特地在她的所有散文中挑选这些有关于亲情的散文出版。

  在《百》书中,裘山山收集起自己从小亲身经历的亲情故事,从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到自己对儿子爱的教育。在书中可以看到,正是父爱,使母亲成为了一个出色的家庭主妇,并把她们两姐妹抚养成人;而她对儿子的爱,也使儿子一天天快乐成长。裘山山告诉记者:“这本书是从我若干篇散文中精选出版的,是我几十年来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我想表达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爱的教育。”

张琦 发表于 2005-5-24 11:24:59

<div>得出一个结论,文笔好的女人。</div><BR><div>气质都不错!</div>

孙建军 发表于 2005-7-15 16:14:23

<div>国内首部韩剧风格言情电视连续剧作品</div>《东方夏娃》:我省女作家曹蓉倾情书写成都故事本报讯:近日,我省青年女作家、巴金文学院创作员曹蓉根据自己同名小说改编完成了28集都市情感电视连续剧《东方夏娃》。目前,成都一家影视公司正在筹拍之中。这是一部反映当代成都女性爱情和婚姻生活的电视剧,它通过剧中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婚姻冲突,讲述他们在失落的伊甸园寻找失落的爱情过程。本剧围绕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紧扣时代变革和前进的脉搏,展开爱情和婚姻的激烈碰撞,表述了深刻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故事告诉人们,从东方的文明到西方的《圣经》,体现了爱是至高无上的。爱不仅是婚姻的根基,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基。爱是人生永恒的目的地,爱是婚姻的精神道路。追求爱情的美好和永恒,以及人性的真善美是这部电视剧的灵魂。故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成都是一座发生爱情的城市,一座供爱情栖居的天堂,一座充满故事的浪漫之都。作者从去年10月开始《东方夏娃》小说创作,今年2月完稿,近30万字。曾经出品《倾城之恋》的制片人余明福先生看了《东方夏娃》小说稿后,极感兴趣,他希望曹蓉将小说改编成剧本。这样作者开始了她的第一次 “触电”,从今年3月开始改编,到6月剧本完稿,75万字仅历时3个月。重庆著名导演金洪先生看到剧本后激动地称,这是一部中国版、具有韩剧风格、偶像型电视剧,具有唯美、精致、细腻感人的艺术风格,具有高品位的审美艺术价值和强烈的艺术魅力,将会给国内情感电视剧带来一股清新之风。省作协影视文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孙建军看了剧本后说,今年年初国家广电部的全国电视剧选题规划会上,有关领导就明确提出国内电视剧应向韩剧学习,而《东方夏娃》称得上是开风气之先的剧本,不仅表现了四川作家的实力,而且具有成都地域文化背景,反映了新世纪成都女性及成都人的精神风貌,对于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卓 迅)

孙建军 发表于 2005-7-15 16:29:04

感动“一米阳光”──序刘志学新诗集《落叶是风中的鸟》孙建军1这个夏天,川中射洪诗人刘志学的一部诗集校样送到了我手上,读完之后,意念中闪出这样的意象──“一米阳光”!这是一部电视剧的名字,却也是一行回味不尽的诗,于是循着诗人的新作,产生了许多断想。“射洪”与“诗人”,自然让我想到一位远古的伟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不是每位诗人都用一样的表达方式,能像陈子昂那般吞吐纳宇宙固然惊天动地,而能像刘志学这般感念一草一木也照样动人心魄,因为他们的孤独都是与生俱来的──“风 轻轻一摇/黄叶便纷纷落地/树 没有说冷/仍原地不动地站着/似乎在等待什么//如果你是一棵树/会那样站着吗”(《站着》)。2目下的中国诗人,由于青年时代生长的背景不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念一草一木。传统的一类便使劲地叫嚷今不如昔,以自己的作文大大地不受社会重视而捶胸顿足;前卫的一类便拼命地以形式来张扬个性,以为这样就可以突出重围。而我却想说,是什么在悄悄地来临,我们还将用心去找寻,有一支牧笛吹开远方的花朵,是岁月的歌谣,季节的爱情;是命运的歌谣,时间的倩影──“连生长也身不由己/身不由己 就站成了/一排排喧嚣的日子//落脚城市的树/额头 长满乡愁、像在外打工下错车的人/想家 却无法回去”(《城里的树》)。3也有敏感的理论家说了,这样是不对的。这是将诗人故意地“神圣化”抑或“妖魔化”了。我认为他们说得很有道理。上述的现象,简直就是一场自我心理纠缠的神魔大战,看上去真是让人感到累人,而且累得哭笑不得。但是,理论家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要不是有了改革开放的二十余年,要不是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作家们还不知道要将自己“神”到哪里去呢。所以我又想说说,活在民间是一种幸运──“根扎进普普通通的日子/就把生死看淡了”(《小草》)4刘志学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乡村干部,草根上的知识分子,大自然离他近,民间生活离他也近,这正是他诗作独到的基础,民间百姓,乃是他的衣食父母。所以他不仅拼命地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业余时间的文学创作也非常勤奋,通过这一点来证明自己的创造能力,来张显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于是我想对作者说,不要长大,让我们记住这句短消息,别问我是不是太傻,别对我事事牵挂,别看我有没有白发,爱是一座山,我们慢慢地爬,只要有你也有我,这个世界没变化,别以为这是童话,这是一个美丽的想法──“一杯清茶 几朵涟漪/有春的芽尖 有秋的苦枝/不有我们/疲惫跋涉的影子……”(《茶水里的风景》)。5每一个诗人,其实都是平凡的人,他们本就应该活在民间的。但他们又不会简单地活在民间。他们因了形象思维的作怪,一般又比较敏感,看到民间的喜怒哀乐,或贫富不均等等,忍不住的时候,就要站出来说说,要为天下苍生登高一呼,于是发乎词章,这才被称之为文人了。比一切执著的是命运,在眺望与等待之间,所有的道路都铺展着,当我们贫穷得只剩下金钱,富有得只炫耀肉体,应该选择物欲还是重新关怀灵魂?最亲切的还是远方,最临近的还是眼睛,季节不会随风飘走,太阳在等待我们──“但我不知道/树要长到什么高度/才能把走失的鸟群/喊 回 家”(《在故乡植树》)。6而好的诗歌作品,也正成为了百姓更好地认识生活的一个渠道,诗人和民间就有了共鸣,也多少让诗人们受到了世人的尊敬与爱戴。然而这并不是作家可以将自己“神圣化”或者“妖魔化”的理由。因此,我想以了另一个老生常谈,“深入生活”:多情的花有开有谢,你是一个坚强的名字,让惊雷落满全身,在岁月的火里,石榴依然洒落英雄的血滴,子粒中孕育着泥土的儿女,这时我们要告知太阳,开放是每一朵花的权利──“我听到故乡的土地/有许多故事正悄然生长/是谁的扁舟/泊在我多情的梦乡”(《龙洞峡之约》)。7也许,这是一个有人大加赞赏,而又有人不屑一顾的命题。然而我认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它至少可以告诉我们,“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而且作家信并不是悬浮于老百姓之上的神。就像刘志学这部诗集中的许多小品一样,司空见惯的民间世相,然而因为有了他诗人心灵的提炼成章,就好像有了中医师手中那小小银针的功用一般,让人从喜怒哀乐中得到启发,自然也就起到了对于真善美的褒扬作用了。果实的重量,使大地轻盈,一朵向着明天的花,是苍凉厚土的嘱托,把黄金、爱情和幸福交给你们,黄金有价,爱情珍贵,我们已无法守住永恒,那么,请把我的血肉拿去,请把我的骨骼也命去,让尘世所有的布施,都能抵达心灵──“是谁 走着走着/在霞光中 喊出我的名字/喊我的人没有看我/……让我猜谜 却不亮/谜底”(《喊我的人》)。8热爱总是注定的,就像我们的花朵和爱情,土地依然耕耘着,以收获的方式与远方对话,为了今天,我们一直守望着,看稻穗怎样扬花,棉蕾怎样坐果,阳光怎样在向日葵上轻轻转动,幸福也总是注定的,尽管在秋的面容上,写满了幸福的疼痛──“血写的言辞/与生命有关//我听到泪水/就听见汨罗江水的涛声”(《屈原》)。9我听到钟声对岁月说,你就倾诉吧,这个季节是我们的,生命像歌唱的星星,我们安顿好了四季,用高贵的语言捂住伤痕,风雨还会来临,请你珍惜今生的夙愿,等待第一滴春雨湿透岁月,让爱情重新萌生,让真理挂满尘世的笑容。让我们一起言说和倾听,这就是我在刘志学的“一米阳光”中体验到的难得的幸运与美好──“太阳走了/像喝醉了酒的姑娘/在那里躺下/梦中相吻有伊人/是不是依然/在水一方”(《落日》)2005年7月7日于听风堂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裘山山:穿军装的女作家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